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四百五十二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

  “至尊現代表江山社稷,萬不可在戰場上縱橫沖馳。改革未成,當以天下蒼生為重!”

  一聽李瑄決定御駕親征,李峴連忙向李瑄勸說道。

  “是啊!若太宗皇帝一般,平定天下后,坐鎮都城,統御四方。才為天子之行…”

  李峴話落后,裴遵慶、劉晏、楊綰、顏真卿紛紛向李瑄勸說道。

  世人皆知天可汗神勇蓋世,古代的霸王亦不能及。

  每戰必先,于千軍萬馬之中,取敵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

  這也成就李瑄的無尚威名,為李瑄蒙上神秘色彩,讓大唐百姓,以及域外胡人為李瑄編寫無數離譜的傳奇故事。

  但宰相們認為國家蒸蒸日上之際,至尊不能以身犯險。

  畢竟在戰場之上,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卿等無非是擔憂朕一如往常般沖鋒陷陣。然朕心中清楚,朕已不適合躍馬疆場上。”

  “朕御駕親征,只是統籌全軍,提振士氣,以期早日結束戰斗。同時,磨礪久未戰爭的禁軍兵卒。”

  李瑄娓娓向宰相們解釋道。

  有一點,不得不承認。

  大唐缺乏能統領十萬兵馬的帥才。

  武威都督李朱師老將遲暮,敦煌都督郭虛己威望和資歷、戰功都略顯不足。

  而河西又恰恰是最容易出擊回紇王庭的地方,所以李瑄需要去武威軍、敦煌軍坐鎮。

  大唐當前最不能接受的是失敗。

  一次戰斗失敗,損失大唐的威望,打擊百姓自信是其次。

  最重要的是傾耗大唐巨大資源。

  李峴、裴遵慶等宰相面面相覷。

  如至尊所言,他們也不好去阻止。

  至尊是戰神,出師則勝。

  回紇可不是泥捏的,經過骨力裴羅、磨延啜兩代雄主的南征北戰,已經建立王朝。

  大唐的十幾年的剝削,使回紇王庭以“向大唐納稅”的名義,強征牧民的馬牛羊,今回紇對大唐怨恨者大有人在。

  如回紇不束手就擒,兩方必會有一場硬仗。

  “既如此,臣等預助至尊旗開得勝。”

  李峴作為首席宰相,第一個松口。

  總不能因擔心至尊陷入“白馬之圍”,去拒絕至尊。

  連他也認為,只要至尊統御全軍,必能一舉殲滅回紇,統一草原。

  “諸卿放心,回紇移地健新繼位,我們有葉護太子這張牌。在內憂外患下,勝利一定在大唐。”

  李瑄滿意地點了點頭,又看向裴遵慶等四位宰相。

  此次戰斗,他還會試驗大殺器。

  雖然大炮還未被完成制作,但自乾元三載震天雷、炸藥包出現后,到明年春天,有更多更完善的炸藥包和震天雷。

  也有震天雷小型化。

  李瑄從天策衛中挑選一千人為“火炮兵”,已經到牛首山下駐扎,學習火藥的使用,練習投擲技術。

  天可汗的威名,加上火藥那震天動地的巨響。一定可以將回紇打得措手不及。

  “臣等遵旨,只望至尊能盡早回歸長安。”

  裴遵慶等宰相明白在理。

  至尊戎馬半生,高山、雪域高原、草原、海洋、沙漠等都馳騁過。

  大雨大雪大風大浪中行軍,是家常便飯。

  他們不能以自己去要求至尊。

  “傳令都督府區域內的郡縣,囤積糧草,制備干糧,加強整訓,調動軍心,明年二月初一,正式進軍。”

  李瑄這么說,是讓中書省起草詔令,向都督府、郡縣傳達指令,整軍備戰。

  禁軍方面,李瑄也會親自下令,讓禁軍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維持精銳的戰斗力。

  “臣遵旨!”

  楊綰領命。

  “啟奏至尊,回紇可汗移地健派遣使者攜重金,現已渡過黃河,大唐該如何處理?”

