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五百零三章 兩河流域的環境,與羅馬帝國接壤

  有兩河流域原住民首領輔助,李國貞和關播在安撫兩河流域留下的大食人、以及其他各民族時更加容易。

  不愿意隨伊布·薩拉姆離開的人,更有可能被招攬。

  沒有什么比土地更能拉攏平民百姓的心。

  民以食為天,到哪都一樣。

  在這個時代,農耕文明的經濟發展,全靠農業。

  畢竟只有吃飽飯了,才能做其他事情。

  地廣人稀,貴族逃離。留下的耕地一望無際。

  李瑄親自送李奕領兵前往耶路撒冷、大馬士革。

  待張興、李嗣業率領士卒出發敘利亞北部時,李瑄在禁衛軍的護衛下,在唐軍可控制的范圍內,進行巡視。

  李瑄對兩河流域的理解停留在前世,以及現在的錦衣衛搜集的資料上,不能盡詳。

  后世人提起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這兩河流域,第一時間會想到石油。

  緊接著是貧瘠的不毛之地。

  要知道,后世人也稱呼這個時期的兩河流域為“新月沃地”。

  這里不論是蘇美爾人,以及希伯來人、波斯人、大食人等等,都視兩河流域為上天最好的贈禮。

  古巴比倫王囯、蘇美爾王國、阿卡德王朝、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這些古代文明皆閃耀兩河流域。

  千年前,波斯人滅新巴比倫,波斯帝國開始統治兩河流域。

  二百多年后,馬其頓王國興起,眾所周知的亞歷山大在四年之內,三敗波斯帝囯,殺死波斯帝囯最后一任皇帝大流士三世,替代波斯統治了兩河流域。

  不過,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并未維持多久,就因亞歷山大的病逝而解體了。

  馬其頓王國解體后,兩河流域又換了個主人,叫塞琉古一世。塞琉古一世本是亞歷山大手下的軍官,亞歷山大死后,他占領了原亞歷山大帝國東部包括兩河流域在內的領土,建立了塞琉古帝國,長達二百多年。

  緊接著,華夏所熟知,一度與大漢王朝看齊的安息帝國閃亮登場。

  可是安息帝國與古羅馬帝國無休止的內耗中衰敗。

  然后就是熟悉的脈絡,波斯人建立的薩珊波斯主宰兩河流域。

  大食人走出沙漠,滅亡了薩珊波斯,建立大食帝國。

  直到現在,大唐在李瑄的帶領下,萬里西征,成為兩河流域新的主人。

  兩河流域的“王朝爭霸”,一點都不亞于華夏。

  只是華夏歷代是一個民族在更迭,所以歷史脈絡不斷,文學經典傳承不斷。

  而兩河流域則是不同的民族、人種,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

  有的民族強盛的很快,但滅亡的也很快。

  幾千年來,華夏人依舊是華夏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但曾經主宰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蘇美爾人、阿摩利人早已銷聲匿跡。

  或許只有未來考古,才能找到他們的痕跡。

  所以,華夏文明的包容性,一直是李瑄提倡的。

  不以血脈論漢人。

  只要認同華夏文化,就是漢人。

  不認同,就是外人。

  畢竟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很可能來自同一批祖先。

  李瑄相信只要有百年時間,就能將一盤散沙的中東地區全部歸攏。

  “啟奏至尊,這里真是好地方,土壤肥沃,又是入西方的戰略要道,絲綢之路必經之路,控制這里,商貿一定更為繁華。”

  隨行的商部侍郎蕭昕跟隨李瑄巡視三天以后,發出感慨。

  目光望向世界,才知天外有天。

  以前以為除了神州大地,四方皆為蠻夷,甚至還有茹毛飲血的未開化者。

  到大食、波斯以后,學習一些波斯語,蕭昕才明白有的波斯人是真有文化。

  他們的百姓也和大唐差不多,以耕種為生。只是生活條件與現在的大唐百姓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朕命名關中北部為黃土高原,是因為那里的樹木已被砍伐殆盡。兩河流域現如今土壤已不比千年前。我們在黃土高原種樹,以免水土流失。兩河流域也面臨相同的情況,而且它的情況比黃土高原更復雜。我們在種植糧食的時候,還要保護。否則將永遠失去這千里沃土…”

  李瑄在一處田頭,捧了一捧泥土,鄭重其事地說道。

  兩河流域的土壤現在只是相對肥沃,并不是永遠都肥沃。

  而且已經不比以前。

  因為兩河流域水量充足卻地勢低洼且氣候干燥,時間長了會造成鹽分沉淀、土壤鹽堿化。

  這個時代兩河流域的原住民怎么可能重視這一個問題?

