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九章又一諸侯薨

  曹操悍然伐趙,中原再次開戰。

  這種天賜良機,江東自然不會放棄,開始組織攻蜀。

  若是單純談論戰略價值,蜀地對吳國來說不算是頂級,至少比起南陽和淮泗這兩處差很遠。

  但蜀地對關中卻至關重要,這里不僅僅是大糧倉,還是攻長江下游的第一站。

  吳國有沒有蜀地不重要,但關中沒有蜀地很重要,北方強權沒有蜀地很重要。

  但攻蜀不易。

  那里是天然的割據之地,地處長江上游,四面環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要隘比比皆是。

  吳國有夷陵在手,蜀地攻不出來,但夷陵上游更是崎嶇難行,吳國也進不去。

  唯有從漢中進攻蜀地是最簡單的。

  張魯攻蜀多少年都沒有成就,劉焉此人還是比較有能力的,如今有強大的吳國相約攻蜀,自然是求之不得。

  至于心中到底懷著什么心思,想想也知道,蜀地只有一個,不可能分給兩家。

  當初秦國和楚國分割蜀地,最后連天的戰爭,秦國徹底占據了蜀地,楚國的國勢從那之后就開始降落。

  吳國和漢中國互相利用,都想著要獨自占據蜀中。

  但當張魯率領漢中軍隊進攻蜀國時,先前說好一起進攻的吳國軍隊,卻按軍不動,根本不配合漢中王國的行動。

  本就實力不如蜀國的張魯,被狠狠地打回了漢中,氣的他直接怒噴洛楚不講信用。

  至于吳國為何不出兵,其間原因就相當復雜了,與蜀國內的態勢有關。

  蜀國都城成都。

  蜀國除了成都平原外,大部分土地都在山中,在山中生活著許多蠻夷,以及許多被苛捐雜稅逼迫遷徙到山里的漢人百姓。

  這些蠻夷在漢朝被稱作西南夷,曾經有過相當輝煌的戰績,先漢時,漢朝大軍在這里慘敗,全軍覆沒,間接促成了戾帝的上臺,由此引發了靖難之役。

  戾帝時,漢朝武功強盛,四周的蠻夷都被他打了一遍,其中自然包括西南夷,甚至還短暫的建立了統治,但這些實際上從來就不可能歸入到中央政權的統治下。

  很簡單的一個原因,翻十幾個小時的山路,只為了去一個只有十幾戶的村子收稅和征兵,那只會拖垮帝國財政,羈縻是不得不羈縻,而不是古代人傻,不懂得改土歸流的好處,不懂得土官難以保證忠心。

  劉焉進入益州以來,西南夷一直以來都是他的心腹大患之一,不斷地沖擊朝廷對西南的統治。

  在朝廷權威崩潰后,益州就要安全獨自來處理這些西南夷問題。

  劉焉還是頗有手段的,在他鎮守益州的這些年里,益州的西南夷處于被壓制狀態。

  但現在他快要控制不住了。

  因為這世上萬事萬物都如同潮水般漲落。

  姬昭是不公平的。

  但真正的蒼天對萬事萬物是公平的,它公平的賜予每一個種族杰出的人,公平的讓每一個種族在世界這片舞臺上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

  不是只有漢人會出現英才的,在漢人嘴里,這些人是蠻夷,在蒼天眼中他們都是自己的子民。

  西南夷中就出現了一個頗為杰出的人物,竟然能夠糾集西南不少的夷人部族,共同進犯益州。

  這一下就讓劉焉犯了難。

  蜀王宮中,劉焉踱著步,有些憂慮的說道:“這可如何是好,夷人進犯,我軍自然是要去抵御的,但那吳國和張魯同樣要進犯益州,三線作戰怎么能勝呢?”

  前益州別駕從事,如今的蜀國相張松卻出列說道:“臣以為大王的擔心是多余的,張魯又怎么配和您所比擬呢?

  吳國就更不需要擔心,掌握吳國的是公子楚,他出身洛氏,有一條底線是絕對不會破的,那就是絕對不會和蠻夷一起進攻諸夏同宗。

  只要大王您率領大軍出擊夷人,再派人前往告知公子楚,那公子楚就一定不會跟著張魯來進攻我蜀國。

  若是公子楚敢違反這個鐵律,那昭城也不會饒恕他。”

  張松的表情很是認真。

  劉焉則有些半信半疑,對他而言這可是社稷大事,一點點的風險都不愿意去冒。

  張松見狀直接下猛藥道:“大王,這有什么可猶豫的,即便是公子楚真的敢來,短時間不可能攻破益州的防御,您完全來得及布置接下來的事。

  若是他真的不來,那豈不是賺大了?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啊!”

