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盛會,從辰及晚。
番邦國王、使節,期間互相拜訪,又與大唐公卿交談。
他們無不以說漢語為榮。
如果能說出中原雅音這種官方話,就更可以自傲了。
以至于那些不懂漢語的國王在交流時產生憂慮,發誓今后一定要好好學習。
以期下一次朝拜的時候,能流利地與天可汗、大唐公卿交流。
在他們看來,漢語本就是偉大的,字正腔圓,一字一意,這是天選的文字,如同大道一般。
大部分西域、河中的國度,都在推行漢字。
現在連大唐數字,大唐拼音,華夏歷,都會引進,連帶著儒家文化。
大唐準備好書籍,可以毫不費力地進行文化輸出。
胡人豪放,不斷地有胡人酋長毛遂自薦,向天可汗獻舞、獻樂。
李瑄準許他們這種行為,并在結束的時候撫掌。
在宴會上,最郁悶的當屬李隆基了。
他本以為自己會引起注意,沒想到這些番邦國王、酋長的目光,基本不放在他的身上。
有些使節以前可是見過他的。
更氣的是,文武百官對他視而不見。
真的是人走茶涼。
也就李適之陪同他喝了幾杯酒,李瑄禮儀性地敬一杯。
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時代過去了。
現如今是李七郎的時代。
大唐在李七郎的掌舵下,革除弊病,欣欣向榮。
他看鏡中自己滿頭銀發。
又看李瑄年輕令他向往的臉龐。
他剛登基的時候,年齡比現在的李瑄,大不了幾歲。
李瑄會不會如他一般,出現失誤的決策呢?
李隆基看著花萼相輝樓中載歌載舞的番邦國王,看這滿堂華彩,已經可以去遙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盛況。
一如李瑄曾釋放的豪言壯語“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唐土”。
不論如何,在軍事外交上,李瑄真正地將大唐王朝帶到巔峰。
也是李瑄一直所宣傳的華夏帝國的巔峰。
“適之,你生了一個好兒子啊…”
李隆基又舉著酒杯,到李適之面前。
偌大的花萼相輝樓,只有李適之一人可以與他飲酒。
“舜帝英明,禪讓給治水的大禹,是最為功德無量的事情。”
李適之也意外李隆基會主動找他,說出這番話。
他很樂觀,只是贊嘆李隆基禪讓給李瑄,是最英明的抉擇。
只要李隆基老老實實地安度晚年,皆大歡喜。
如七郎這般天縱奇才,千年難遇。
他的出現,是國家和百姓的福氣。
“是我不如李七郎。”
李隆基自飲一杯酒。
像是自嘲,又像是真心話。
從大唐月報上,可以看出李瑄的政策。
以鐵腕的決心,對大唐進行深入的改革。
將所謂的豪強,清洗了一次。
他也是開了眼,還不知道在他的盛世下,隱藏有如此多戶口。
李瑄用錦衣衛的手段,也令他驚奇。幾乎是李瑄在地方上的耳目。
秘書省,權威竟然比曾經的內侍省還大。
不用擔心宦官干政,還能一手培養出忠于皇帝的嫡系。
那十八學士,號稱“天子門生”。
以至于原本加上皇權的“九寺五監”,在秘書省和錦衣衛面前微不足道。
而且九寺五監,有被天策府、尚書省架空的趨勢。
李瑄明顯要將天策府、秘書省、錦衣衛引為新的皇權。
