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對李大爺的尊重,阿思和徐攸之早早就出門了,乘車一個小時,抵達李大爺的居所。
李大爺家的環境十分優雅,是一個獨立的小院子,三間平房,院子里種滿了蔬菜,有兩棵柳樹,翠綠欲滴,隨風擺動。
一進門,就是一條磚石鋪墊的小徑,庇護在葡萄架之下,盡管光線明媚,也只能在地上投下婆娑的陰影。
環境甚是清幽,乃是老年人夢寐以求的隱居之地。
徐攸之忍不住在想,如果徐老爺子晚年能在這樣一處清幽之地生活,興許就不會去世那么早了。
此時不過上午八點鐘,但是李大爺已經忙活開了。
他提著一個水壺,正在給院子里的蔬菜挨個澆水,一大把年紀了還這么勤勞,值得敬佩。
徐攸之忙搶上前去,從李大爺手中接過水壺,幫忙干活。
李大爺沒推辭,樂于給年輕人表現的機會,笑呵呵的道:“小伙子,謝謝了。”
“應該的。”
這么大的菜園子,只是靠這么一個裝不到五斤水的壺,速度太慢了。
而菜園子里的活干不完,李大爺心有掛念,就不能專注地為阿思診治。
徐攸之便把房檐下那個大水缸放滿了水,一只胳膊將大缸環抱了起來。
這種驚人的舉動頓時嚇壞了旁人。
阿思知道徐攸之的身手不凡,卻沒想到有這么大的力氣,這裝滿水的缸不得有幾百斤啊,而且看他的樣子,全然沒有勉強之感。
這力氣,舉重的奧運冠軍,綜藝節目中的那些大力士也不過如此吧?
阿思驚嘆的捂住了嘴巴。
李大爺見了,伸出一只大拇指,叫了聲好!
他這歲數,是聽武俠評書的那一輩人,最愛故事里的豪俠劍客,這中,又免不了許多力拔千斤之士。
瞧見徐攸之的力氣遠過常人,即便他是年紀大的長者,也很欽佩對方的力氣。
徐攸之不在意自己的力量會給其他人帶來視覺震撼,這只是他實力的冰山一角,區區一個水缸,他們只會震驚罷了,不可能把自己當成超人什么的。
可以像他這樣挪動水缸的人,雖說整個世界寥寥無幾,但不代表不存在,理論上人的力氣是能到達這個程度的,假如自己平推了一座房子,那才叫驚世駭俗呢。
徐攸之抱著水缸給這些半成熟的蔬菜秧子澆水,它們已經長出了果實的雛形,估計再有個把月,就能摘著吃了。
李大爺年齡大了,搬了個板凳坐在上面歇息。
阿思卻不好意思在這兒傻站著,她很年輕,也很健康,即便是個女孩子,也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她拿了一個葫蘆做成的水瓢,從徐攸之的缸里舀水,協助他一起澆水。
“大小姐,你去歇著吧,我一個人就夠了。”
徐攸之閑她礙事,又不好直接明言。
阿思理所當然的道:“那怎么行,我可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你一個人勞動,我多出舀出一瓢水,你不就輕松一些了嗎。”
“沒多重的。”
普通人肯定搬不動這么重的東西,但是對徐攸之來說,相當于抱個籃球那樣簡單。
“對了,你是吃什么長大的,力氣咋這么大?”
阿思好奇地問道。
“沒辦法,天生神力。”
徐攸之胡謅。這個世界上天生力氣就大的人不能說沒有,但大到他這種程度,絕對百年難遇。
一切的成就都是后天訓練以及從機遇中得來的。
“你說過你不是廚師,可你究竟是做什么的,為什么混到了這些廚師的圈子里?”
以前的阿思雖然也對徐攸之的事情感興趣,但只是對不了解之人的獵奇心態。
徐攸之不說,她懶得多問,隨便打探別人隱私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現今,她發覺徐攸之的來歷神秘,實在忍不住了。
“你不覺得你打擾到我了?”