  李峴向李瑄征求意見。

  要么讓回紇使者從哪來滾回哪去。

  要么將寶馬、黃金留下,使者回去。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李瑄從沒有殺過使者。

  “指斥移地健偽造英武可汗遺言,趁著葉護太子不在單于城篡權奪位,并不尊天可汗的調令。沒收使者攜帶的物品,讓他們回去稟告移地健,自縛雙手,至長安請罪。否則必為葉護太子討回公道。”

  李瑄向宰相們吩咐。

  回紇的黃金他自當笑納了。

  大唐現一直在儲藏黃金、白銀。

  既然發展工商,那就必須有更有價值的貴金屬。

  受制于時代,紙幣還不能發行。

  歷史已經證明,發行“大錢”,會被百姓拋棄。

  且當前銅錢造假嚴重。

  因為與銅價相比較,造假有利潤可圖。

  總有人鋌而走險,制造假的開元通寶。

  哪怕是在李瑄的統治下,造假幣也層出不窮。

  朝廷無法收回假幣,李瑄的一貫主張是打擊造假幣者。

  只是造假幣者往往躲在山中,在海上,很難一網打盡。

  唯有重金賞賜舉報者,才能遏制造假幣的風氣。

  而且銅錢太過沉重,即便有中央銀行,現商人購買貨物,依舊用車、用馬馱運錢幣。

  既然不能造大錢,不能發行紙幣。銀幣、金幣的制造,絕對是穩住貨幣的重要的一環。

  控制呼羅珊地區的銀礦、金礦,用貿易掠奪周邊國家的黃金、白銀。

  再加上除賤為良以來的儲存,不出十年,大唐有資格開始建立金幣、銀幣體系。

  大唐中央銀行票據上的防偽手段,是為未來發行紙幣的第一步。

  “臣遵旨!”

  宰相們拱手領命。

  翌日,宰相在朝堂上,全力支持至尊進行軍制改革。

  以政事堂、兵部、天策府為主,通過軍功、資歷,為所有的都督、副都督、都督府僚屬、中郎將、將軍等確立軍銜。

  都督府原郎將及以下的士卒,由都督府按照朝廷的評定規則頒布軍銜。

  以天策府為主導,設立能裝在盔甲上的鐵制軍銜,以及裝在常服上的普通軍銜。

  士官為鐵,尉官為銅,校官為銀,將官為銀鍍金。

  少尉到元帥分別以日月星辰的樣式設定軍銜樣式。

  尉為五角星,校為彎月,將為太陽。

  普通士兵和士官則是簡單的道道杠杠。

  軍銜佩戴在肩膀上。

  而佩戴在胸前的勛章則沒有廢除。

  跳蕩勛章、勇士勛章、英雄勛章、玉麟勛章。

  時至今日,玉麟勛章依舊是最難獲得的勛章,得到者寥寥無幾,證明其含金量。

  軍銜雖多,但和九品十八階一樣。

  只要立功夠大,夠狠,可以連升三階。

  而少尉之前,不限制升格。

  意味著一個新兵能勇猛殺敵,很快能沖到一定階位。

  若年輕,會被送到中央軍校培養。

  出軍校后,也會提拔軍銜。

  按照李瑄的計劃,暫不設對標正一品的元帥軍銜。

  除了李瑄,誰提元帥都會使其他將領不服氣。

  而且即便是李瑄的老部下,離元帥也差一些。

  車神塞、來瑱、郭子儀、李光弼、王難得、南霽云、段秀實、李嗣業、李朱師九名都督。

  兵部尚書封常清、兵部侍郎張興。

  羅興、薛錯、裴瓔三名禁軍將領。

  錦衣衛指揮使廖崢嶸。

  一共十五人,為肩扛四日的大將軍。

  李瑄也有意授予錦衣衛軍銜,因為錦衣衛與軍事接連極深。

  唯有錦衣衛和兵部,既有品級,也有軍銜。

  其余上將軍共設二十五名,除了剩余的都督外,就是荔非元禮、曲環、高鍇、尉遲勝、彭任等資歷非常老,跟隨李瑄到底的將領,另外,郭子儀的部下李懷仙、唐朝臣,李光弼的部下仆固懷恩,王思禮的部下劉正臣,也為上將軍之一。

  其他的副都督,多為中將軍。

  除了極個別軍長為中將軍,大部分軍長為少將軍。

  因為在這個時代任軍長者,幾乎都飽經戰火洗禮。

  待天下太平,統領三五千人的軍長最多為大校。

  除非一軍擴容!