同時,再次加強尚書省的權力,裁去重合的部門。
“三郎不必如此。你繼位之前,朝廷出現各種不好的事情,數十年動蕩。當時人們無不認為王朝已經后期。但你改元開元,勵精圖治,從詩歌的飛揚,到太平鼎盛,開古今之先河。”
李適之向李隆基安慰道。
在內心深處,他有對李隆基的愧疚。
因為李隆基待他們父子不薄,還讓李承乾和李象的墳墓歸藏于昭陵。
盡管有安祿山叛亂,但現在形勢一片大好,萬國來朝,讓李適之肯定李隆基的功績。
要沒有李隆基,大唐一定會一直走下坡路,直至墜入深淵。
畢竟從武則天到韋氏當政那段時間,天下太亂了。
朝廷的動蕩,換來豪強土地兼并,肆無忌憚。
“現在也只有適之你會如此評價我。你是太宗皇帝的曾孫,我也是。我們是同一輩人。”
李隆基現在的怨氣逐漸減少。
李瑄除了不給他自由,也沒有什么為難他的。
削除宗室的福利待遇,也不只是削他的兒女。
李瑄的兒女,李瑄的兄弟姐妹,李瑄的堂兄弟姐妹一樣被削減。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宗室恩澤,五世而終。
這才是一個客觀的規律,不能指望宗室養一個分支一輩子。
再過百年,大唐的宗室成員或許以十萬計。
“是啊!我們是一家人。國家還是李姓當政,也才一百多年。我希望三郎保重身體,看大唐更加繁榮昌盛。”
李適之向李隆基說完,便舉起酒杯。
李隆基遲疑一下,碰杯與李適之一飲而盡。
下方文武百官見兩位太上皇如此親密,也不禁好奇。
他們比番邦更關心兩位太上皇的情況。
文武百官都知道,李隆基刺殺過李瑄。
現李瑄還能容忍李隆基參加大宴,拋頭露面。
確實表明李瑄與眾不同的胸襟。
連太宗皇帝也有因喜怒而殺人的時候,但百官覺得,李瑄很難會失德。
是以,可以在朝堂上各抒己見,不用擔心言詞激烈,而觸怒至尊。
李瑄則是接二連三地邀請番邦國王、使節到臺上,與他對席交談,最少會飲酒一杯。
連東南亞小國和天竺、諸國的使節也不例外。
獲得如此殊榮,他們非常感動。
甚至有當即表態,支持與大唐建立商貿聯系,共同促進繁榮。
人的審美大差不差,誰不喜愛東市上的蜀錦、絳繡、彩緞、吳綾?
在他們看來,如此絲綢,穿戴在身上,絕對比黃金更體現尊貴。
甚至大唐的青瓷、白瓷,也比金銀漂亮。
臨終的時候,還可以買個“唐三彩”為自己守墓。
李瑄在召見波斯王子后,破例邀請跟隨波斯王子來大唐拜見的波斯文壇領袖阿費夫。
李瑄在波斯的時候,與阿費夫多有交集。
此人原本是呼羅珊總督的好友,后被李瑄的偉大所折服。
“記得在木鹿城與閣下相見的時候,閣下渴望來到大唐,現得償所愿。閣下對大唐如何看待?”
阿費夫向李瑄拜見后,李瑄詢問他。
“再次感謝天可汗邀請我至前。大唐是天下的宗主,長安無愧于世界的中心。從未想過翻越蔥領,走出荒漠以后,還有如天堂一樣的國度。”
現如今阿費夫已經能說出流利的漢語。
波斯也有深遠的文明。
以往的波斯,已經被大食所束縛,忘掉自己的信仰。
可嘆他還和呼羅珊總督一樣,為大食辯經。
也可惜呼羅珊總督這個波斯翹楚,最終為大食人而死。
“閣下過譽了,大唐還遠遠未到達美好太平,朕只是沿著圣哲的腳步,艱難前行。”
李瑄笑著回答道。
“以我所見,長安已為最美。還有什么會比如今的長安更文明的嗎?”
