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楚漢人才流向論(下)(作者:姚磊)

三:楚漢人才流向根源之探微  楚漢時期人才背楚亡漢是個普遍的現象,亦是導致楚滅漢興的主要原因,應該受到應用的重視。而前人把其歸于項,劉的用人態度亦難以解釋這個普遍的現象。如果從當時的天下大勢以及集團背景或可一管而窺豹。

1,天下大勢決定了人才的流向  漢元年十二月,項羽帶領各路諸侯入關,殺子嬰,滅秦宗室。當時擺在項羽面前的是如何利益分配的問題。顯然稱帝是下下之策,當時天下地盤為舊諸侯的勢力所盤踞,經過三年滅秦時間又涌現出無數新興勢力,在這個新舊勢力盤根錯節,項羽又缺乏足夠的力量可以控制新舊諸侯時,如何利用對自己有利的力量,壓制對自己不利的力量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項羽雖然為諸侯從長(44),具有一定的支配權,但是利益的分配中總是有失勢者不滿。項羽實行的是分封制度,也就是在承認各個勢力所已有的權益下盡量削弱他們。比如把關中之地一分為三,齊地一分為三等。自己卻盡收舊楚勢力,改稱西楚,并收其四周的戰略要地,如東魏之地,如舊韓之地(注解6)。

  無論項羽怎么分封,總會有人不滿意。沒有封到的則怨恨之,如齊王田榮,彭越等人。封到但嫌少者亦恨之,如英布,陳余等。這些人勢必要和劉邦聯合起來反對項羽。而封到又受到厚遇者亦不會感激之,本來這些人都有自己的地盤勢力,和項羽沒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利益掛鉤,只會隨風倒,誰勢大,則投靠誰,萬不會對項羽鼎立支持。而項羽楚地之強大亦受諸侯所忌,聯合劉邦對抗項羽也是必然之勢。當時很多人亦看穿了此點,如隨何游說英布:“使楚勝漢,則諸侯自危懼而相救。夫楚之彊,適足以致天下之兵耳。”(45)。

  滅秦后,項羽主宰天下,分封諸侯,為天下共主。雖然利用這種權利可以增強自己,削弱對方。但是接下來勢必被不滿足現狀大大小小的野心家所嫉恨,這些人希望得到封地,其結果必然是匯聚在代表挑戰現狀的劉邦集團的身邊,背離代表了維持現狀的項羽集團。如張良對劉邦語:“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46);韓信亦云:“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47)。學者汪夢川認為“劉邦最終得定天下,人多以為緣于其善于用人,其實未必如此......所以當時的人依附劉邦,真正的原因完全是他們自身強烈的功利心態,為誰所用的關鍵是他們在誰那里能夠獲得更多的好處,而不是因為誰的人格感召。”(48)。這種狀況與主觀的用人態度無關,而是由當時的現狀所決定的。

  項羽在分封天下后,就處于尷尬的地步。一,是可分配的利益分封完畢,得不到封地及利益者自然希望打倒項羽重新瓜分天下,得到封地利益者亦因不能再得到更多好處而希望可以跟隨劉邦獲得更多好處。二,西楚的強大亦遭到各路諸侯忌諱,聯合劉邦抗衡項羽是早期諸侯的共識。三,身為天下共主,代表現狀的維護者。不滿現狀的利益追求者,野心家極力想打破這個現狀重新分配利益,而劉邦則是挑戰現狀的最強有力者。