  按照朝廷的制度,隊長一般為上士、少尉。

  營長一般為中尉、上尉。

  團長一般為少校、中校。

  這樣的組成,必會有不少士卒在一戰中成為隊長,甚至營長。

  成為“官吏”,可以直接用勇氣決定。必能使一些士卒悍不畏死。

  只是在薪資上,軍官整體低于官吏。

  但成為軍官,也遠遠比之前高太多。

  唯一的缺點,就是大唐在養軍過程中,壓力變大。

  在募兵制度中,當兵拿餉,變成天經地義。

  再改成“義務兵”,哪怕以李瑄的聲威,也鎮不住。

  所以大唐會維持現在軍隊的人數,即便征服草原,也不多設都督府。

  而是讓敦煌、靈武、太原等都督府,駐扎在草原上。

  同時,或明或暗地去吸大唐以外國家的鮮血,去鑄造大唐的根基。

  軍銜制度,同樣以明年一月落實。

  即便軍銜未打造成,但從明年開始,士卒的身份將正式轉變。

  消息傳遞至都督府后,可以用皆大歡喜去形容。

  從上到下,都覺得自己獲得殊榮。

  當然,那些被封為大將軍者,明年換屆的時候多半會晉升至天策府。

  又將有一些將領得到升遷。

  時至六月,驕陽似火。

  但即將到達大唐規定的換屆年,所以百官工作繁重。

  十八學士之一的崔祐甫在為李瑄整理奏折。

  李瑄突然發現一本彈劾奏折。

  還是彈劾宰相的奏折。

  一名叫王華重的廬江郡長史彈劾首席宰相李峴任人唯親。

  今年元月初十,原廬江郡太守李盛因病告老還鄉。

  廬江郡是淮南第二大郡,照此情況,朝廷要么會提拔一個中郡太守接替,要么從朝廷空降,要么下官升遷。

  在李瑄繼位后,更多會采用下官升遷。

  給本地官吏機會。

  李盛辭官后,一般要從長史和別駕中選擇。

  但政事堂和吏部最終選擇別駕源洧繼任廬江郡太守,而非王重華。

  源洧是大唐名士,源氏是大唐有名的士族。

  他的父親源光裕擔任過尚書左丞,為開元名相源乾耀的從子。

  并且許多人清楚,從小在長安長大的源洧與李峴是故交。

  王重華則是寒門進士出身。

  他認為自己在考成法下,政績優于源洧。

  且在乾元元載時,長史和別駕一樣,都是從四品的官職,屬于競爭關系。

  別駕也不再側重軍事,與長史一起輔助太守處理政務。

  在此制度下,要升遷也是他升遷,要不升大家都不升,輪不到源洧。

  所以王重華奏折上直指李峴任人唯親。

  實際上,任人唯親在大唐非常普遍。

  因為李瑄就算最大的任人唯親者。

  就當他是皇帝,擁有特權。但李瑄也不能聽王重華的一面之詞,還要調查清楚。

  “崔學士,許多人選擇官吏,為什么會選故友親朋?”

  李瑄放下奏折,向崔祐甫詢問道。

  “回至尊,此為人之常情。”

  “選用官吏必須熟知其才能和品行,若不與其相識,如何能知道他的真實情況?”

  崔祐甫較為隱晦地向李瑄回答道。

  李瑄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然后他將彈劾的奏書交給崔祐甫,吩咐道:“使吏部尚書劉晏處理這件事情,他知道該怎么做!”

  “遵旨!”

  崔祐甫接過奏折,領命離去。

  事實上,李瑄是相信李峴的。

  但李峴終究是正常人,或許真如崔祐甫所說,李峴覺得源洧比王重華更適合為太守。

  李瑄明白,這種心態和他的心態一樣。

  其實還有一點很關鍵。

  如李瑄任人唯親,是因為他需要人聽他的策令。

  在大爭之世的浪潮中,若一直和他對著干,不執行命令。哪怕有諸葛亮、蕭何的才能也不行。

  沒過多久,劉晏就將王重華和源洧的考核結果呈交給李瑄。

  考成法是打分制度。

  除了諸多任務外,每一年還會為官吏打分。

  滿分共一百分。

  優秀是八十分以上。

  良好是七十分以上。

  合格是六十分以上。

  六十以下,五十分以上為“考察”期,如果有兩次,罷免官職。

  年度五十分以下,直接罷免。

  在考成法下,往往良好的政績,才具備升遷資格。

  廬江別駕源洧去年的總分為八十三分。

  王重華為八十四分。

  微微領先!