阿費夫疑惑不解。
他幻想中的世界,也就是現在長安的樣子。
李瑄曾在波斯新創立的圖書館用漢字寫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得知這句話的意思后,阿費夫就向李瑄五體投地。
“不可一概而論。我華夏民族,數千年來,從部落形態一直走到今日。其中有過無數次進步。對君王來說,如果數十年無為,國家沒有一絲變化,就不配為社稷之主。”
李瑄知道阿費夫受限于眼界。
其實這種心態,在漢人士大夫階級一直存在。
在李瑄確立國策之前,連一眾宰相都認為,文治的巔峰,就是農耕的巔峰。
工匠世代卑賤這一點,就遏制住無數奇思妙想。
那些商人為了賺錢,也會有諸多發明創造。
“天可汗不愧是天下的共主。我這種卑微文人,永遠也達不到您的境界。”
阿費夫內心更欽佩李瑄。
他想到自己的國王,心中一聲哀嘆。
老國王突然獲得權力,就像中獎一樣,只知道享樂,沒有勵精圖治之心。
王子自小沒有良好的教訓,承受不住權力之重,也沉迷聲色。
這次跋涉而來,他們勸了好久。
若非大唐這個巨無霸作為后盾,若非天可汗在西域的威望,波斯王國早就被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吞噬得渣都不剩。
波斯百姓的生活,并不比大食統治時好多少。
再看看大唐的百姓,只要有手有腳,愿意吃苦,都會衣食無憂。
阿費夫深入了解天可汗的除賤為良政策。
波斯的農奴問題,比大唐還嚴重。
如果波斯能完成除賤為良,才算煥發新生。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波斯會越來越好。”
李瑄又向阿費夫鼓舞一聲,話鋒一轉道:“大唐準備建立智慧宮,待閣下回國后,可令翻譯機構和圖書館的人材求學于大唐,我們一同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科學與科技。”
波斯王國,雖然沒有大唐的直接駐軍,但李瑄埋了很多釘子。
比如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的家族。
李瑄趁著勒索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把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家人贖了回來,得到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的效忠。
現在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被老國王普尚的信任。
另外,李瑄在木鹿城籠絡眾多波斯文人,建立翻譯機構,和圖書館,搜羅人才。
可以將這些人才引入大唐的智慧宮。
另外,波斯王國還要將呼羅珊地區的金銀等豐厚資源獻給大唐。
大唐以波斯的貿易,又可以賺不少錢。
李瑄不可能無節制地幫助波斯,形成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國,那無疑是養虎為患了。
“敢問天可汗,什么叫智慧宮?”
阿費夫好奇地向李瑄詢問道。
“智慧宮是由一些精通天文、地理、人文、歷史、哲理、數學等學者組成的機構,世界各個國家的書籍,都可以在這里翻譯,來自天南地北的學者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使文明之花在這里綻放,璀璨奪目。”
李瑄長話短說,大概向阿費夫解釋何為智慧宮。
他將智慧宮建立在天中洛陽,已經篩選一部分大唐人才。
雖然長安是西都,大唐的核心還是在崤山以東。
把所有的資源向長安傾斜,遲早會頭重腳輕,甚至讓長安崩潰。
在洛陽,擁有南北大運河,比長安更容易調動資源。
智慧宮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在大唐的核心地域實行。
那些外國使者即便攜帶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自己的國家。
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要有此圣地,待我回木鹿城后,立刻攜帶波斯各方學者到達智慧宮。”
阿費夫了解到智慧宮的用處后,立刻說道。
他沒有考慮其他因素。
即便知道智慧宮會使大唐更強大,更有影響力。他也會義無反顧地帶領國家的人才前來。
有的人,需要探索的平臺。
“善!靠近文明,波斯和大唐的關系才能長存。為在智慧宮一同探索,干杯!”
