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7.未來規劃

  這一天,呂布在賈詡家里跟他談了很多關于接下來五原郡的發展上面的問題。

  等到他從賈詡家中出來的時候,呂布那是一個神清氣爽。

  什么賈文和,什么無雙毒士,他呂布虎軀一震,還不是乖乖拜倒在他的石榴裙......呸,裙甲之下?

  而不管怎么說,能夠讓賈大爺歸心,這對于呂布今后的發展肯定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畢竟,賈大爺不僅僅是老奸巨猾,陰險毒辣,而且還是出了名的命長。

  放在原本的歷史當中,賈大爺可是一直活到了曹丕時期的。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能得到賈大爺的效忠,這就等于入手了一支長期優質股,是可以吃半輩子的。

  沒辦法,對于一個頂級謀士來說,能活可太重要了。

  這就比如司馬懿。

  雖然他不是頂級謀士當中最厲害的,但是比他厲害的都死了,他不就是最厲害的了嗎?

  而在能活方面,賈大爺可是比司馬懿還更勝一籌的——歷史上的司馬懿也只是活到了七十三歲,而賈大爺卻整整是活到了七十七歲。

  當然了,既然提到了司馬懿這個正面的例子,那么也就不得不順嘴再提一下幾個反面教材了。

  戲志才厲害吧?

  短命鬼。

  郭嘉厲害吧?

  短命鬼+1。

  法正厲害吧?

  還是短命鬼。

  最后還要點名批評周瑜。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如果曹老板前期的兩個軍師戲志才和郭嘉,這倆人隨便有一個能像賈大爺一半能活,曹老板的霸業雄圖都會順利許多,正是由于他們的早死,曹老板的成功之路才會又平添了不少波折。

  法正亦是同理。

  作為劉備入川最為依賴的謀士,如果法正不死,諸葛亮也不會被硬生生逼得從一個內政型人才轉型成全能型人才。

  若是有法正主外,諸葛亮主內,劉備夷陵之戰的失誤就有很大幾率會被避免,屆時不說三國的歷史會被改寫,起碼蜀漢的國運可以多延續幾年。

  周瑜就更不用說了。

  作為一個幾乎完美的統帥,帶兵打仗,出謀劃策,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的周瑜,如果不是早死,東吳的局勢肯定會大有不同。

  畢竟,歷史上的那個周瑜可是赤壁之戰的真正主角,就連諸葛亮、龐統、魯肅這些頂級謀士當時在他面前也只能充當配角。

  而且,歷史上周瑜也不是被諸葛亮氣死的。

  但是這么一個完美的統帥,卻偏偏就是短命,唉。

  由此可見,對于一個勢力的發展來說,一個能活的頂級謀士是多么的重要。

  當然了,賈大爺的投效固然是一件大喜事,但是接下來的重心還是五原郡的發展問題。

  五原郡的底子太薄了。

  雖然在漢初的時候,根據記載,五原郡的人口還算不少。

  起碼在元始二年(2年)的時候,五原郡都還有三萬九千戶,共計二十三萬余人口。

  但是五原郡作為大漢帝國最北方的邊郡,長年以來飽受胡人侵擾,所以人口其實是一直在減少的。

  等到了永和初年(136年)的時候,五原郡就已經只剩下四千多戶,兩萬余人口了——作為一個幾乎被放棄的邊郡,五原郡在這個時候幾乎可以說是一片不毛之地了,僅存的一些人口也都聚居在五原郡的郡治九原縣內,根本不敢離開九原縣城。

  而最近幾十年以來,或許是因為五原郡剩余的人口全都聚居在了九原縣,安全系數相對來說高了一些,所以現在五原郡的人口相較于之前還漲了一些。

  如今的五原郡,人口差不多勉強能有六千戶,三萬余。

  這種數據一擺出來,可想而知呂布這個五原太守接過的究竟是什么爛攤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朝廷封呂布為都亭侯,就是對于這個爛攤子的一種補償。

  可誰讓呂布是九原人呢?

  守衛故土,本就是他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就算這個攤子再爛他也認了。

  同樣,這也是他現在必須要和丁原繼續保持良好關系的原因之一。

  呂布現在麾下就有一萬精騎,五千步卒。

  以五原郡的人口,根本供養不起這么一支軍隊,更別說呂布后面還有繼續擴軍的打算。

  現在的呂布,還離不開丁原還有朝廷的糧餉支持。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雖然現在呂布已經成為了一方太守,但頂多也就算是有了一個立足之地,還遠遠談不上是有了根基。

  然而,現在天下未亂,所以呂布還可以依靠丁原和朝廷來養兵。

  畢竟呂布身處抵御胡人的最前線,又剛剛打了一場大勝仗,糧餉方面不管是丁原還是朝廷都不可能不管的。

  但是呂布很清楚,這種情況是會變的。

  將來一旦天下生亂,他的這兩個補給來源可能都會斷掉。

  所以,呂布必須要想辦法在接下來的幾年里增加五原郡的人口,讓五原郡成為他真正的根基。

  至于怎么增加,呂布在經過自己的思考,以及賈詡的補充之后,心中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計劃了。

  在并州九郡當中,直接與大草原接壤的足足有四郡之地,分別是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雁門郡。