  總上所論,楚漢人才的流向是由天下大勢所決定,而非主觀的用人態度。

2,集團背景決定了人才的流向  在這里有必要介紹項羽和劉邦集團。楚漢戰爭中的漢集團是以劉邦為中心的豐沛故人集團,學者夏增民指出“豐沛故人集團是籍貫在劉邦早年活動頻繁、頗有影響的豐、沛、碭及其附近地區(大致在今魯西南、皖東北、蘇北地區),并且與劉邦關系密切的一個人物群體。秦末,劉邦為泗水(在今江蘇沛縣東)亭長時,這個集團已經初具規模,在彼此的頻繁交往中,逐漸形成了共同的利益關聯和心理投合,這構成他們事業的基礎,因此,在未起事前,它就作為一個以劉邦為中心、相互之間有歸同趨向的幫派出現了......豐沛故人集團在反秦和楚漢戰爭中對整個劉邦軍事集團起著凝聚作用,是劉邦集團勢力的實力核心。在戰爭中,戰事翻覆,勝負無常,但無論成敗,豐沛故人集團始終跟隨劉邦,維持著這支隊伍的基本穩定......”(49)。通過豐沛故人集團不論是劉邦剛起義時,還是在景駒,項梁,懷王帳下以及到漢中為王,這個集團始終是個利益絲絲相扣,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嚴密組織,不但敵方難以分化收買,就是開辟遠方戰線,這些人始終對劉邦一人效忠并擔任監視其他異己勢力的重任。這個堅固的豐沛故人集團,在楚漢戰爭中,始終與項羽周旋到底,無論項羽利誘,還是威逼都無濟于事。

  項羽的集團相比劉邦來說就復雜了,可以追溯到項梁時代。項梁項羽起兵靠的是家族勢力和吳中子弟兵,經過幾番戰爭和合并,項梁建立一個以舊楚為旗號的統一戰線,其中有項氏家族勢力,如項羽,項伯,項它等;有舊楚故老集團,如楚懷王,宋義(注解7)等;有農民起義勢力,如呂青,呂臣的蒼頭軍,英布,蒲將軍等;有地方勢力,如劉邦,吳芮,陳嬰等;有其他各類勢力,如舊魏勢力,越人集團等等。可以說完全是個大雜燴的松散聯盟集團。果然項梁身死后,舊楚集團立刻跳出來奪權,學者羅新指出:“抑制項羽,勸懷王不遣項羽入關的,是所謂‘懷王諸老將’。這些無名老將,未見有何征伐功績,但能影響懷王,就因為他們與舊楚政權的關系。項梁死后,對這些老將來說,當務之急是控制項羽,掌握軍隊。宋義以楚國故人身份為卿子冠軍,率領楚軍,就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50)。項羽在滅秦分封諸侯后,首先解決的就是這些舊楚集團。當時項羽挾滅秦之功,諸侯從長之勢,兵不血刃的解決了舊楚集團(注解8)。解決舊楚集團,并不能解決集團的根本問題,此時項羽建立的西楚王國內部勢力盤根錯節,矛盾重重,各個勢力的利益都需要考慮,而項羽尚未整頓好內部,外戰又爆發。先是近鄰之地的齊趙和盤踞西楚內部的彭越建立反項聯盟,再是劉邦等人趁火打劫。項羽終其一生一直處于四處平亂的境地。

  總上所論,劉邦豐沛故人集團的嚴密性比項羽的松散西楚集團更容易吸引人才。

3,西楚集團的內部矛盾決定了人才的外流  西楚集團的內部矛盾第一個體現在項氏與舊楚集團的斗爭,舊楚集團的權利斗爭失敗無疑導致舊楚集團,親舊楚集團的殘余勢力倒向劉邦這邊。這里有史可考的有漢初十八大功侯之陳武在漢二年十月入漢(51),從時間上推斷陳武亦是因為舊楚集團的覆滅而失勢導致背楚亡漢。

  舊楚集團的覆滅并沒有使西楚內部矛盾有所緩和,新的矛盾又產生了。這次是項羽的項氏集團內部的矛盾,世人都以為同為項氏應該利益息息相關,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而項羽更是重用項氏,很難想象項氏會因為內部矛盾而投靠劉邦。但是事實俱在,項伯早在鴻門宴就和劉邦約為婚姻,對劉邦百般維護(52),后來又接受張良賄賂,為劉邦請漢中地(53)。楚漢時期屢為劉邦謀(注解9),后被劉邦封為射陽侯,功表中排14位(注解10)。其實在項梁死后,項氏缺乏一個足夠威望和才能足以統率項氏家族的領袖。在舊楚集團的壓制下,項氏尚能團結在才能出眾的項羽帳下,但是大局以定下,輩分高于項羽的項伯,在項梁時代就獨當一面的項它是否服從項羽是個問題。顯然這些項氏是因為內部的派系為劉邦所用,項伯在西楚作為左伊位高權重猶勾結外人,顯然出自于內部爭權奪利,欲挾外敵以自重,而項莊聽范增之言欲殺劉邦絲毫不給項伯面子亦顯示項氏內部并不是鐵板一塊。學者張正明指出“族權與王權又對立又統一,構成了楚國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主要矛盾。就王權來說,對族權是務必嚴加控馭的。當族權與王權協調時,它是王權的肱股,族長奉職于廟堂,族兵效死于疆場。反之,當族權與王權敵對時,它就是王權的禍患,族長可能成為政變的主謀,族兵則可能成為叛軍的主力了。”(54)。由此可見項氏的內部紛爭亦是人才外流的一個原因。有史可考的尚有項襄,在漢二年,曹參攻定陶時投靠了劉邦,被劉邦封為桃侯,并賜姓劉,其子劉舍還在景帝時為丞相(55)。除此外尚有“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56)。

