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軒的報告是在大宋328年4月送到杭州,看完秦明軒給的報告,禮部尚書熊裳又拿起三韓的報告。兩份報告都不太短,里面包含大量當地信息。最新動向反倒不多。
報告里面講,聽到“我們沒拿過幕府一文錢,沒吃過幕府一粒米。養珍珠乃是大宋皇帝委托給我的產業,實在不能上繳”,幕府使者臉都綠了。留下一句‘你好自為之’,便憤然離去。
在三韓,王滋王子圈了一大塊地,用親兵逼迫農民在上面耕種。在三韓的大宋干部對此大大的不以為然,卻也不得不承認,如此暴烈的手段大概是最適合三韓的辦法。
讓秘書把文件歸檔,熊裳繼續干別的事情。他準備在第二天晨會時候做個簡報就好。與建設紅海通道與蒙古入侵天竺相比,倭國與三韓發生的事情根本不算什么。
第二天一早,熊裳就做了個簡報。埃及的鼠疫已經結束,伯顏派人告訴大宋,他同意在紅海到地中海之間挖掘一條運河。
聽了這個消息,大宋重臣們都來了興趣。工部尚書率先問道:“聽聞歐羅巴有一億人口?”
“大概吧。不過歐羅巴那邊比較窮困,物產遠沒有天竺多。蒙古南下攻打天竺,在天竺北方與當地邦國大戰,竟然沒能迅速攻下。”
“天竺很能打么?”
“好像沒有一觸即潰。”熊裳講述著禮部收集到的信息。
“那我們討伐天竺南端邦國,豈不是會遇到難以對付的敵人。”海事局局長說道。看得出,海事局只差親自組織遠征軍奪取天竺南端邦國。
熊裳也沒有往那個方向引發話題,轉而把三韓與倭國的局面講了一下。就如他所料,沒人對此事在意。趙嘉仁也不置一詞。
禮部的事情剛說完,御史臺的言官立刻開口,“官家,江寧知府文璋下令對江寧九十一戶人家的一萬三千多畝土地罰款,每畝罰款六貫。地方上嘩然。”
聽了御史臺的這個指責,參加晨會的重臣們都很訝異。趙嘉仁則微微笑道:“竟然還有這等事?”
“官家!現在一畝水田也不過產糧三石。一石糧食兩貫,一畝糧食的產量竟然被文璋下令罰的精光。實在是駭人聽聞。”
“文璋敢這么罰,總得有些理由吧。”趙嘉仁問。
“這…理由尚且不知。”御史臺的言官巧妙的避開問題,轉而對文璋一通攻擊,“糧食乃是國家大事,在文璋治下百姓被橫征暴斂,簡直是豈有此理。一萬三千多畝土地至少能產糧四萬石。可不是小數目。”
聽了御史臺的攻擊,丁飛嘆道:“九十一戶人家就有一萬三千多畝土地,還是至少一萬三千多畝土地。還是畝產三石糧食的良田,看來這些百姓可不一般。”
吏部尚書文天祥本來神色嚴峻,聽了這么一句,臉上露出些笑意。丁飛這廝說話夠陰狠的,完全引用御史臺的話,就向趙嘉仁強調一些重要信息。只是笑歸笑,文天祥心里面并沒有真的輕松。通過收十倍稅的手段解決土地收購之前,三弟文璋提前告訴過文天祥。這次的事情更大,文璋竟然在信件中說都沒說。就如丁飛看到的關鍵,九十一戶人家至少有一萬三千多畝土地,文璋徹底得罪了九十一家有錢人。自家三弟是真的膽氣豪裝。
被丁飛這么嘲笑,御史臺的言官怒道:“官家,這些百姓就算是一等戶又如何,他們手里的土地最多,若是讓這些人心中不安,天下必然大亂。”
“嗯。”趙嘉仁微微點頭,“你說的有點道理。”
聽了這話,許多人神色都有些變化,如果趙嘉仁不再支持文璋,那意味著文天祥也不再受寵。這可能么?接著眾人就聽趙嘉仁繼續說道:“杭州到江寧這么近,我們不妨就前往江寧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看看不就清楚了么。”
熊裳并沒有特別支持哪一邊,他眨了眨眼睛,完全搞不清楚現在發生了什么。
之后兩天里面,有關這件事的討論越來越多。以至于禮部侍郎都前來問熊裳,“尚書,聽說官家想遷都江寧?”
