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七百零一章 邊地擾動

  天興八年,大唐帝國的邊地動亂此起彼伏。

  文明融合不可能一帆風順。

  這是一個持續而漫長的過程。

  繼蒙兀人之后,吐蕃和東瀛都發生了動蕩。

  當初李存審一戰定邏些,但吐蕃豪強們并不服氣。

  吐蕃跟漠北一樣,是個非常廣大的地域概念,大唐不可能兼顧邊邊角角。

  只維持一些戰略要地。

  豪強們蟄伏了幾年,實力有所恢復,再度蠢蠢欲動起來。

  只不過規模不可能跟當年相比。

  佛門的貢獻功不可沒,漢傳佛教也比當年的密宗要溫和一些。

  動亂之維持在邊遠的山區。

  剛剛有了苗頭,就被邏些軍鎮司都督符彥卿平定了。

  別看李存審是個軍頭,但教出來的幾個兒子都是人中龍鳳。

  無論從軍從政都各有建樹。

  符彥卿文武雙全,十三歲便騎射上陣,極有帥才,一萬蕃漢步騎兩萬廂軍,將遼闊的高原掌控的服服帖帖。

  閑暇之時,還綜合唐末戰例,著兵書二冊,被尚學列為教科書。

  符家后來居上,逐漸成為能與高家并立的將門。

  楊師厚、劉知俊在戰場上稱雄一世,不過在教育后代上,明顯不濟。

  劉知俊兒子雖多,但大部分是二世祖,繼承了劉知俊脾氣,卻沒繼承他的本事,在長安為非作歹,被金吾衛逮捕了幾次,在刑部卷宗上也是掛了名的。

  只不過都是一些爭風吃醋的風流賬,打砸街斗,吃了官司,但沒鬧出人命。

  劉家陪了金銀,苦主不追究,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楊師厚的兒子能力也一般,武藝平平,沒有立下戰功,迅速淹沒在軍中后起之秀中。

  反而這兩年遼北一個人的名字引起了李曄的極大興趣。

  郭威的名字屢屢出現在軍功簿上。

  最出名一戰,率十三名斥候從五百多生女真的包圍中殺出,斬首三十九級,奪馬五十三頭一人不傷。

  成了遼北數一數二的豪杰。

  幾年間,便從斥候做到了下將軍。

  一個斥候能升到將軍,證明軍中上升渠道沒有堵塞。

  五代第一明主自然是柴榮。

  李曄反復翻看卷宗,卻沒見到軍中有柴榮整個人。

  旋即想到這個時代,戰亂提前結束,柴榮可能剛剛出生。

  軍中姓柴的將領,只有柴再用和他的兒子柴克宏,這對父子堪稱將門虎子,在軍中名噪一時。

  二代將領都是能文能武之輩。

  與符彥卿一樣,是大唐帝國重點培養的對象。

  東瀛道的混亂,則是大量武士不滿源經基的妥協路線,企圖以武力復興倭國,吸引了大量民眾參與。

  源經基的統治只維持在關東,無力約束關東之外的勢力。

  特別是王審知這幾年身體每況愈下,動輒患病臥床,命長子王延翰權知軍府事。

  王延翰雖然頗通文墨,但生性暗弱,又驕奢淫逸,鎮不住手下的幾個弟弟,兄弟明爭暗斗,讓倭人找到了突破口。

  山賊海賊一起發動,劫掠港口,燒殺村舍,四國人心惶惶。

  兄弟幾人全然不顧。

  倭人武士引起的騷亂也許是纖芥之疾,但另一條鱷魚的目光卻望向了他們。

  安平郡王李祎自鎮平安城以來,憑借高超的手腕,收服楊氏、劉氏、李氏等人在倭國的封地,組成了一個軍事聯盟。

  手握東瀛最精華之地,李祎勵精圖治,幾年間,便大有氣象。

  還招收了一支倭人武士為爪牙,對南面的王家虎視眈眈。

  李曄收到皇城司的密報,只是淡淡一笑。

  當初把他放在倭國,未嘗沒有這種心思。

  對李祎執著權勢的精神,李曄還是相當佩服的。

  放在外面,倒也能成就一番事業。

  李曄從不排斥野心。

  有野心的人才會有動力。

  倭國的半壁江山留給李祎折騰也未嘗不可。

  如今的李曄已經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看待問題。

  相對于吐蕃和東瀛,漠北的戰報就不那么樂觀了。

  從去年秋天開始,對蒙兀的征討就不那么順利。

  集合了遼西、漠北、朝廷的力量,雖然拿下了斡難河流域,但始終無法取得決定性的進展。

  蒙兀人從不正面交戰。

  唐軍來,便縱輕騎游走。

  他們對地形的掌控遠在唐軍之上。

  沙漠、草原、河谷、山地,都成了他們最好的掩護。

  地廣人稀的漠北,到處是藏身之地。

  四萬唐軍步騎撒在漠北,如同泥牛入海。

  反而蒙兀游騎動輒襲擾糧道。

  現在的情況是,擊敗或者驅趕蒙兀人不難,想徹底剿滅他們則不可能。

  杜晏球收復小海流域(貝爾加湖)后,便上表委婉請求退軍。

  這樣的戰爭打下去也沒什么意思,稍有不慎,還有可能為賊所趁。

  李曄從其所請,在小海設堅昆軍鎮司,外放夏魯奇為都督,未來準備修建一所軍州,作為大唐在羅荒野(西伯利亞)的前哨站。

  以現在的生產力想開發北面的冰原肯定不可能。

  能把遼北徹底收入囊中就不錯了。

  帝國日漸強盛,群臣一再催請李曄封禪泰山。

  各地動輒出現祥瑞,什么日月合璧、五星連珠、江出大貝、海出明珠、陸生蓮花之類的。

  各種歌功頌德的奏表雪片一樣飛入長安。

  李曄看的嘀笑皆非。

  人老了,精力難免有所不濟,也不想太折騰。

  萬一路上出個什么事,搞不好又鬧出幺蛾子。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馬屁聽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

  自古糖衣炮彈比刀槍的威力還大。

  大唐帝國宜靜不宜動。

  李曄治國外儒內法,實事求是,人心中自然有桿秤,沒必要去跟老天爺裝十三。

  而且泰山封禪不是簡單的爬個山就完了,長安公卿,天子禁軍,呼啦啦的幾萬甚至十幾萬人往東跑,不僅消耗國庫,還折騰地方。

  有這個錢,還不如多修幾條路,多建幾座橋,多挖幾條運河。

  李曄只在尚學辦了個祭天儀式,過過場面就算了。

  政事堂的文官們大為不滿,一致認為皇帝太摳門。

  不過在李曄的堅持下,也就只能這樣了。

  皇帝行不行,自有天下人悠悠之口評斷。

  宋真宗簽了個澶淵之盟,喜滋滋的跑去泰山封禪,結果直接把泰山的檔次拉低了,后代帝王再也沒有封禪之舉。

  請:wap.shuquge

夢想島中文    茍出一個盛唐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