  總上所論,西楚集團的內部矛盾亦是導致其人才外流的根源。

4,西楚集團的內部松散決定了人才的外流  項羽驅逐懷王后建立西楚王國,西楚王國從建立起內部就紛亂不止,派系繁多,勢力盤根錯節。所以項羽的西楚王國冒似強大,實則不堪一擊,幾乎都是靠項羽一人硬撐下來,這點鮮明的對比就是楚漢期間的勝利幾乎都是項羽親征的結果,而其他戰場不是戰敗就是投降,這里除了項羽的個人能力外,內部的松散亦是很大的原因。

  首先,項羽在西楚建制方面,亦有其恢復舊楚制度的一面,亦有適應新制度的一面,學者卜憲群指出“楚漢之際楚制的復活與楚舊制相比也略有變化......項氏還設郎中,都尉,司馬,將軍,上將軍,郡長等......項氏的分封制當為楚舊封君制的擴大化,可視為一種新楚制。”(57)。項羽恢復舊楚制顯然有拉攏舊楚勢力以及地方勢力的意圖,而采用新制度則是為適應新的局勢來加強中央集權,典型的例子是在西楚王國采用郡縣制度。從西楚的建立開始項羽就在走鋼絲,在新舊勢力之前徘徊。連接不斷外部的戰爭也使得他無法完成一個由松散集團到強力集團的轉變。

  我們來看項羽建立西楚王國后重要的官職安排:令伊(楚官,相當于宰相)靈常,右令伊項伯,左令伊呂青,柱國(楚官。相當于總理大臣)陳嬰,柱國項佗(后期任),大司馬(相當于軍事總長)龍且,大司馬周殷(后期任),大司馬曹咎(后期任)(注解11)。看西楚重要職務的安排,亦見西楚內部的繁雜,陳平曾指出“顧楚有可亂者,彼項王骨鯁之臣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之屬,不過數人耳。”(58),西楚人才的關鍵問題被陳平看的一清二楚,項羽缺少骨鯁之臣,所以陳平的用金子收買分化西楚君臣之策才可以有效進行。身居西楚高位的大多是各個派系勢力的代表。八個西楚重臣,只有三個大司馬是項羽的心腹,令伊靈常不知其何來歷,從姓氏靈或是地方勢力的代表(注解12);項伯,項佗亦是項氏家族各個勢力的代表(注解13);呂青,陳嬰是起義軍元老。從結局看除了龍且,曹咎戰死,其他六位后來皆投靠了劉邦,從這可以看出西楚王國內部四分五裂,各有勢力,沒有多少向心力凝聚力可言。

  西楚內部上層存在派系紛爭,同樣下基層地方勢力亦是異常龐大。楚漢戰爭期間,多數地方勢力參與戰爭,如蕭公角抗彭越,被彭越所殺(59);楚將軍薛公于東阿被彭越所殺(60);柘公王武等人(注解14)投降劉邦,又反,被曹參;灌嬰擊破;留公救齊亦被擊破(61);楚將公杲在魯北被灌嬰擊破(62);項羽使薛公、郯公復定淮北,郯公在下邳被灌嬰擊破,薛公被殺(63);終公守成皋,被劉邦所破(*)等等。楚制度中公者即為縣令(注解15),以上所敘述的諸公未見其功績,卻在楚漢戰爭中或處于戰事之關鍵或屬于重要之角色,估計是地方勢力,項羽不得不在一定的時候所依靠他們,而他們或是能力不足或是隨風倒,亦可證實西楚國內部基層之松散。