  劉焉咬了咬牙說道:“好,子喬,就按照你所說的去做,前往南郡告知公子楚我益州要和西南夷決一死戰的消息。

  若是吳國敢來,縱然兩線對敵,我蜀國亦毫不畏懼。

  寡人將親率大軍,征討西南夷,使南疆安定。”

  劉焉率領著蜀國大軍出成都,另外派遣使者順著長江往江陵而去。

  收到劉焉消息的那一刻。

  洛楚眼中爆發出了極亮的光,幾乎在一瞬間,他就知道蜀國里面有高人,輕聲笑著問道使者,“不知是誰請使者前來告知此事?”

  使者自然是蜀中士族之一,聞言當即挺起胸膛驕傲道:“回吳公,提議者,乃是我益州士族冠冕,張松張子喬,我蜀國國相。”

  張松。

  洛楚恍然大悟,此人的名字他是聽過的,畢竟張氏乃是蜀中大族,張松的哥哥當初就是益州別駕,后來張松又做了益州別駕,張氏在益州地位相當高。

  而且張松此人頗有聲名,如今看來,果真是名不虛傳,僅僅這一計,就可以說是直接打到了洛楚的七寸之上。

  洛氏子的道德底線很靈活,但這恰恰意味著洛氏子是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存在的。

  這條底線落在才智之人的手中,就如同現在的張松,就能夠使出很多的計策來。

  但洛楚并沒有什么不高興。

  只是微微笑著說道:“還請轉告蜀王以及張相一句話,王道不偏安,夏夷不兩立,希望蜀王清剿夷人能夠得勝,若是借著清剿夷人,而做出一些讓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來,可就不要怪本公不客氣了。”

  他只是微微笑著,卻帶著森森的寒意。

  使者打了個寒蟬連忙離開了這里,吳國群臣聽罷對話后,紛紛對視著,他們其實是不贊同放棄進攻益州的。

  你劉焉打蠻夷和我們打你有什么沖突?

  這叫趁伱病要你命。

  打仗這種東西,還講什么道義。

  等到把你劉焉干掉,區區西南夷而已,難道還能是我吳國的對手嗎?

  洛楚抬眼望了眾人一眼,而后緩緩說道:“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若劉焉真的前往征討西南夷,我軍便按兵不動,等蜀中戰事結束后再進攻。

  本公此意已決,諸卿不必再勸。”

  洛楚的聲音中滿是不容置疑,這是他極少展現的態度。

  在吳國的臣民眼中,洛楚是個善于納諫的人,但如今卻如同冰冷的鋼鐵。

  面對這種狀態的洛楚,眾人自然接受他的命令,如今的吳國終究是洛楚為主。

  見到眾人皆離開宮中,洛楚微微皺了皺眉頭,而后嘆了口氣。

  在如今的吳國中,他算是保守派,而隨著吳國逐漸變強,激進派越來越多。

  曾經支持自己的吳郡六姓中也有一些二代屬于激進派,比如陸氏的陸遜,就發出過要見識見識天下英杰的豪言。

  如今自己的威望高,還能夠短暫壓制一番,以后如果整個吳國都是激進派,那即便是洛楚也改變不了吳國的戰略方向。

  話說蜀國使者將洛楚的話帶回蜀國后,劉焉得知洛楚果然如同張松所預料的一般不再進攻蜀國,當即大喜,朗聲笑道:“子喬果然有能啊,若是吳國不出手,此番我蜀國無礙。

  這些夷人不在山中茍活,竟然敢集結起來進入我蜀國之中,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該要讓他們重新感受一下,曾經的中原天兵的強大了。”

  張松有奇謀,不僅僅會理政,在謀略上同樣是一把好手,當即說道:“大王,西南山地中多瘴氣毒物,若是在那些山中作戰,我軍極有可能陷入埋伏中,或者生出瘟疫來。

  況且那些夷人終日在山間打獵,最是擅長山地作戰,靈活至極,我軍恐怕不是對手。

  臣以為,若是能誘敵深入,使夷人進入平原,那我軍定然能輕而易舉的克敵制勝。”

  劉焉沉吟了一下,覺得張松說的有些道理。

  但他思索了一番說道:“子喬,若是放任夷人進入平原,定然會對我蜀國的土地造成傷害,寡人曾經聽聞,傷人于敵國中乃是戰爭中的上等,如今我軍卻主動放任夷人入境,是否不妥啊?”

