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九百四十四章:秦末五大隱士

  “唔?小議讓小啟去了陽羨縣?”呂哲“呵呵呵”一陣笑,語氣有點低沉:“這孩子…是將他哥哥拉下水了。”

  出巡的隊伍已經到了三川郡,第一站是停在洛陽。

  洛陽現在可不是什么六朝古都,沒有多么雄偉的城墻,看不到處處的宮殿群,它就是一個并不大的縣城。

  舊有戰國魏復立之后,先是在洛陽短暫地設立都城,隨后遷往梁縣。梁縣是秦國的稱呼,戰國時期叫作大梁,是歷代魏王執政時期的王都。

  三川郡地界,梁縣才是最大的城池,不過它的城墻隨著始皇帝一聲令下轟然倒塌,后面魏咎倒是調動人力物力重新修建,不過說實話并不怎么樣。

  洛陽短暫作為復立魏國的都城期間也有修建城墻,那是高四米四、寬三米的城墻。這種規模的城墻連中規中矩都算不上,只能用寒酸來形容。要知道在城墻文化盛行的年代中,小縣城的城墻都是四米以上,大型城市的城墻起碼都是六米以上,各國的王城基本都是八米以上,這樣一來只有四米四高的洛陽城墻怎么就不是寒酸?

  “想了想還是秦國比較大氣,或者說是商鞅比較大氣,建立咸陽之初就定下不修城墻的政策。那是篤定沒人可以打到咸陽城下,所以咸陽不需要修建城墻。”蘇烈為人大大咧咧,可再怎么大大咧咧也不敢摻合到皇帝家事,見呂哲怔怔出神地看著城墻,隨意扯了一句。

  梅鋗卻是說:“秦國有山川之險,東邊又有函谷關作為門戶,只要函谷關不失,六國軍隊進不到秦川。當時秦國屢屢遭到重創,人力、物力、財力都是短缺,建造城墻卻是一件極度耗費資源的難事,亦是需要龐大的人力,這個才是重點吧?”

  蘇烈是樂得有人愿意扯皮,開始與梅鋗東扯西扯,最后兩人干脆就躲到旁邊去了,留下一些實在找不到借口的人緊繃神經待在滿是威壓的皇帝身邊。

  其實哪來的威嚴,呂哲又不是高壓電。只是他身為皇帝,臉色一旦不太好看,其他人就會有點心驚膽戰,深怕有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惹火燒身。

  盡管是早就有心理準備,可是呂哲心情真的好不到哪去。事實上誰知道自己的兒子是穿越者會有好心情?那是一種非常難以形容的心情,特別是本身就是穿越者的事實作為前提,一種兒子到底是不是自己兒子的迷惑感會滋生著。

  不是血緣,是指靈魂…或者叫作思想?穿越者有了一世經歷,帶著前世的記憶“再世為人”,那到底是哪一世的父母才是父母,歸屬感又怎么樣?

  為人父母沒有任何一人會樂意自己的孩子不將自己當成父親或是母親看,呂哲內心的郁悶大抵是來自于這一點。

  帝國是選擇洛陽作為三川郡的首府,不是選擇梁縣,因此皇帝巡視到這里,郡守等一眾官員都是前來覲見。他們看到皇帝表情嚴肅基本都是面面相覷,個別心里有鬼的官員更是惴惴不安。

  皇帝出巡嘛,本身就有查清文治的意思,對沿途的郡縣進行排查,因此屢次皇帝出巡都會有一大幫官員要倒霉。

  呂哲從南陵出發北上,經過南陽郡的時候已經處理掉一批違法官員,針對地方豪強侵占土地的事情也嚴肅處理,這些人依照律法該殺就殺,不存在關押監牢而是采取流放南亞次大陸的處置。

  所謂的南亞次大陸是一種統稱,其實就是嶺南以西的疆域,那片地方是后世的老撾、緬甸、越南,現在它們是帝國新開拓的疆土,荒涼而又地廣人稀。

  帝國進行移民一直不是多么順利,漸漸地也就采取罪犯流放的策略來充填那些地廣人稀而又荒涼的羈糜郡縣,呂哲途巡南陽郡,排查和嚴查,有一千多人將會被流放到南亞次大陸。這些人之中有一部分是官員,更多的是當地的豪強。官員是流放官員本身沒有禍及家屬,豪強卻是根據情節嚴重情況來判定,有三個豪強是整個家族都被流放了。