  西楚王國內部集團的松散,使其缺乏足夠的向心力,凝聚力,不但對外作戰效率低下,而且其內在成員亦無同舟共濟的精神,存在勝則挾敵自重,敗則各奔東西的局勢。由上所論,西楚集團的內部松散亦是導致其人才外流的根源。

5,劉邦與西楚集團的關系決定了人才的外流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劉邦的豐沛故人集團是個嚴密的利益性集團,故項羽想分化瓦解劉邦集團難上加難。反之,劉邦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其出身楚集團,和諸多西楚權貴有交情而對其分化瓦解收買。

  典型的如項伯,正是因為張良曾經和其有過命交情被劉邦收買。同樣楚漢時期另有兩個事例不容忽視,漢二年四月,劉邦兵敗彭城,項羽手下大將丁公“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還,漢王遂解去。”(65)。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寧陵侯呂臣的功勞有一項:“為上解隨馬”(66),學者周騁懷疑其人就是蒼頭軍領袖呂臣,因為“所謂解追兵,無非是與追擊者套交情,而能如此者,肯定是大有面子之人。在當時的情況下,有此面子者,也只有陳勝、楚懷王的老臣呂臣能辦到。”(67)。從這個兩個例子看,劉邦和西楚集團內部權貴有藕斷絲連之關系,并利用這種關系多次在自己危機時救命,而西楚內部集團的松散亦使這些西楚權貴們樂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種兩方之間的交情,甚至劉邦戰敗時,不少劉邦的將士暫時寄居在項羽那里,轉而又投奔回來(注解16)。而項羽勢弱時,這些人憑借和劉邦的老交情或恩惠又重新轉變立場,改做劉邦之臣,可謂是萬全之策。

  由此可見,劉邦出身于楚集團,與西楚集團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而這種關系使得劉項就算對立,其屬下依然保持相當的友好關系,而人才流動亦是墻頭草的生存之道。

  總上所論,天下大勢,集團背景是楚漢時期人才背楚亡漢的主要根源,而把它簡單的歸結于主觀用人,失之淺薄。

四:劉,項用人優劣之探討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可以斷定楚漢時期人才背楚亡漢主要是客觀局勢所左右,在主觀上劉,項都是求才若渴,欲收天下之英才為己所用。雖然兩人都有用人才的主觀意愿,但是是否在實際用人方法上策略上有所優劣呢?我們來具體探討這個問題。

  在楚漢時期,劉,項的用人方法一致公認的是劉邦慢而少禮,但是能饒人以爵邑;項羽恭敬愛人,但是不能給人以利。后世把這種現象當成項羽小氣或剛愎自用。由上面論述可知,項羽“行功爵邑,重之”的主要原因不是其人小氣或妒忌賢能,而是有客觀形式所決定。如果把這個當成用人的方法略顯淺薄。

1,項羽的用人手段  關于項羽的用人手段,由于史料的缺失以致歷代研究者都沒有涉足這個課題。從零散的歷史資料或可以勾勒項羽的用人手段。早期,項羽叔父項梁在吳中陰以兵法收羅人才,項羽亦參與之“籍長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68)。這里項梁陰以兵法不知道其何手段,想必有一套用人方法,項羽以后的人才運用上必然受其影響。項羽出身軍事世家,又以帶兵起義出身,項羽早期的用人經歷都以軍事帶兵有關。“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韓信語);“項王伐齊,身負板筑,以為士卒先”(隨何語)。項羽早期的用人主要體現在與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則的精神力量,由此項羽軍也顯示強大的戰斗力,史記多次有項羽出現而漢軍畏懼逃走的描寫,亦證明項羽在當時具有偶像般巨大精神作用,一致項羽死后,魯地不下“(劉邦)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視魯,魯父兄乃降”(69)。

  僅與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則在早期軍事領域中項羽是無敵的,但是隨著項羽由軍事家轉變為獨霸一方的領袖是不夠的。項羽成為政治家時在用人上不但保留了軍事上與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則的作風,而且增加了不少政治權謀的手段。這種轉變是從巨鹿戰后開始的,項羽利用滅王離軍的威勢震撼諸侯,又以章邯的威脅整頓諸侯,最后用分封來打動諸侯,把諸侯牢牢的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對章邯項羽也顯示恩威并用的手段,先是武力打擊,再是許諾封王,“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70),可見這種手段的有效。