“這…”熊裳突然想起好像趙嘉仁的確說過這么一回事,但是遷都是多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是說遷都就遷都。短暫發懵之后,熊裳問侍郎,“怎么會有人想說遷都呢?”
“江寧本就是高宗的行都,有人說若是官家不想遷都,怎么會如此對待地方豪強。”
“這…”熊尚書又無語了。打擊豪強的理由聽著有些莫名,仔細一想卻又如此的合理。最后熊尚書只說了一句話,“不要亂說話。”
趙官家委托軍方組織出行,軍人的基本訓練就是不要拖泥帶水,三天里面并沒有什么額外的消息傳來,三天后那些被選中的重臣突然就接到了命令。禮部尚書與吏部尚書都沒在出行名單里面,其他的部門大多都有人被點名,并且要求他們在三個小時之內帶上出行的換洗衣物,立刻登船。
趙嘉仁坐在蒸汽船上,心情很不錯。江上行船很容易就感覺到開心,特別是知道了這艘新船的龍骨是鋼龍骨以及鐵骨木殼,他就更開心了。
看官家在船上下走來走去,這里看看那里看看,同時露出發自內心的歡喜。一種重臣因為好奇或者為了湊趣,就請官家批講一下為何如此開心。
艦船龍骨主要作用是承重,是船舶,特別是小型船舶的最重要承重結構,承受船體的縱向彎曲力矩,保證船舶結構強度。宋代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橫斷面為V形,尖底船下設置貫通首尾的龍骨,用來支撐船身,使船只更堅固,同時吃水深,抗御風浪能力十分強。
趙嘉仁只是講了大宋的船只特點,卻沒有講歐洲船只于十九世紀初才開始采用這種龍骨結構,比中國晚了數百年。趙嘉仁能在127X年就派遣船隊劈波斬浪環游全球,有明確的目的地,有經緯度測量技術固然是重要原因。大宋船只比起大航海時代的歐洲船優越的多,則是另一個決定性因素。
適合用作龍骨的大木頭不多,運輸更不方便。鋼就沒這個問題,筆直的鋼材可以結合成超結實的龍骨。肋骨是船體內的橫向構件。它承受橫向水壓力,保持船體的幾何形狀。將鐵質船肋與鋼質龍骨接合在一起,就做成了船只的主體。與木質龍骨以及船肋相比,重量輕,強度高。加工起來還很方便。
“大家可能沒造過船,那些木料需要專門處理。少則一年半,多則兩三年甚至四五年。木料越大,處理時間越長。木料炸裂的幾率越高。現在這艘船上用的木料都是板材類小木料。大批量制作,處理時間頂多一年。一艘上萬料的大船,也就是造一兩年而已…”
聽著趙嘉仁講述造船知識,重臣中有不少根本不知所以然。也有人只知道個皮毛。工部和機械部的倒是聽明白了。懂或者不懂技術的重臣都想明白了,官員一般比官家知道的更多,趙官家與其他官家完全不同,官員想在專業上坑他,大概并不容易。
船只開的飛快,兩天多就抵達了目的地江寧。趙嘉仁嘆道:“當年我從江口到鄂州,每天不停的劃船,也用了半個月。”
重臣們知道趙官家的赫赫武功乃是從二十多年前的鄂州開始,不過大宋的官員沒有滿清的奴化,只有那些真正佩服趙嘉仁的官員才上來稱贊。沒稱贊幾句,碼頭上的軍隊放行了數人,正是江寧知府文璋以及幾名江寧的重要官員。
“走,下船。”趙嘉仁一揮手,帶頭下船。
文璋見到趙嘉仁,立刻行禮。趙嘉仁等禮畢,上前與文璋握手。同時笑道:“來了這么多人,你這邊準備的如何?”
