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人,是一個和尚。
本名叫做姚廣孝,法號叫做道衍。
后世人稱妖僧,或者是黑衣宰相。1
跟著老四造反不為當官,只為證明自己本事,驗證學問…1
若不是在現代看了歷史,朱元璋是真的想不到,這個在自己洪武朝時,不聲不響的和尚,遇到了老四后,后面居然干出來了這等大的事情!
也不會知道,披著僧衣的道衍,心中居然有如此猛虎!
果然,這當和尚的就是不簡單,容易出人才。
朱元璋如此想著,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后腦勺。
也不知道是在夸道衍,還是在夸他自己。1
這次,中都城明教準備造反的事,倒不是說是道衍操持的。
若真的是道衍,上輩子的時候,自己就把他逮捕處死了。
哪里還能讓他活著,給老四當狗頭軍師?
而是那明王,早些年的時候,曾受過一些道衍的指點…
上輩子不知道道衍是這等人物也就算了。
如今重回洪武八年,知道事情前因后果,道衍這樣的人,絕對不能錯過。
但是,該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朱元璋還沒有考慮好。2
這是一個有能力,有野心,一門心思想著造反的危險人物。2
派去搞外交部,處理外國情報,漢使的老大 用的好了,肯定能給大明添磚加瓦,但用不好了,也容易留下強大后患。
朱元璋最想做的,自然是想辦法為我所用。
但,若真的用不了,那就只能毀掉了!3
雖然可惜,但該毀掉時,還是要毀掉,他不會有任何的手軟!
不過,現在最重要的,還是著手處理中都城的事。
道衍的事,放到中都城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再處置不遲。
正好也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的考慮一下,如何處理道衍…
鳳陽這里,一個一身僧衣的光頭和尚,正拿著一個破缽盂化緣。
看起來慈眉善目,很好說話。
但無人時,那雙三角眼偶爾會露出一抹精光。
每當這時,那慈眉善目的和尚形象就消失不見,宛若一頭病虎一般,展現崢嶸…
聽到兵甲相撞聲音與呼和聲響起,三角眼的和尚,熟練的躲閃到了路邊。
很快,就有兵馬看押著不下三百人的民夫,從他面前走過。
這些都是尋常百姓,且和之前征召而來,送入中都城做工的那些青壯不同。
而今的這些人里,年歲相差極大。
有頭發花白,年過六十的人,還有明顯才十二三歲的少年…
李善長太心急了。
朱洪武也不太行啊!
等到這群人從眼前離開之后,和尚微微搖搖頭。
低低宣了一聲佛號,便從這里緩步離去。
他現在心情比較復雜,既希望中都城的事情鬧得過分,最好天下都亂了。
如此,便有了他施展才華的用武之地。
又不愿意天下陷入紛亂。
因為這代表著,又有無數人身死,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別管怎么說,朱洪武都驅除了韃虜,恢復了中華,再建了漢人河山…
如此想著,他又微搖了搖頭。
他其實也明白,中都城這里李善長哪怕做的很過分,最多也不過是中都城這里亂。
除了中都城,別的廣大地方,還是很穩固的。
朱洪武這家伙,雖然很多事做的粗糙,還和自己一樣做過和尚。
但不少事情做的也是真不錯。
在他手里,這個紛亂的天下越來越穩固了。
想要再亂起來不容易。
特別是在朱洪武手里亂起來很難…
但到了朱洪武兒子時,可就不一樣了。
他那藩王分封制度,過于粗糙了。
為了收將領們的權,把兒子們推了出來。
此舉看起來有效,可實際上卻是飲鴆止渴。
大明今后,肯定會因此而爆發更大的混亂。
自己真正苦等的機會,只怕還是要落到這上面…
“阿嚏!”
一個響亮的噴嚏,打斷了他的思緒。
用僧袍順勢擦了一下,和尚不以為意,只以為是尋常現象,沒往有人念叨他的事情上想,繼續往前走去…
下午時分,來到了距離鳳陽二十里左右的臨淮縣。
再往前就是淮河了。
此時剛過年,天氣寒冷,遠不到春耕的時候。
但臨淮縣這里的一些田地里,卻有不少的人在忙碌。
不是在耕田,而是在修建堤壩,開挖水渠,休整農田。
道衍和尚視力不錯,看到了勞作的人中,有穿著衙役服飾的人。
還看到了一個穿著知縣衣服的…
這臨淮縣的知縣鄭士元,倒是個干實事的。
但可惜,當巡查御史的時候,沒能管住自己的嘴。
非要彈劾朱元璋的侄子。
逼著朱元璋殺了那多行不義的侄子。
獲得的名聲不小,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到頭了,別想再起來。
甚至于依照朱洪武那小心眼,要人命的性子,這鄭士元,今后只怕用不了幾年,就會被尋個由頭給殺了…
如此想著時,遠遠的看到官道之上,有二十幾騎飛馳而來,帶起煙塵。
道衍又一次飛快的閃到道旁。
二十幾騎呼嘯而過,帶著塵土的風,卷起道衍的僧衣。
嘴里都是灰塵沫子。
道衍對此渾不在意,目光追隨著那呼嘯而過的騎兵而去。
看到了領頭那人身上的緋紅。
這至少也是正三品大員了!
不論是這個高級武將,還是他所帶領的親兵,都帶著一股子干練與鐵血殺伐之氣。
離了官道,轉到田間小路上時,還會控制戰馬放緩速度,并拉長隊形,依次前行,不去踐踏農田…
朱洪武能夠取得天下,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道衍的注視下,那騎著戰馬的武將大員,很快就來到了臨淮知縣鄭士元那里。
鄭士元前去迎接,并對那從戰馬上跳下來的武將恭敬行禮。
周圍的人,不覺得這樣的事有什么不妥。
大明如今武貴文輕,文官見武將很恭敬…
道衍遠遠的看著這一幕,又一次微搖了搖頭。
武將現在看起來威風,只怕再過個幾十年,一百多年,相同情形下,行禮的就是那三品的武將大員了…
駐足遠遠的看了一會兒,發現那名武將,和穿著知縣行頭的鄭士元往田野深處走去,甩開了其余人。
道衍的三角眼瞇了瞇,覺得事情似乎有些不一般。
但知道的消息太少,他也想不出來具體哪里不一般。
所以在這里稍稍停留一會兒,便接著往前行走。
沒過多久,就來到淮河邊的渡口處。
六艘載滿了移民的船依次緩緩靠岸,從船上下來了拖家帶口的移民。
這些因為大明大移民政策,大多都是被半強制離開家鄉的百姓,踏足這片陌生的、今后卻要在此安家落戶的土地,大多都顯得惶惶不安。
但這群人里,有三個粗布補丁衣服的年輕人,卻和眾人不同。
沒有背井離鄉的不舍,與來到陌生地方的彷徨無助。
有的只是滿心的新奇,與滿滿的大干一場、揮灑激情的干勁。
還有對接下來建立奇功的期待。
他們都覺得,接下來他們將走向他們人生的新篇章,成為話本里的大英雄。
卻根本不知道,他們的父皇,都給他們準備了什么樣的‘驚喜’。1
這三人,自然是改頭換面,改名換姓的朱元璋親兒子。
“老四,你看,那里有個和尚!”
老二秦王眼尖,看到了遠遠立在那里的道衍和尚,招呼燕王朱棣。
朱棣聞言,便循聲看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