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年后正式上班的日子。
這年頭春節是放三天。
不要覺得三天假期太少了,再過幾年,春節也不放假,全年無假,365天,天天以廠為家…
林三七和潘曄剛從小吉普上下來,馬上就圍上來一圈職工,嘴里喊著恭喜恭喜的話。
院長結婚,昌平分院的職工哪怕再清高,也不得不跟著眾人一起來工作恭賀。
不要忘了昌平分院的職工理論上全部都是臨時工,正式工國家有保障,臨時工的生死都在院長的一念之間。
不信就去打聽打聽葉家父子的下場,這家人恐怕在老家熬不過這個冬天…
“院長,恭喜恭喜…”
“啊呀,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設的一對啊…”
“小潘同志有福氣啊,一看就是有福之人…”
“要我說呀,是林院長有眼光,瞧瞧小潘,長得好看還是大學生,這樣的媳婦打著燈籠也找不到啊…”
大家嘴上都說得客氣,林三七也是雙手抱拳,不斷回禮。
“老楊,老楊過來!”
老楊就是總務科的楊少華,一開始林三七叫楊科長,后來叫楊叔,現在直接變老楊了。
“林院長,您找我!”
“老楊,我車后面有兩袋大白兔糖,你去幫忙分一下,大人一人5粒,小孩一人10粒,算是我請大家吃喜糖。”
楊少華一聽,趕緊答應:“好咧!”
職工們瞬間也爆發出一陣叫好聲:“林院長大氣”
其實心里都在想,這個敗家子,這么寶貴的大白兔奶糖就這么分了?全院職工小孩多多少人啊,這還不得破產啊?
林三七現在是享受正廳待遇,工資拿的是行政10級,一個月217元。
另外級別上去了,糧票定額也上去了,一個月是67斤,另外還有交通補貼、住房補貼、取暖補貼、出差補貼等等,洗澡剃頭柴米油鹽等等,啥票不缺…
反正林某人在這個六十年代,已經完全可以達到吃飽的程度了。
里,影視劇里往往在寫到這個時代的時候,都說干部也吃不飽,干部也餓得皮包骨頭,這個不是準確的。
基層公社干部吃不飽都很少,到了廳局級,吃不飽是不可能存在的,國家再困難,也不至于連人民公仆都吃不飽。
所以做人要憑良心,吃了就吃了,拿了就拿了,哭窮這事就讓給老百姓吧。
不差錢的林院長又帶著新婚小媳婦來到平房宿舍區。
十二個老頭都坐在炕上,林三七和潘曄執子弟禮,乖乖跪下磕了三個響頭:
“師父們,從此以后小曄子就是我媳婦了,你們有什么本事可不要藏著掖著,那可得把看家本領都使出來,讓我媳婦成為一代名醫呀。”
韓幫緒老爺子笑罵道:
“你小子是不學無術,你媳婦可是我們的好徒兒,我們現在怕的是她不學,而不是不教。”
蕭龍友老爺子也不爽道:
“就是呀,自從被小曄子被你拉到肺癆科,你看她還有多少時間學習中醫?”
