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齡一出手。
兩日后。
京師鹽價應聲而落。
本來最高已到三十六七文一斤的鹽,瞬間掉回到三十文左右。
京師的鹽商敏銳度極高,不是每個家族都抱著要跟朝廷死斗到底的心思進場,他們中很多人是跟風進場,眼看朝廷有了動作,趕緊離場。
這令徽商的壓力陡增。
徽商本來是抱著跟新上任的戶部尚書周經勢不兩立的心思,尤其他們看準了未來官鹽的出產會減少,鹽價一定會繼續上漲,再加上他們對張延齡一系列改革的看衰,還有張延齡對徽商的咄咄逼人,更讓他們不甘心失敗。
況且戶部除了尚書周經之外,近乎都是他們的人,他們更是提前知道很多朝中秘辛。
他們甚至覺得張延齡一系列改革在秘密中進行,都是在掩耳盜鈴,甚至在這次朝廷要“借”鹽引出來,他們也都提前得悉風聲。
可是直到現在鹽價大幅回落,他們才開始緊張起來。
徽商商會。
各大家族的人聚攏,正在一起焦急談論,他們現在已經完全慌亂,甚至不知所措。
現在張延齡的出手,打亂了他們之前的計劃。
在徐夫人抵達時,有的家族甚至已經準備離場不干了。
“你們是在這里胡鬧嗎?”徐夫人醍醐灌頂一般的呼喝,讓場面瞬間安靜下來。
所有人都看著徐夫人,面帶慚愧的有,也有想去跟徐夫人申辯的,各自都沒有徐夫人態度這么堅定。
能當徽商商會的領路人,徐夫人在徽商中的地位非普通家族族長可比。
林家家主林隆生走過來道:“徐大家,現在朝廷突然放出兩萬引鹽引,即便這些鹽引還沒有支取,但現在普通的商旅都能意識到未來鹽價是要下跌的,行情對我們很不利!”
“徐大家趕緊給出主意!”
有的也很不甘心,但只能是硬撐著去跟徐夫人講道理。
徐夫人冷笑道:“你們都是被張氏外戚嚇破膽了嗎?每年光是過我們徽州商人手的鹽引數量,就超過二十萬引,現在區區兩萬引鹽引,就把你們緊張成這樣?”
在場都是徽州商人中的佼佼者。
他們中不乏有遠見卓識的。
當他們意識到現在是逆著朝廷的風向做事時,本能感覺到恐懼,自古民不與官爭,現在倒好,一群下九流的商賈居然敢跟朝廷的大方向對著干,他們不死誰死?
現在朝廷只是在增加鹽引來沖擊市面上官鹽的價格,若是下一步真玩狠的,官府去查封他們的貨棧怎么辦?
宋家掌柜宋承運道:“大家,朝廷剛出的鹽引,都只有三個月期限,也就是說未來三個月市面上至少要多出八百萬斤的鹽,這些鹽還都分布在北方各處,這讓我們無法下手…”
徐夫人道:“你們在生意場上,怎么說也算是老江湖,應該清楚,現在戶部和張氏外戚已經窮途末路,才想出這么個出借鹽引的方法,各地鹽場的鹽又沒增產,他們憑什么增加鹽引?”
“一時之間朝廷沒轍,會聽他們的。”
“等朝廷和各地的商賈發現鹽場已經無鹽可支,他們還會如此篤定嗎?”
宋承運道:“道理是這么個道理,但誰知今年的鹽是否會增加…”
徐夫人怒道:“混賬!我們自己定好的規矩,你們是想自行破壞?商賈定好的攻守同盟就要遵守,誰若是不想繼續干,兩淮各地有大批的鹽商會補上你們的位置…你們現在就可以從這里走出去!”
在徐夫人的威懾之下。
在場的眾家族成員雖然有意見,但還不至于直接退出。
徐夫人先用自己的威信壓住這群人,她也意識到這些人能聚攏在一起,全看在利益的基礎上。
“你們聽好了,現在是非常時期,讓南邊留守的鹽商都開始支鹽,從現在開始鹽引盡可能變成官鹽,把官鹽囤積不出手也一樣,這樣會讓拿到朝廷新鹽引的人支取不到鹽,過一段時間鹽引和官鹽的價格自然會漲起來。”
徐夫人也不愧是商賈中的女諸葛。
她能意識到,這次張延齡計策的關鍵,是看準了他們手上積壓的大批鹽引沒有去支鹽。
所以她的對策,就是把鹽支出來之后再行囤積。
林隆生道:“可如此一來,我們在運鹽和儲存方面,要增加不少的開支。”
徐夫人冷聲道:“這點開支的增加對我們還算得上什么嗎?本來你們就不需要運鹽和儲鹽了?”
林隆生無言以對,退了下去。
“你們聽好,現在外戚根本吃不下這兩萬引的鹽引,必定是要把鹽引放出去,他是制定了鹽引必須要三個月內兌鹽的規矩,那我們就從市面上收戶部的鹽引,收回來之后就用他們的鹽引兌官鹽,兌出來之后一律儲藏!”
徐夫人又提出個看起來更為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就是以徽商的財力,去跟張延齡斗。
你張延齡手上不是有大批的鹽引嗎?
三個月就要兌鹽出來?
好啊,我們就把你的鹽引買回來支取了官鹽,然后存放起來不賣,只要我們能保證鹽引的價格不回落,你的計劃注定都泡湯。
“好!”
有的商賈想都沒想便答應。
但還是有人提出反對:“如此做,怕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怕什么?未來官鹽必定是要漲價的,戶部新上任一個連鹽政都不懂的部堂,加上一個喜歡胡作非為的國舅,你們覺得他們能興起多大的風浪?全靠皇帝信任他們,才讓他們為非作歹,但朝中自會有清流將他們摒除。”
“官鹽的買賣,早就不是當年用糧食換鹽引時候,你們若不想著出錢來跟惡人相斗,早晚會被打回原形!”
在徐夫人的威脅之下,在場的商賈也只能商議繼續增加開支,大面積進購戶部出借的鹽引。
當然他們不會直接去借,而是去市面上買。
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買漲不用買跌。
隨著徽商的出手,這一輪的官鹽大戰進入到白熱化。
張延齡也發現自己的鹽引很好出手,就算是三個月就需要兌官鹽,可還是架不住市井商賈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