李瑄向阿費夫舉杯。
阿費夫立刻雙手端起酒杯,與李瑄一飲而盡。
光波斯的學者是不夠的,等商貿建立,將智慧宮的名聲打響,李瑄還會籠絡天竺的學者,大食、羅馬,甚至法蘭克的學者。
讓世人認為,真理會在智慧宮誕生。
伴隨著宴會眾人酣暢淋漓的飲宴,在日落黃昏的時候,百國盛會落幕。
有的番邦使節因酩酊大醉,無法向李瑄行禮。
李瑄不在意,令禁軍將他們送回使館。
他喝了不少酒,也有些醉意。
這么多年來,他第一次有這種情況,遂回寢宮休息。
翌日,大唐開始與諸國商議貿易的細節。
在大唐恩威并施下,沒有國家會拒絕。
即便是很小的國家、部落,也承諾會一年最少派遣一支商隊到達大唐,將本地的特產帶到大唐。
也允許大唐的商隊,進入他們的國家進行貿易,他們有義務保護大唐商人的安全。
連點成線,只是現階段絲綢之路的第一步。
百國盛會后,有的國家使節開始返回。
比如云南王子鳳伽異就急著回去向閣羅鳳匯報天可汗的圣令。
不久后,閣羅鳳會來長安朝拜天可汗。
也有一些西域的國王,向李瑄申請再在大唐居住一段時間。
他們見識到長安的繁華后,不愿意離開。
還有像葉護太子這種被動留在長安者。
葉護太子只是讓一部分使團先回單于城向磨延啜復命,說明天可汗挽留他的原因。
葉護太子還向磨延啜寫一封書信,勸說磨延啜忘記以前的不愉快,全心與大唐友善。
而且葉護太子又給磨延啜上血壓,描述百國盛會的壯觀景象,與天可汗的英明神武。
昔日李隆基這個圣人,都得老老實實地坐在一旁。
三月十五日。
羅馬大使阿波加斯結束將近兩年的出使時間,于今日啟程,返回羅馬。
離開長安時,阿波加斯帶回去一些農作物種子,也不管適不適合種植。
又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紙書寫,帶回羅馬。
這一日,李瑄騎著汗血寶馬,大張旗鼓地出現在朱雀街,使羽林軍儀仗開道。
后方還有文武百官跟隨。
這不是送羅馬使團離開,而是送與羅馬使團一起的大唐使團。
以秘書省十八學士之一的崔漢衡為首,大唐正式出使羅馬。
從里海北部行走,困難重重。也任務繁重。
不僅要記錄沿途的山川地勢,也要看有無農作物種子,還要將一些羅馬的書籍帶回翻譯,并與君士坦丁五世一起商議夾擊大食帝國的日期。
此行不比玄奘西行容易。
如果成功,崔漢衡和使團將是第一波到達歐洲的華夏人。
李瑄已親自向在安西都護府的杜環寫詔書,令他為副大使,于龜茲城與崔漢衡會面,一起出使羅馬帝國。
“今日何事?至尊竟親臨朱雀大街?”
“還有羽林郎儀仗,難道有什么慶祝?”
“你們消息也太落后的,前日有告示,至尊要親自送崔漢衡出明德門十里。”
“誰是崔漢衡?”
“是當今秘書省十八學士之一,出使羅馬的大使,據說他要行張騫一樣的故事。羅馬很遠,行至那里要三年,如果遇到大雨等災禍,需要的時間更久。”
“了不得,崔漢衡一定會排除萬難,重回大唐。”
沿途的百姓議論紛紛,當他們聽說是崔漢衡要出使天下最遙遠的國度羅馬時,一個個肅然起敬。
現在如今百姓知曉外交的重要性,可以為大唐帶來更多可食用的水果、蔬菜、糧食。
一時間,人們認為崔漢衡會成張騫那樣的英雄,為他歡喝起來。
崔漢衡騎在馬上,看到百姓的歡呼,信念更加堅定。
他一定會出使成功,將至尊的囑咐完成。
此行羅馬,除了二十多人的文官使團外,李瑄還挑選二百名善于騎射的天策衛、神策衛勇士隨行,以保護使團的安全。
大唐使團中的良馬,一共五百余匹,攜帶物品的同時,還有大量的金銀,用以沿途夠買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