  張松聽的簡直想罵娘,主動布下口袋陣將其放進去和不得不讓對方進來,這能一樣嗎?

  不懂就不要多說話。

  心中懷著如此多不滿的想法,張松略顯潦草的臉上卻并沒有顯現出來,反而露出一切盡在掌握的表情安慰道:“大王。

  您所說的有道理,但臣以為,只要能大幅殲滅夷人,些許損失是值得的。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不放出誘餌,魚兒又怎么會上鉤呢?

  大王乃是明主,想必明白這個道理。”

  劉焉依舊有些猶豫,張松直接下了狠料,沉聲道:“大王,若是大軍進入山中與夷人遭到損失,那之后不僅僅是吳國,恐怕就連漢中張魯都阻擋不住了。

  您可要三思啊。”

  這話一出,劉焉立刻同意了張松的辦法,對蜀國來說,孰輕孰重,他還是分得清的。

  張松領命走出大帳外,聞著不知從何處傳來的馬糞味道,以及廚藝很差的煮飯味道,他心情很是復雜,暗道:“劉焉實在不是英主,他的兒子劉璋,更是不成器,恐怕就連守成都做不到,我這一生本領,難道都要在蜀中蹉跎嗎?”

  想到這里,張松就有些哀怨,他身懷大志,想要做出一番功業,結果卻在此蹉跎,真是讓人唏噓。

  張松邊走邊思索著,“劉氏保有益州的時間恐怕不會長久,該要尋找誰作為未來的主君呢?

  吳國嗎?

  公子楚的確是一個好的主君,但他的兒子不是吳國繼承人,這是個大問題,蜀中士族到了吳國中,還能夠得到足夠高的地位嗎?

  我進入了吳國中能夠成為決策的人之一嗎?”

  張松左思右想,不知道該要選誰,如今天下值得投效的人就那么多,實在是不好去找啊。

  劉焉還不知道因為自己略有些拉胯的表現,麾下的第一文臣竟然準備拋棄他去投靠別人了。

  蜀國和西南夷之間的這一場戰爭,并不引人注目,甚至在中原諸侯眼中,這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

  但對蜀國來說,這卻至關重要。

  尤其是對劉焉來說,這甚至關乎著他未來的歷史評價。

  他這一生按部就班的升遷,沒有什么過錯,也沒有什么大的功績,在史書上會是平平淡淡的一個官員,甚至不一定能夠上得了史書,只會在別人的傳記中記上一句,提上一嘴。

  于是在有了稱王的機會時,他毫不猶豫的稱王,一個稱王的人,一定會被記錄在史書上。

  但史書上的評價,那就需要自己去爭取了。

  洛氏記史,很重要事功,其中有內功和外功之分,打蠻夷就是典型的外功,基本上都要大寫特寫。

  如今有這個機會,劉焉當然不會錯過。

  然后他就病倒了。

  突如其來的疫病掃過雙方的軍隊,劉焉想要回軍成都,但他感受了一番身體狀況,根本就來不及,只能在半睡半醒中,讓張松主持接下來的戰役。

  他則在軍中接受醫者的治療,但他本就上了年紀,最終還是沒能撐住,在臨死前他決定留下一些話,以便日后記錄在史書上。

  于是將眾人集結起來,將心中思索了許久的話,在眾人面前講出。

  望著群臣面色各異的神情,劉焉卻有些欣喜,甚至就連身體的痛苦都減輕了一些,這些人的反應證明這番話真的很好。

  又交待了之后蜀國的繼承問題,劉焉便在一個夜間溘然長逝。

  劉焉宗親貴戚,少有聲名,卓然于劉氏間,值靈帝時,聞益州有天子氣,遂狡言以放益州,入益以來,臣民咸和,蜀中殷富,頗有興盛相,焉亦常自樂矣。

  諸侯相王,焉亦屬之,旁疑之,焉曰:“白馬之盟,非劉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吾乃皇親,為王適宜,豈若亂賊有不軌之心乎?”

  遂以蜀為號,建制道寡。

  建安中,討夷染疫,猶不退卻,謂益州臣曰:“素王曰:‘王道不偏安,夏夷不兩立’,吾命輕如鴻毛,諸夏重于泰山。”

  遂薨,蜀中皆服白治喪。——《后漢書·劉焉劉表劉虞袁術公孫瓚列傳》

  (本章完)

夢想島中文    從武王伐紂開始建立千年世家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