  后世都認為項羽剛愎自用或自持勇武不屑于用人才,這種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范增被項羽尊為亞父,韓信,陳平都是項羽親自提拔,對王陵等人的拉攏可見項羽相當重視人才。至于有人以項羽親征勝利,不親征則失敗認為項羽個人能力強而不重視人才,這種說法是沒有看到西楚內部勢力的紛亂而導致項羽無法盡用人才的尷尬。

  恭敬愛人,禮賢下士一直是項羽用人的核心思想,這種核心思想使得“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陳平語),使得敵方亦贊嘆其“仁而愛人”(高起、王陵語)。這種核心思想是個性使然還是家庭熏陶(注解17)不得而知,或兩者皆用。后世或有看到項羽這種核心思想,但是忽視項羽用人權謀的一面。以遠者近之,賤者貴之,這種傳統權謀之術收諸侯以為己用;以權利平衡來維持西楚王國的內部矛盾;甚至還以他人之軍為我所用(注解18)。由于史料的缺失,對項羽的總體用人手段亦是很難一窺全豹。

2,項羽的用人缺失  無可瑋言,項羽在用人上亦有很多缺陷。下面根據有限史料來探討項羽用人的失誤。

  第一缺陷是不善于用小人。陳平曾指出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多不歸附項羽,估計除了得不到封爵行賞外,主要還是項羽不善用小人。鴻門宴前劉邦左司馬曹無傷眼見劉邦將為覆滅,暗中通信項羽,以求封賞。雖然曹無傷是典型的小人,但是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內線。但是項羽顯然不屑用這等小人,輕易就賣給了劉邦(71)。

  第二缺陷是個人能力太強,不能發揮屬下的獨立性。滅秦戰爭及楚漢戰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在項羽的帳下將領基本都是屢戰屢勝;而失去項羽的統率,幾乎都是屢戰屢敗。典型的如英布在巨鹿之戰英勇無比,但是后來背叛項羽輕易就被擊敗。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了項羽個人能力太強,而且也不注重培養手下獨當一面的能力,以致手下對其有嚴重的依賴心理。另一方面項羽對其士兵的巨大精神力量使得其他人無法有效的用來獨當一面,可以說項羽的軍隊被項羽培養成失去項羽就失去靈魂的行尸走肉。雖然在軍事上項羽是無敵的,但是顯然達到這樣的形式,顯然不利于屬下的培養。韓信亡楚歸漢,很大程度上亦是在楚營得不到發揮的緣故。

  第三缺陷是不能全面的用一切手段拉攏人才。學者閻盛國總結劉項在勸降方面的優劣認為“(一)劉邦的勸降態度是積極的,主動的;項羽勸降是被動的,消極的。(二)劉邦‘降城即以侯其將’;項羽以人質威脅。(三)劉邦對待投降的將士優禮有加,破格提拔任用;項羽大肆殺戮,很少利用”(72),雖然其總結有不少片面之處,不過卻指出一個很關鍵的地方。項羽相比劉邦,多是運用戰爭手段,而沒有充分發揮勸降,收買,拉攏等多方面手段。

3。劉邦的用人手段  劉邦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稱,大多研究者都是從劉邦用人的態度研究,得出劉邦虛己聽人,能夠納諫,放手用人,賞不移時,用人唯賢,取人以實以賢。這些主觀的用人意愿實際上項羽劉邦皆在伯仲之間。這里來探討下劉邦的用人手段。

  劉邦的出身和經歷對其用人的手段有重大的影響。劉邦早年是屬于黑社會流氓分子,結交官吏豪強,還曾跟從“恐怖分子”張耳游(73),后來為秦的基層干部。可以說基層官場和黑社會是最鍛煉人的地方,劉邦在未曾起義的時候就表現出老謀深算,善于利用人的手段。“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原從者十馀人。”(73)。