  因為皇帝在南陽郡處理的人不少,三川郡不免緊張,在呂哲進入三川郡地界之前,有那么些官員或是棄官而逃或是自殺,更有豪族的家主自殺或是向官府自首請求輕判處理,結果是呂哲進入三川郡地界,三川郡各縣中的牢房基本是人滿為患。

  隨行出巡的人以為是地方上官員和豪強為禍才讓皇帝心情不好,沒有多少人知道呂哲心煩的是另外的事情。

  古時候地方上的官員大體是出自當地的豪強出身,豪強侵占土地也是一種普遍現象。帝國是在亂世中建立,因為戰亂的關系很多土地已經失去了主人,沒有主人的土地自然是要被收回國有。

  恰恰是因為有太多的土地屬于國有了,地方豪強不免就生出侵占的心思,一個人干了之后,有人帶頭就會有第二、三、四…乃至于是無數個人那么干。他們都是帶著僥幸的心理,以為都在那么干,其中又有那么多官員,或是法不責眾,又或是民不告官不管,不會出什么事,沒想到的是帝國的皇帝也是一個愛出巡的主,他們又那么倒霉是處于皇帝的出巡路線上。

  “陛下,吏治清明需要教化和監督,其實也是中樞缺失一些作為。”張良能察覺出皇帝心情極壞,擔憂在三川郡大搞清算,小心翼翼地開脫了一句,然后又說:“大量土地歸于國有,國家也沒有將土地分配或是販售出去…”

  “張良啊。”呂哲打斷張良的話,說道:“帝國現在的國策是移民為重,鼓勵民眾前往新開拓地發展。”

  可不是嗎?一些邊郡的土地便宜到幾乎像是白送,想要擁有大片土地可以去邊郡。腹地本來就是人口稠密的地區,也就是戰亂失去太多的人口才會有土地空閑下來,可是隨著戰亂平息一些土地原本的主人也在回流,官府將某塊土地賣出去,土地的原主人回鄉之后怎么辦?

  “十年之期沒到呢。現在國家持有的土地,很多只是代管。”呂哲知道三川郡在戰國時期是屬于韓地,哪能不清楚張良是顧念鄉情。他悶悶地說:“帝國是法治,一切依照法律辦事。”

  就是法治張良才擔憂,法家在歷史上的評價有好有壞,可是法家絕對是統治者的頭號狗腿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因為古時候所謂的法治都是圍繞著統治者進行,制定的律法都是對當權者有利,也就是統治者想要什么樣的法制,然后法家制定什么樣的律法。因此古時候所謂的“法治”可不是現代那么一回事。

  張良是清楚呂哲追求的法治與以往很不同,但是說到底執行律法的依然是人,皇帝有心追求公正,可是官員要是想要討好皇帝來個穿鑿附會呢?

  “我們沒有進入三川郡,有數十官員潛逃或是自殺,又有數百人潛逃或是自殺。陛下,帝國對外戰事不斷,內部可生不得亂吶!”張良也算是苦口婆心了,他又說:“南陽郡的審案叛理,執行得有些過了,三川郡發生的事情已經給出警示,若是帝國的其它郡縣也…”,似乎是自己覺得有些危言聳聽,說一半他自己停了下來。

  華夏的觀念講究的是因情而異,也就是在什么時機來進行什么樣的事情,時機不對的時候可以姑息,只有到了時機對的時候才好嚴肅處理。實際上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華夏的法治才是“人治”,因為判斷時機的是人嘛。

  呂哲也清楚很多人對法家是鄙夷態度,張良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在南陽郡也明悟到一些東西,法治絕對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建立起來,要長久的時間來形成一套規則。南陽郡會被流放一千多人,那是執法者揣摩他的想法,討好的時候在判案執行重刑處理,確實是有失偏頗了。