  也說明廬江郡太守府運轉高效,連底下的縣都沒有問題。

  否則不會有如此優異的考成。

  也怪不得王重華不服。

  或許對許多人來說,源洧身份顯赫,又有與王重華相差無幾的能力。

  提拔源洧理所應當。

  在科舉改革前,只源洧的姓名,就不止加十分。

  “劉尚書,你覺得右仆射如此合法嗎?”

  李瑄向劉晏詢問道。

  “微有瑕疵,但亦不是不能理解。”

  劉晏沒有因為是競爭關系,趁機中傷李峴。

  因為李峴確實高風亮節,很有魅力。在大事小事上,也克己奉公。

  宰相雖然最多兩個任期八年。

  但有一種情況。

  如果一名普通宰相在尚書、中書令等位置上待了八年。

  若突然被提拔為首席宰相,則可以圓滿一個任期。

  現在李峴第一個任期將至,連任第二個任期是板上釘釘。

  相比于年邁的二號宰相裴遵慶,三號宰相劉晏是最容易為首席宰相者。

  所以他不是很急。

  雖然宰相輪流執掌政事筆,但首席宰相與普通宰相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許多事情,皇帝會單獨與首席宰相商議。

  單憑這一點,都不是其他宰相可比擬的。

  關于李峴的事情,劉晏打心底認為不是什么大事。

  名臣的后代,壓制王重華。雖然與王重華相差一分,但算合理范疇。

  李瑄不動聲色,與劉晏寒暄幾句后,使其暫且回政事堂。

  他吩咐韋應物召李峴入甘露殿。

  他雖然任人唯親,但他是掌舵者,不能和官吏們一個心態。

  他覺得劉晏忽略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對王重華很不公平。

  “臣拜見至尊!”

  李峴入殿后,向李瑄拜道。

  “右仆射,上郡輔吏,同為正四品上,為何提拔源洧,而不提拔王重華。”

  李瑄見到李峴,開門見山地說道。

  李峴愣了一下,心中一想,好像是元月的時候他提拔源洧為廬江太守。

  他頓時明白,只因一分,他被彈劾。

  “臣與源洧相識,知其才華和能力,認為他能更好治理廬江郡。且王重華原本為從五品上的官職,只是因乾元改品的時候,從從五品上,提拔到與別駕一個品級,根基不如在長安任職過的源洧牢固。臣和宰相們,除了知道王重華是進士,擔任過縣令、縣丞外,并不知其品德能力。”

  “另,源洧今年五十五歲,王重華今年三十六歲。”

  李峴想當時的決策后,向李瑄回答道。

  在諸多原因上,使他選擇源洧。

  “考成法之嚴厲,使諸地官吏戰戰兢兢,不敢疏忽。為得優異,不少官吏夙興夜寐。現王重華向我上書,是在將我的軍。既然是正常提拔,就必然以考成法的成績為先!”

  “任千般重,一分不改。”

  李瑄聽到李峴的闡述過,也理解這個時代士大夫的心思。

  但規矩一立,豈有變數?

  除了皇帝可以在秘書省提拔官吏,其余必須按照規矩。

  從今以后,無論任何事情,都不能改變考成法一分的優勢。

  否則用不了多久,兩分、三分、五分、十分也會被逾越。

  “這是臣的過失,愿受責罰!”

  李峴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明白自己有感情用事的成份,立刻認錯。

  “罰俸祿三個月,望爾警示。源洧也不必再罷免。諸多官吏任期將至,以優異提拔王重華為新的上郡太守。”

  李瑄為維護李峴的尊嚴,并沒有罷免源洧。

  而且源洧也并無過錯。

  他不僅在罰李峴,也是在警示朝廷、地方的官吏,重視考成法。

  用“一分不改”,去勉勵天下官吏。

夢想島中文    大唐天將軍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