林三七有些小小臉紅,心想還真是這么回事,他這個科主任常年要“出差”,那只有潘曄這個科主任夫人坐鎮。
臨床方面有協和和數字醫院的20名醫生坐鎮,但臨床售后服務卻是潘曄在主導,每天忙到晚上十一二點,哪有時間學習中醫啊。
但林三七也不好說,我們國家的醫療事業想要發展,必須得依靠現代醫院,無論是藥品還是制度。
可是現代醫院是建立在西醫基礎上的。
中醫理論體系太過復雜、培養大夫時間太長、高品質中藥材難以保證,再加上中醫講究一人一方,講究個體化,難以系統化、批量化,所以根本就難以適應現代醫學體系。
或許在2014年可以利用中醫藥賺錢,可以在那邊發揚光大。
但在1961年,將中醫放在主流醫學位置,而錯過西醫大發展,那他林三七這個穿越客肯定要成為歷史的罪人。如果說一年多前,林三七還想讓潘曄和他都成為“中醫神醫”的話,現在這種想法已經淡了。
當然他心里可以這么想,嘴上卻不能這么說:
“師父們,沒辦法啊,現在你們也看到了,我們國家貧窮落后,醫生大夫奇缺,病人就算好不容易上回醫院,藥房也是空蕩蕩的。
現在我好不容易找到一條能治愈肺結核的藥品,好不容易能讓我們國家醫療事業領先全世界一步,我當然得好好努力了。否則一不小心就被外國人給超車,那后悔都晚了。”
施今墨老爺子是12人中最想得通的,笑呵呵安慰道:
“不管你是中醫還是西醫,只要能治好病,能為人民服務,那都是好醫學。師父們支持你,好好干吧。”
林三七知道中西醫觀念之爭,不要說1961年,哪怕到了2014年還是照樣爭得頭破血流。
這也不是他一個小小實習醫生能改變的,他要做的,一是賺錢,二是治病,就這么簡單。
“師父們,過年的時候我們沒有辦喜酒,這不今天晚上我們給補上,我已經拿來了食材,保證讓幾位師父吃得滿嘴冒油,嘿嘿。”
施老爺子也樂和和的:
“按理說小徒弟結婚,我們做師父的肯定要送上大禮,可是現在我們已經家徒四壁,身無長物了。我們幾個老頭子商量了一下,一人給你們定了一幅字,算是送你們的賀禮了。”
林三七聽了心中大喜。
這12位老中醫可是中醫界的泰山北斗,是國內最后一代宗師,名氣響徹全國。
這些書法拿到2014年,再好好裱起來,掛在嶺南堂中醫館里,那得多少有面子啊。
寶貝,絕對是寶貝,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婚禮物了。
第二天,白虎山下的肺癆科資料室里。
資料室有兩間標準教室大小,中間打通,所以看起來很大,室內靠墻全部用木板打造出一個個小格子。
每一個格子里面都堆放著一位肺結核病人的門診病歷、住院病歷、最少3張X光胸片,以及醫院和病人來往的所有信件。
這樣的小格子足足有5000個,代表了5000個病人。
沈院長,紀副院長,林三七,潘曄,以及一病區主任畢興龍、二病區主任蔡春華;三病區主任楊光,四病區主任傅津生齊聚在這里。
沈院長隨意從一個格子里取出一份資料翻看起來。
“嚯,你們這還是中英文兩版的呀,這個牛逼了嗨。”
林三七得意地笑道:
“這是一名醫學生的基本功,更何況是協和醫院和數字醫院過來的這20名醫生,個個都有留洋經歷,個個都是寶貝啊,所以我當初死活要把他們招過來。
如果這批頂級醫生脫掉白大褂,回老家去種田,那真是對人才的極大浪費。
就像英文,現在地方學校都不教外語,教的話也是俄語,英語完全就沒有發揮之地,可英語真的沒用了?”
林三七這么一說,畢興龍幾人的腰桿又直了不少。
協和醫院和數字醫院過來的這20名醫生,30名護士,全部都跟已經下鄉的老同事們有書信來往,已經知道了下鄉后的悲慘生活。
餓肚子也算了,還沒地方住,不少人都住在破廟里,或者村里的小倉庫,或者絕戶的村民家里。
平時還要參加生產勞動,因為身份問題,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
這對知識分子來說,簡直就是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如果按后世“抑郁癥”的標準,估計大多數人已經達到要吃抗抑郁藥的地步了。
所以留在中醫院昌平分院的醫務人員們,心里已經把林三七當作了再生父母,絕對的死忠粉了。
當然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原協和醫院和數字醫院的這50名醫護人員之所以能跟下鄉同事繼續保持書信來往,這是林三七要求的。(本章完)
請:m.minguoqiren.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