  起義后。劉邦投靠各方勢力,但是一直保持著一個小集團的獨立性以及多方面收攬人才擴大集團的實力。滅秦期間劉邦對各方勢力收買,欺騙,瓦解,武力攻取等各個手段并用得到大量兵力人才,到關中又約法三章,以收買秦人之心,鴻門宴前,劉邦已經匯聚10萬大軍。楚漢戰爭期間更是把這種手段運用的爐火純青,幾乎瓦解了項羽的全部勢力。

  劉邦對人才的運用并非是單方面的收攏利用,而是利用加控制。楚漢時期各個勢力如墻頭草,根據不同的利益隨風倒,而就算是自己的親信也難保不會背叛自己。劉邦在控制這些人才方面煞費苦心。劉邦對人才的運用有如下原則:一,大量任用,只要有才能的人,均放手使用,使其有發揮的余地,如韓信,陳平,儷生,英布;二,時刻警惕,對有可能坐大威脅自己地位的人,劉邦時時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時刻加以控制。如懷疑蕭何,多次收韓信兵權。三,在各大同盟勢力安排自己的親信加以制衡,如在彭越勢力安插親信儷商,派劉賈協助彭越作戰,明則幫助彭越,實則控制彭越,又如韓信帶兵打仗一直有自己親信曹參部跟從,而韓信副手有自己親信孔將軍,費將軍擔任。四,建立以自己豐沛故人集團為中心的政權,劉邦在楚漢戰爭期間就確定了以豐沛故人集團為核心的政權,漢朝最重要的職務三公基本都是豐沛故人集團的成員所擔任。

  經過劉邦的種種努力,這些人才終為其牢牢的控制,使墻頭草們再難隨風倒。

4,劉邦的用人缺失  歷代研究者多稱贊劉邦善于用人,其實劉邦的用人缺陷亦是不少。總結起來大概有兩處。

  第一缺陷是慢而少禮。陳平曾指出士廉節者多不歸附劉邦。從歷史根源上看,劉邦向來流氓作風,早期即“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74),這種慢而少禮的態度曾經使不少人才不愿意歸附,如魏王豹“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也,吾不忍復見也”(75),甚至引發刺殺案,貫高、趙午等十馀人“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76)。

  劉邦的慢而少禮在當時是公認的陋習,如蕭何語“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77);如四老語劉邦“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78)。

  劉邦的慢而少禮無疑也給自己帶來人才不愿意歸附等多種麻煩。

  第二缺陷是多疑猜忌。關于信讒多疑,在有些方面可以使劉邦提高警惕,防止君權外瀉。但是也帶來不好的影響,如劉邦無端懷疑蕭何,造成君臣糾紛;如劉邦因為陳豨賓客盛甚而起疑心,造成陳豨背叛;如因為劉邦的猜疑使得英布韓王信,盧綰都紛紛背叛,甚至臨死之前欲殺連襟樊噲。劉邦的多疑猜忌也使得劉邦終生都處在平叛之中而不得安生,導致劉邦的手下紛紛背叛。

5,劉,項的用人優劣之比較  楚漢期間,劉邦,項羽雙雄并立,使得整個楚漢期間的人才流向實際上也是劉項之間的人才競爭。所以有必要比較其用人優劣。

  兩人在用人都有優勢的一面和劣勢的一面,劉邦優勢的一面體現在比項羽更老辣,更懂的人心需求,通達人情世故,并且善于驅使駕御人才為己所用,多方面的利用一切辦法拉攏利用人才。劉邦也善于給人才發揮的空間,并對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圍內。劉邦劣勢的一面體現在慢而少禮,多疑猜忌,使得不少賢能之士,好禮之士,道德高尚者,清談名流者不肯效勞,而猜疑亦使其手下離心背德。

  項羽優勢的一面體現在比劉邦更具有人格魅力的感召,使得眾多將領以及普通士卒皆效之死力,在戰爭上無往不利。項羽的個人能力也讓敵我雙方信服,其略施恩惠就能做到恩威并用,使其歸附人才死心塌地。另項羽恭敬愛人,禮賢下士更是得賢能好禮,品格優良的廉節之士的效勞。項羽劣勢的一面體現在不能發揮屬下的獨立性,不能全面利用拉攏人才。這樣就使得很多人才流失到敵人那邊,水至清則無魚。而其個人能力太強,事事親躬又使屬下對其嚴重依賴,無法獨當一面。