  而這四郡之地,毫無疑問是受到胡人侵擾最嚴重的的。

  雖然現在因為有有呂布坐鎮五原郡,北方的胡人肯定是不敢再從并州方向大舉南下了,但是小股的侵擾就算呂布也沒法管。

  他又不會分身術。

  因此,第一個增加五原郡人口的方法就是從這里入手。

  其他地方有小股胡人入侵呂布可能會分身乏術,但是五原郡作為現在呂布的領地,胡人來多少他就殺多少。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同為與草原接壤的邊郡,但是接下來五原郡的生活環境將會遠遠優于朔方郡、云中郡、雁門郡幾郡。

  別的不說,因為有呂布在,現在五原郡的百姓已經不需要像以往那樣都蝸居在九原縣中了,他們可以像內地的百姓那樣,在五原郡各個地方,開始正常的種田生活。

  所以呂布完全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吸引其他三郡的人口朝著五原郡遷移。

  盡管世人常說故土難離,那只是對于一般人而言的。

  對于北方邊郡常年飽受胡人侵擾的百姓來說,只要你能讓他免遭胡人侵擾,別說是讓他搬家了,你讓他干什么他都愿意。

  雖然這三郡的人口加起來也沒有多少,但是蚊子腿再小也是肉。

  對于現在治下總共也就三萬余人口的呂布來說,只要你人肯來,他絕對不嫌少。

  當然了,僅僅只是吸引朔方郡、云中郡、雁門郡這三郡的人口遷移到五原郡,這肯定是不夠的。

  因此,這只是呂布計劃的第一步。

  計劃的第二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則是在于草原。

  在呂布看來,既然胡人能南下劫掠,那么反過來他們是不是也可以北上草原劫掠呢?

  胡人可以劫掠漢人回去當奴隸幫他們放牧,他也可以劫掠胡人回來補充人口啊!

  更何況,草原上又不全是胡人,這些年來胡人不斷南下劫掠,每個胡人部落當中基本上都有大量的漢人奴隸,呂布只要能把這部分人解救回來,數量估計就很可觀了。

  而且,從更功利一些的角度來講,他如果真能北上草原,使得那些被胡人劫掠的百姓重新歸漢,這傳出去對呂布的名聲絕對有極大的提升。

  不僅如此,這些被呂布救回來的百姓肯定也會對他感恩戴德。

  其實只要想一想就明白了,自古以來武將的最高榮譽是什么?

  封狼居胥!

  而封狼居胥的本質是什么?

  打胡人!

  在大漢這個人們國家榮譽感、民族自豪感都極為爆棚的年代,一個敢喊出“一漢當五胡”的年代,只要你打胡人,那就是政治正確。

  再者,就算是胡人,那也是可以教化,用來增加人口的。

  對于穿越而來,深刻了解漢民族的包容力有多么恐怖的呂布來說,只要控制好胡漢的人口比例,就算是胡人,愿意歸化的也可以成為他麾下的子民。

  就算再退一步說,這些胡人至少也可以充當兵源嗎。

  畢竟,利用歸順的胡人來打仗,也算是大漢邊將的老傳統了。

  尤其是在目前的局勢下,呂布去年剛剛擊敗了和連,北方草原上的胡人實力大跌,許多胡人部落都因為這一次的劫掠失敗而變得物資極度匱乏,從而在這一個冬天里元氣大傷。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呂布不動用武力,只要他露出點愿意收留胡人的意思,說不定就有一些實在是撐不下去的胡人部落自愿歸附了。

  總而言之,呂布和賈詡的這一次長談,已經把五原郡接下來幾年發展的大方向給定下來了。

  只要天下不亂,那么他們接下來幾年要做的就是吃飯睡覺打胡人,盡量擴充五原郡的人口,同時安排五原郡的百姓恢復種田。

  不過,呂布畢竟只是個武將,在這些方面他提提意見還行,但是涉及到具體操作,還得賈詡來。

  因此,他頂多也就是和賈詡商量個大致的方向出來,至于該用什么政策來吸引草原上的胡人歸附,又該怎樣安置其他三郡遷移過來的人口,那就都是賈詡的問題了。

  至于他自己,只需要會帶兵打仗就夠了。

  胡人影響到五原郡的發展了,上馬打胡人。

  五原郡的發展開始缺人口了,北上打胡人。

  閑的沒事干想要活動筋骨了,繼續打胡人。

  反正打胡人就完事了。

  這些胡人在北方肆虐邊疆這么多年,他現在欺負點回去也不過分吧?

  甚至于,呂布還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在黃巾之亂開始之前,徹底平定掉并州北方草原上的胡人。

  說白了,別的地方人丁稀少,可能是因為貧瘠,但是在并州北方這一塊,完全是因為胡人。

  原因也很簡單,并州北邊這一塊兒,在以前還有一個稱呼,那就是河套平原。

  所以,只要能夠平定胡人,這是一塊完全可以發展起來的膏腴之地。

  說白了,之前北方胡人肆虐,其實并不是大漢朝廷沒有實力去平定胡人。

  只是因為朝中的那些大人物覺得胡人不過是疥癬之疾,不值得花費太大的精力去平定。

  如果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草原上,只會得不償失。

  所以胡人才能猖獗這么久。

  但是對于現在的呂布來說,平定胡人卻是能夠給他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的。

  所以,他愿意花費時間精力去平定這些北方的胡人。

  至于能不能成功......

  有一說一,講道理,純路人。

  加強版的呂布再加上賈詡,這對于北方的胡人來說,已經可以算得上是降維打擊了吧?

夢想島中文    穿越到靈氣復蘇三國的我無敵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