  一旦兩河流域的生態崩了;肥沃的土壤變成了鹽堿地,優勢變成了劣勢;糧食大量減少,不能養育太多人口,就會再現后世的局面,無法挽回。

  “臣愚昧,不明白在這兩河之間,耕地有什么差錯?”

  蕭昕非常納悶,黃土高原是因為自秦至唐以來,無節制的砍伐。

  在李瑄的解釋下,大唐朝野明白保護黃土高原的重要性。

  可兩河流域的土地,本就是耕地啊!

  李瑄耐心將鹽堿的概念,解釋給隨行官吏聽,也拿大唐一些曾經富饒,如今貧瘠的地方舉例子,末了,又說道:“曾經的沼澤能變成平原,而耕地越是耕耘,越是貧瘠。農耕,并非開荒屯田那么簡單,還要學會保護。千年大計,為子孫后代謀生存環境,不能毀在我們手里…”

  “至尊,當如何保護兩河流域的土地?”

  蕭昕明白至尊博古通今,代表文武官吏向至尊請教。

  “繼續提升灌溉技術,一定要保持灌溉時排水通暢,提升土壤保肥能力。趁此時機,許多耕地無人耕種,將一些貧瘠的土地退耕還林。具體如何,我輩要多研究努力。”

  李瑄向蕭昕回答道。

  兩河流域氣候干旱,降水希少,蒸發量大。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土壤水分不斷向上運動,溶解在水中的鹽分也隨之被帶到地表,水分蒸發后,鹽分便在土壤表層積累,這是土地鹽堿化的原因之一。

  同時,兩河流域地下巖石或土壤中可能含有較多的可溶性鹽類物質。在長期的地質作用和水流運動下,這些鹽分逐漸溶解并隨地下水遷移,當到達耕地土壤層時,就會造成土壤鹽堿化。

  而且兩河流域一些地區地下水埋藏深度較淺,一般在一兩米甚至更淺。地下水中的鹽分容易上升到地表,隨著水分蒸發,鹽分在土壤表層積聚。

  現在李瑄要杜絕的是那些人為因素造成的影響。

  兩河流域勢力重新洗牌,也可以防止過度開墾。

  使大唐有時間去規劃。

  一百年,一千年,華夏想在這里扎根,有的事情,終究要去做。

  蕭昕等大臣們對李瑄的話一知半解。

  這不是他們能琢磨的,需要思想啟迪,培養科學家,才可以真正地完成使命。

  一番巡視后,李瑄回到巴格達。

  僅是伊拉克地區,人口逃離最多。

  其他地區,大部分原住民都有留下。

  雖時不時有動亂,逃往高山絕澗中,總體來說,還在大唐的控制之內。

  大的作亂,都被唐軍平息。

  之前,李瑄派遣安西副都督趙懷平去追擊大食人。

  但最終只截留數萬人和一些糧食牲畜,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老弱婦孺,將他們押送回伊拉克地區,充實伊拉克地區的勞動力。