  楚漢時期,劉項的用人手段各有優劣,各有其稱贊的一面,亦有其不足的一面。總體說來劉邦的老謀世故略勝項羽的血氣方剛,最大的利用了人才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而竭制了人才對自己不利的一面。

五:結論  整體而論,楚漢時期人才的背楚亡漢其決定于當時的客觀局勢,無論其表現在項羽不肯封爵行賞還是表現在項羽不肯用效,甚至項羽用人唯親,其根本所在不是因為項羽小氣,劉邦大方。而是在于天下大勢決定項羽已經無地可封,無爵可授;在于西楚內部的派系勢力使得權貴勢力位于高位,地方勢力把持基層,使得項羽無法重用心腹,提拔賢才;在于劉邦與西楚權貴的老交情以及西楚內部權貴的內杠,使其勾結外敵,隨風搖擺。

  總而言之,楚漢時期人才的背楚亡漢是個普遍的現象,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前人把其歸于領袖的用人態度以及手段而沒有從天下大勢,實際背景去探求,顯得太淺薄,太片面;失之簡單化,臉譜化,無助于對歷史真相的研究與探索;也難以解釋清楚全部資料所隱含的矛盾性,復雜性;更沒有理清歷史資料的前因后果與人物之前隱含的復雜的關系。放眼整個歷史進程來探討這種人才流向的根源方或則可以借一管而窺全豹。而筆者做的僅僅是一個開始,希望有識可以給一個更合理,更具體,更全面的探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1)(30)(41)(73)史記高祖本紀(2)(12)(31)(52)(56)(59)(60)(68)(69)(70)(71)史記項羽本紀(3)揚雄法言義疏  (4)史記淮陰侯列傳“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

  (5)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兵初起,以卒從項梁,梁死屬項羽為郎中,至咸陽亡從入漢,為連敖典客,蕭何言為大將軍”

  (6)史記淮陰侯列傳“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

  (7)史記集解張晏曰:“郎中,宿衛執戟之人也。”

(8)安作璋秦漢官制史稿附錄之王克奇論秦漢郎官制度  (9)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漢王賜噲爵為列侯,號臨武侯。遷為郎中,從入漢中”“沛公立為漢王,拜嬰為郎中,從入漢中”

(10)(28)(33)(47)(77)史記淮陰侯列傳  (11)史記陳丞相世家“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

(14)張傳璽秦漢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13)(15)(27)(29)(32)(37)(58)史記陳丞相世家  (16)(18)史記黥布列傳隨何語:“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讬”

  (17)史記留侯世家良進曰:“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

(19)(73)(76)史記張耳陳馀列傳(20)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語(21)(39)(46)(53)(78)史記留侯世家(22)(48)汪夢川論周秦時代的功利潮(23)趙文潤重評劉邦項羽的成敗原因及其是非功過,人文雜志1982年6期(24)邱永明劉項用人得失和漢楚戰爭成敗,歷史教學問題1991年1期(25)(35)王銘楚漢戰爭與劉邦、項羽用人,蘇州大學學報1986年3期(26)蔡偉千古一宴,盡顯英雄本色,書屋二〇〇二年第六期(31)(74)史記酈生陸賈列傳(34)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36)周騁解讀項羽(38)周騁漢高祖三題(40)(49)夏增民劉邦與其功臣集團關系析論(42)劉敏承襲與變異:秦漢封爵的原則和作用,南開學報:哲社版2002年3期(43)(45)史記黥布列傳隨何語(44)史記秦始皇本紀(50)羅新從蕭曹為相看所謂“漢承秦制”,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5期(51)(55)(66)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54)張正明楚國社會性質管窺,楚史論叢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版(57)卜憲群秦制,楚制與漢制(61)(62)(63)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漢書高帝紀(65)史記季布欒布列傳(67)周騁<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釋讀(72)閻盛國論劉邦,項羽的勸降行為及其對成敗的影響,張家口師專學報2002年10月,第18卷第5期(75)史記魏豹彭越列傳  注解,1:項羽本紀中在鴻門宴的時候陳平已經為都尉,而陳平世家中以定殷,項羽派人拜為都尉,似乎陳平沒有做過都尉。但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又言陳平“以故楚都尉”,很可能陳平當時地位稍低于都尉或還沒有正式做都尉,定殷地后,項羽正式拜為都尉,并賞賜金子。