“官家,已經準備好了。”因為激動,文璋的臉有些發紅。
這兩人剛說了兩句,其他官員已經跟著下船。眾人有些見過文璋,有些沒見過。沒見過的都覺得文家個頭比較高,文天祥身高直奔190,文璋也有185。和文天祥那種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相比,文璋倒是濃眉大眼,國字臉。國字臉皮膚容易顯得緊致光滑,所以39歲的文璋看著也就是30出頭,格外年輕些。
文璋大大方方請眾人出發,碼頭外面已經停了一溜的馬車。三個人一輛車,眾人直奔江寧知府衙門。大宋是流官制度,所以官員都不去修建衙門。衙門的房子破損,就扛著。這樣可以讓人覺得他們清如水明似鏡,另外也可以避免一個所謂的‘修了衙門,就要在當地長期任職’的詛咒。
現在的大宋官府規模快速增加,文璋這邊的知府衙門就挺巨大的一棟辦公樓。辦公樓這邊人進進出出,看著很熱鬧。
當天住下,第二天一早眾人就到了一個巨大的會場。眾人都被安排了座位,沒多久,就有人被帶進來,看穿著乃是普通的百姓。那百姓也不知道周圍這么多人是干啥的,怯生生的看了看他們,然后上前給文璋施禮。
文璋問道:“今日叫你來,乃是讓你敘述一下,江寧曹員外家為何拋荒。”
百姓雖然不知道在座的都是什么人,卻也知道事情有些特別。他鼓起勇氣說道:“回稟知府,曹員外家為了奪佃,所以拋荒。”
趙嘉仁早就知道原因何在,所以靜靜的聽著。其他重臣里面不少都是有錢人,稍微一聽也知道發生了什么。大宋不禁兼并,少量富戶擁有大部分土地。為了能夠最大獲利,富戶們奪佃的事情經常發生。每次奪佃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提升佃戶的地租。
被叫上來這位乃是一個曹地主家的佃農,他實在是無法忍受不斷提高的地租,只能跑到城里務工。
“那些地現在呢?”趙嘉仁開口問道。
百姓一愣,沒想到旁邊聽著的人竟然在知府面前公開說話。不知道該不該回答,就聽文璋知府說道:“問你,你就答話。”
“是。”百姓應了一聲,然后轉向趙嘉仁說道:“那些地到現在還都荒著。那可都是好地。”
“嗯。”趙嘉仁點點頭并沒有再說什么。
倒是有別的官員詢問了一些情況。不管怎么問,得到的回答也不離譜。這本就是一件非常普遍的奪佃事件,自然也沒有超出奪佃之外的事情。
這位帶出去之后,又進來新的百姓。他們講述的事情都一樣,地主們奪佃,奪佃的目的就是提高地租。
進來了十幾個人都是如此。趙嘉仁已經聽的有些煩了,其他人便是沒有心煩,也都很疲憊。這可是九十多人的事情。若是一個個聽下去,還有八十多件。
文璋趁機說道:“若是還想再聽的可以留在這里,那些累的,我這邊有文書可以給大家看。若是覺得文書有什么問題,便可以叫人來詢問。”
趙嘉仁當然希望文璋能夠準備的完美無缺,不過文璋若是準備的有缺陷,他也沒辦法。而且趙嘉仁對于案牘工作并沒有特別的熱情,于是帶頭起身去旁邊屋子了。有些人跟著去了,倒是那些沒有見識過這些的官員多數選擇留下。
第二天就這么過去。第三天,文璋就請眾人出發。能騎馬的都騎馬,有人幫牽著馬匹。騎馬水平不行的就騎著健驢。還有些實在是沒能力騎牲口的就坐車。
江寧是個挺不錯的地方,土地也平坦。此時已經是四月,田野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開始種植。讓重臣們訝異的是,竟然有三成甚至更多的土地并沒有耕種。看著那一片自然的模樣,甚至沒人打理。
“這些土地有些是官府已經買下,規劃了新河道新灌溉區。但是還有許多就是拋荒的土地。”文璋對聚集在高處的大人物們講述著看到的局面。8)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