  大食宰相伊布·薩拉姆經過數月的準備,一得知前線戰敗,立刻撤離。

  難以全部留住。

  暫且讓他們在半島之上,沙漠之中。

  昔日的黑衣大食,已不復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

  只有北非地區,還有一部分大食人,他們屬于白衣大食的“遺民”。

  大唐不管大食教的派系之爭,占領埃及后,會在北非向西推進,擠壓那些人的生存空間。

  非洲地區,撒哈拉沙漠李瑄根本不會去想。未來很長時間,都是以發展地中海沿岸的北非為主。

  乾元十一載十二月,李瑄得到李奕率領兵馬攻占大馬士革的好消息。

  緊接著,乾元十二載元月,李奕兵不血刃拿下了耶路撒冷。

  徹底打通前往埃及地區之路。

  馬璘于當月,攜帶輜重路過耶路撒冷,前往埃及地區。

  也是在這個月,李嗣業和張興將從敘利亞北部南撤的大食殘兵擊潰。

  大食士兵戰斗意志早已瓦解。

  雖然還有不少糧草,但已經不見送糧隊伍。

  他們駐守在前線的堡壘,抵抗羅馬帝國南下,遲早坐吃山空。

  面對進退兩難的局面,大埃米爾最終決定放棄敘利亞北部的堡壘,試圖沿著海邊回到半島。

  但他們沒想到唐軍動作這么快。

  陌刀軍、重甲步兵和弩手發現目標后,下馬從正面迎擊。

  兩翼輕騎掩護。

  鐵騎尋找機會,發起致命沖鋒。

  沒多久,大食殘兵便潰敗,死傷慘重。

  大埃米爾在士氣全無的時候,自刎身亡。

  他曾經放出豪言壯語,但想不通,為何哈里發敗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慘。

  他只能在九泉之下,尋找答案。

  大食士卒在群龍無首下,果斷向唐軍投降。

  唐軍繼續挺近,占領敘利亞地區北部最重要的城池,阿勒頗城。

  拿著大埃米爾的首級,阿勒頗城僅留的老弱病殘,向唐軍獻城。

  張興又率兵占領了阿勒頗城西部,緊鄰地中海的安條克城。

  在兩座城池百里外,是大食帝國曾經布置的堡壘。

  但在大食軍撤退的時候,被羅馬軍占領。

  現羅馬帝國軍隊繼續南下的時候,發現阿勒頗城的城頭上,黑色旗幟不在,大唐玄龍旗迎風獵獵。

  在阿勒頗城外,到處都是大唐聯軍的騎兵。

  之前在敘利亞北部的大食軍,可沒有這么多騎兵,更沒有如此鐵騎。

  羅馬帝國大部分兵馬,都隨君士坦丁五世回國抵抗保加利亞汗國,留在敘利亞地區的兵馬只剩下三萬多。

  他們已經不打算進攻。

  只是沒想到大食軍會主動退走,更沒想到大唐騎兵會出現在這里。

  羅馬帝國的將領派遣使者至阿勒頗城,與唐軍交涉。

  “你們可以回去了,大食帝國已經被大唐覆滅,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也已身死…”

  翻譯將羅馬使者的話語解釋后,李嗣業向羅馬使者擺了擺手。

  他對羅馬帝國非常鄙夷,幾萬大食士卒,卻阻攔羅馬軍一年多時間。

  就這還與大唐結盟!

  若非至尊有令,李嗣業一定會繼續推進。

  敘利亞地區北部是亞美尼亞地區。

  至今,亞美尼亞地區至少有三分之一在羅馬帝國手中。

  黑衣大食推翻白衣大食的時候,君士坦丁五世趁火打劫,不僅收復被大食帝國占領的土地,還直接把疆土推到敘利亞北部。

  “將軍,大唐的神威,我們欽佩。恭賀天可汗戰勝殘暴的大食帝國。既然大食帝國已經覆滅,是否該履行兩國之間的盟約,永結兩國的友誼…”

  羅馬使者也非常震驚,由于道路閉塞,他們并不知道短短兩三個月間,戰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唐也太厲害了,竟然一路橫推到這里,還殺死哈里發。

  身為使者,他沒有意識到李嗣業的逐客令,反而說起聯盟。

  “大食的大埃米爾已經被我們打敗。開戰一年多,你們羅馬就陳兵在邊境,將壓力都給到大唐。現如今大食滅亡,你們還有臉讓我們退出這里嗎?怕是給你們也守不住。”

  李嗣業是標準的武將,直來直去,說起話來毫不客氣。

  大唐的將士,已經將血留在這片土地上,英靈無法歸故鄉。

  哪有拱手相讓的道理?

  只有將這里,變成大唐的土地,英靈才可安息。

  “盟約是神圣的,我們的君王與天可汗派遣的使者締結盟誓。偉大的天可汗是比肩亞歷山大大帝的人物,怎能出爾反爾呢?”

  羅馬帝國使者十分不服氣。

  “亞歷山大是什么鳥東西,配和我們的至尊比較嗎?我不知道什么盟約,我只知道你們羅馬在這場戰爭中,幾乎沒有出力。我們至尊曾說過,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天道酬勤,阿勒頗北部的一些堡壘,就是你們的回報…”

  李嗣業用自己的方式推諉。

  羅馬帝國有種就來攻擊,否則就以阿勒頗、安條克為界限。

  兩河流域,除了幼發拉底河的上游,都會在大唐的控制之中。

  “我們遲遲未有進展,是因為保加利亞蠻子在我們南下時,趁火打劫,我們不得不支援…”

  羅馬使者急了,連忙向李嗣業解釋。

  肯定不能與精銳的大唐雄師戰斗。

  他如果不爭取,回去后該如何與將軍交代?

  將軍又如何向君士坦丁五世解釋?

  “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情,自顧不暇,還想插手大事?回去告訴你們的國王,作為盟友,大唐可以派兵入君士坦丁堡,幫助你們打敗外敵。”

  李嗣業答非所問,總之就是在推脫。

  但他的話卻讓羅馬使者心驚肉跳,他以為大唐還要北上。

  如果是這樣的話,羅馬帝國就危險了。

  他也看出李嗣業不是善茬,白著臉拂袖離去,將此重大事情帶回軍營…

夢想島中文    大唐天將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