  2:都尉又稱郡尉,一郡之最高軍事總長。相當于現在的軍區司令。

  3:漢朝建立的時候,張耳已死,其子張敖繼承其王。

  4:據史記記載:項羽因為張良從劉邦而遷怒于韓王成,或是項羽欲吞并韓地的借口。但是張良跟韓王成未獻一計,對韓王成的安危絲毫未放在心上,可見身在“韓”營心在“漢”。

  5: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劉澤封侯戶數萬二千戶,而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則記載萬一千戶,不管是萬二千戶還是萬一千戶都屬當時最高戶數。

  6:據史記高祖本紀“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另史記魏豹彭越列傳“漢元年,項羽封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可見東魏之地被項羽所占。

  據史記留侯世家“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另史記項羽本紀“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可見舊韓之地亦被項羽掌握。

  7:荀悅漢紀說宋義是舊楚的令尹。就算未必屬實,宋義亦是舊楚集團核心人物,以致懷王與其合謀壓制項羽為首的新勢力。

  8:舊楚集團統治的楚國亦是個松散集團,被懷王依為左右手的宋義被殺,呂青投靠項羽。其他勢力也如陳嬰,吳芮,英布也站在項羽一邊。可以算是兵不血刃的解決了舊楚集團。

  9:考項伯在楚漢時期兩次行為,一次勸說項羽不殺劉邦之父,二是盡殺英布妻子兒女,使英布和項羽在無緩和余地。都是有為劉邦而謀的最大嫌疑。

  10:項伯的位次在功臣侯表中缺,但是按司馬遷記載的功臣侯表列在第14位,可見其對劉邦的功勞之大。

  11: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靈常以荊令伊漢五年投靠劉邦,不知其何時為西楚二把手的。項伯在鴻門宴為楚左伊,而呂青投靠劉邦亦是左伊的身份,估計項伯已升至右伊。龍且早在項梁時期亦是大司馬,曹咎在守成皋時為海春侯大司馬,前期未見其蹤跡,亦是后來所封。周殷亦是后期才出現大司馬,故為后期所封。

  12:據廣韻——姓氏急就篇“靈氏:齊靈公之后或云宋公子靈圍龜之后”而彭城乃戰國宋之都城。

  13:不少學者認為項佗,項他,項它乃一人,如果是一人,項佗從項梁時代就獨當一面帶兵救魏,項羽時代曾經為魏相,魏步將,后又為西楚柱國兼任碭郡長,后投靠劉邦被封平皋侯。屢敗卻屢坐高位,亦可能是項氏家族中一大勢力,所以才屢屢被重用。

  14:柘公王武據史記曹相國世家樊酈滕灌列傳記載,其人在劉邦彭城敗后,反劉邦,被曹,灌擊破。據史記集解徐廣曰:“柘屬陳。”陳地又屬西楚地,亦應該是項羽手下的縣令,劉邦攻來投靠劉邦,劉邦戰敗又反劉邦。還有程處,柱天侯,羽嬰等人或則情況相同。另有魏公申徒或情況相同或如史記集解張晏所云:“秦將,降為公,今反。”

15:漢書.高帝紀注孟康曰:楚舊僭稱王,其縣宰為公。陳涉為楚王,沛公起應涉,故從楚制,稱曰公。當時劉邦只是一縣之長,故稱公。同理這些諸公都是一縣之長  16: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堂陽侯孫赤“坐守滎陽降楚免,後復來,以郎擊籍”。據史記韓信盧綰列傳韓王信“及楚敗滎陽,信降楚,已而得亡,復歸漢”

  17:項氏之地曾經被魯國統治幾百年,項燕上代很可能就是魯人。懷王奪項氏軍權安慰項羽,給項羽魯公虛號,魯地在項羽死后為項羽守禮,劉邦又以魯公安葬項羽,亦可見魯與項氏的關系密切。項羽受魯風影響亦屬正常。

  18:史記載,項羽曾經以陳平帶領舊魏之兵進攻殷王司馬印。而諸侯之內既有項羽使者,如張耳之項嬰;亦有魏之相項他。可見項羽亦是以他人之軍為己所用。

夢想島中文    楚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