  想要執行真正的法治,不是靠呂哲一個人能夠辦成的,那需要整個社會有足夠的認知。他也不是要因為自己心情不好大搞吏治,只能苦笑著說:“朕聽進去了。朕會吩咐下去…”停頓下來,看著張良改口道:“既然你有自己的看法,不如由你做御史,來處理那些事情。”

  御史可不是帝國才有的官職,先秦時期,天子、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負責記錄的史官、秘書官。國君置御史。自秦朝開始,御史專門作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負責監察朝廷、諸侯官吏。

  御史在帝國是屬于檢察署那邊的編制,歸屬燕彼管。皇帝可以臨時任命御史針對一些事情進行徹查,呂哲在這個當口任命張良,是有心想要用柔和態度來處理地方上的問題。

  君臣對話的時候聲音沒有刻意放輕,周邊的人都將那些話聽得詳細。不少官員都是有些佩服地看著張良,他們認為張良敢在皇帝發怒…或者叫生氣的時候進言,實在是膽魄足得很。

  張良則是在想什么?他不知道呂哲為了什么在生氣,可是呂哲生氣的時候依然還能聽納諫言,不由心中贊嘆:“也許正是因為陛下胸襟雄闊才能使眾多英豪追隨,建立起如今的大業。”

  呂哲胸襟是不是雄闊不知道,但是他一貫的作為就是不吃獨食,那才是那么多人愿意追隨的主要原因。不過嘛,文人總是喜歡用修飾手法來形容,可不會太過直白,張良就是屬于其中之一。

  帝國是在對外進行戰爭,內部確實是不能生亂,哪怕想要肅清官治也不是在這個時候,只能是等對外戰爭停頓下來,那時才是恰當時機。

  “臣近日得到黃石公傳授,多有所得。”張良小心翼翼地試探道:“陛下若是有憂慮,臣或許會有一些建議?”

  呂哲愣了一下,心想:“張良還是遇到黃石公了?”

  也不知道是野史還是正史,都記載張良是得到了黃石公的韜略書冊,也就是所謂的《太公兵法》,學習之后才會有那么多的成就。

  黃石公現在可還活著,他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另外四人是東園公姓唐名秉、夏黃公姓崔名廣、綺里季名吳實、甪里先生名周術。

  早些年呂哲其實是不知道什么五大隱士,他們的名聲是近些年才漸漸傳出來,傳言中五人都有治世的大才能,呂哲有派人前去商山進行過探查,知曉那里有“商山四皓”,就是唐秉、崔廣、吳實、周術,探查到的信息有點古怪,四人皆是黃老學派出身,可是行為又很像是方士。

  呂哲不是在推廣教育嗎?知曉四人在方術上有名聲,后面重新派了一批人前去商山,想要讓四人下山進入南陵的學院,可是那四人就好像真的要隱居了似得,說了一大通“伴山伴水”的話,拒絕了呂哲的聘請。

  現在嘛,商山四皓的好友黃石公贈書張良,呂哲很好奇贈的是什么書,不知道是不是《三略》。

  “臣所得到著作并不全部來自黃石公,也有四皓的著作。”張良沒有進行隱瞞,對商山四皓似乎也比較推崇,最后甚至是用著惋惜的語氣感嘆:“那么有學問的人竟是隱居,實在是可惜了。”

  呂哲可是聽出張良話中有話了,他略略一思索樂了。

  世界上隱居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真的要隱居不問世事,另一種是在養望養名。真要隱居也就是那么回事,根本就不會再參與到世事中來,靠隱居來養望養名的人在歷史上可是不少,像是張居正也這么干過,其他還有更多,但是這么干的人不少出山之后根本就與之名聲不符。

  商山四皓哪里是不出山啊?呂哲聘請他們出山當教師,那是不符合他們的想法,與之期待相差太遠所以不愿意出山。

  黃石公贈書張良,估計是特意提到了商山四皓。

  張良是隨行呂哲出巡的人之一,還是屬于可以隨時與呂哲聊天的那種,他們特意在出巡的路上找到張良贈書,用意已經很明顯嘛…(

夢想島中文    大秦之帝國再起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