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以前大陳朝的制度,只要順著四米寬的鄉道前行,不好奇的沖進兩米寬的村道,那是絕對不會迷路的。
憑借著胯下這匹駿馬,張仲軍在下午時分,就趕到了南林鎮。
直到看到這個鎮,張仲軍才明白為何南林鎮被稱為紫金縣最窮逼的一個鎮,因為這與其說是鎮子,還不如說是寨子好了。
一圈的木柵欄包著一個山包,輻射到一條小河的形成一個聚集地。
鎮子四周都是農田,但東一塊西一塊,入眼就沒見到過一整塊的田地,河邊兩岸都是沙地,沙地上一點又是亂石灘,根本沒法當做水田。
但入眼所看,除了鎮子和河流那一段地,算是寬敞的空地外,其他地方全是密集得嚇人的山林,在農田中忙活的身影沒有幾個,更多的是喊著號子從密林中拖著大樹出來的伐木工。
抬眼看去,鎮子二層樓的建筑只有山坡中央的一棟,看那款式,不用說正是鎮公所了。其他的全都是泥磚加木板的簡陋平房。
鎮內的商鋪看不到幾家,反倒是依著鎮子柵欄的邊上有好幾座木材廠,甚至都能看到好多木材被捆綁起來,當做木筏的拖到小河中,準備累積一定程度后,順河運走。
張仲軍看過地圖,這條和延伸百里才能抵達汕州府的黃吳鎮,至于為毛要抵達黃吳鎮?因為那兒有一個黃吳林場,方圓數百里內的木材都在那邊銷售。
而且不走這水路抵達外府地界,南林鎮的木材根本就出不去。而南林鎮靠土里刨食都養不活自己,必須靠木材為生,除了木材也就是一些藥材還能換點錢,可找藥材卻不是誰都能找的。
所以,別看南林鎮屬于紫金縣,屬于風武堂的勢力范圍,但因為經濟問題,南林鎮是偏向于汕州府的,特別是偏向于掌控著黃吳林場的三運幫的!
不偏向不行啊,人家三運幫一聲令下不收南林鎮的木材,南林鎮這邊的人得餓死大半!關于生存的問題,就不怪他們會偏向于外府的三運幫。
只是因為道路難行,而且距離太過遙遠,加上經濟貧乏得讓人搖頭,三運幫根本不在意一個鎮子的歸屬,這樣的情況下風武堂才能把南林鎮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的。
甚至可以說,許多這樣偏僻的鎮子,很多都是迫于無奈的服從某給勢力的管轄,就算心中有著想要效忠投靠的目標,可人家不接納,只能無奈的被沒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卻要自己供奉的勢力管轄了。人生有時候就是這么無奈。
估計也是因為這緣故,所以張仲軍已經大咧咧的停在這路口處好一會兒了,遇到路過的伐木工都有上百人了,卻沒有一個人招呼他,更加沒有一個鎮公所的人跑前來拜見。
張仲軍不由得皺眉,媽蛋,不是一票官員帶著一票隨從已經來了一個月了嗎?怎么這南林鎮一點水林區公所的感覺都有沒?
想著這些,張仲軍策馬直接朝鎮公所小跑而去。
他的官服不是沒用,起碼守衛鎮門的兩個鎮丁,看到他只是把腦袋撇開,當沒看見的任由他策馬而入。
張仲軍也懶得和小兵兵計較,直接來到鎮場中央的鎮公所,上頭掛著“南林鎮公所”的牌匾,反倒是“水林區公所”的牌匾看都看不到。
張仲軍有些疑惑,按理府里的命令早早就下達了,怎么南林鎮這邊一點都看不到成立區府的意思?
張仲軍先是在馬背上左右張望一下,店鋪和行人都用有些木然的神情看著他,像是他這個八品官和普通的路人沒啥區別的樣子。
張仲軍皺皺眉,翻身下馬,拎著自家的包裹大步踏了進去。
鎮公所內,幾個文書正在噼里啪啦的打著算盤,拼命的書寫著什么,一個地主老財模樣的中年人,一臉愜意模樣的坐在邊上吸著水煙壺。
見到張仲軍進來,大家的動作停下,文書們下意識的站起來,可他們的目光卻齊刷刷的看向那個土豪。
而這土豪,先是瞟了張仲軍一眼,然后慢條斯理的拿竹簽捅了一下煙嘴,再然后吸了一口,緩緩的吐出,并且還翹起了二郎腿,一副完全沒看到張仲軍的樣子。
那幾個文書一見這模樣,坐又不敢坐,走又不敢走,只能把頭埋在懷里。
張仲軍一見這樣子,哪兒還不明白,這南林鎮的上下人等都不歡迎自己呢。只是那一票打前站的官員,單單官員就十數個,帶著隨從加起來五六十,還有同樣五六十的衙役和巡丁,有這上百人,怎么都能在這南林鎮扎根的,可他喵的,卻沒有一個在這兒,這是怎么回事呢?
張仲軍懶得細究這些,直接掉頭就走,背后傳來的嗤笑聲,根本就不會讓他停步。
離開鎮公所的張仲軍,左右張望一下,牽著馬直接走到不遠處的一家金銀鋪,這金銀鋪除了買賣金銀首飾外,也肩負著錢鋪的職能。
張仲軍大咧咧的走了進去,原本下意識想來迎接的伙計,一見張仲軍的官服,都忍不住遲疑一下,最后還是低著頭縮在角落不動。
張仲軍沒理會這些,直接把十張十兩的銀票拍在柜臺上:“給我全部兌換成銅錢!”
柜臺的掌管本來再見到張仲軍后,故意低頭忙乎著賬本的模樣,可等張仲軍拍出銀票后,他遲疑了。
最后滿是無奈的拿起銀票查看,看到這一幕,張仲軍笑了,身為錢鋪,或許敢因為立場問題而無視或者敵視某個人,但絕對不敢無視或敵視銀票的存在!
要知道發行銀票的可是十八行省內的大銀號聯合發行的,隨便一個都是一省最大的地頭蛇,下面的錢鋪不管這銀票是誰拿銀票來兌換,只要銀票不是假的就必須兌換,如果不兌換,那和找死沒啥區別的。
掌柜的仔細的反復的檢查一番票單,自然不可能假,也不敢昧著良心說假,他只能高呼道:“雪花銀100兩銀票,收兌換費10兩,兌換銅錢90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