徐攸之沒好氣地翻了個白眼。
阿思這才悻悻地閉了嘴。
僅僅半個小時,徐攸之就完成了一個上午的工作量,澆完了菜園子,舒展了一下胳膊,走到李大爺的面前,詢問有沒有別的活了。
徐攸之又不是自己雇的小工,怎好把人家使喚來使喚去的。
李大爺說了一句:“沒啥了,咱們進屋吧。”
李大爺的住處十分樸素,裝修布置,有點上世紀的感覺,不過整潔有序,十分干凈。
廚師們的主要目的是治好阿思的病,但是前面出場的人沒更好的辦法,只能期待美食誕生奇跡。
李大爺可就不一樣了,人家是正經的中醫,行了大半輩子的醫道。
老年了才著重于研究食補、藥膳這一方面。
因此徐攸之和對方討論的不是吃,是怎樣恢復阿思的味覺。
李大爺言談舉止像是個醫道高手,他讓阿思坐在自己的面前,瞇起老而不失犀利的眼睛,觀察起了阿思。
這么鄭重的態度,可不像是裝腔作勢。
徐攸之心里油然升起了一份敬意。
中醫歷史悠久,具有數千年的傳承,是一門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學科。
其誕生于原始社會,理論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成型于魏晉,完善于唐宋,發展于明清。
中醫承載著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主要內容包括運氣學說、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臟腑學說、經脈學說、病因學說、元氣學說等。
由此可見,中醫文化博大精深,何其復雜,窮盡一生也難說真正地掌握這門醫術。
而有些人只學了皮毛就開辦診所,大肆鼓吹宣傳,掛了個名號只為騙錢,人倒是沒治愈幾個,反而出現了不少問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造成了許多人對中醫的不信任,更有甚者,認為這一醫學是荒謬、沒有科學依據的。
這個結論當然是錯誤的,誠然,中醫的理論無法被現代科學所解釋,但能延續至今,定有可取之處,且包含著深厚的哲學、思想與文化。
尤以‘望聞問切’為世人熟知。
望:觀察病人形體、面色、舌體、舌苔,根據形色變化確定病位、病性,稱為望診。觀其形體,可知五臟盛衰,腦為元神之府,腎精生化之髓充實其中,才能神光煥發,思維敏捷。苦頭往前傾,目睛內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將憊現象。背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隨,是心肺已虛象征。腰為腎臟所在部位,不能轉搖,是腎臟功能衰憊的表現。
聞: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從病人發生的各種聲音,從其高低、緩急、強弱、清濁測知病性的方法。聲音高亢是正氣未虛。語聲重濁乃外感風寒。嗅氣味可分為病人身體的氣味和病室內的氣味。病人說話有囗臭,多屬消化不良、腐臭多屬體內有潰瘍。病室內有尸臭氣味,多屬腑臟敗壞。有爛蘋果氣味,多屬糖尿病危重患者。
問:詢問病人及其家屬,了解現有癥狀及其病史,為辨證提供依據方法。中醫有十問,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疼痛四問便,五問嘔眩六問悸,七苦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團。
切:指用手觸按病人身體,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種方法。切脈又稱診脈,是醫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撓動脈搏動處,借以體察脈象變化,辨別臟腑功能盛衰,氣血津精虛滯的一種方法。正常脈象是寸、關、尺三部都有脈在搏動,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流利均勻,節律一致,一息搏動四至五次,謂之平脈。
相信很多人在古裝劇中都看過郎中給病人切脈的場景…
切脈從古延續至今,已有三千年,切脈辯證的最大爭議之處在于其辯證之法,對證象與脈象間的內在聯系,無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施醫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徐攸之在一些地攤書籍上看到過類似的內容,因此對這里面的玄機很是好奇,只搭著病人的脈搏就能窺探其身體內部的玄機,有些巫術的色彩,如果真的管用的話,那醫院里檢查身體的儀器就可以被取代了,浪費那錢干啥,又費電又保養的,請個中醫坐診,豈不美哉?
然而李大爺并沒有使用這一傳統的方法,只是讓阿思張開嘴巴,吐出舌頭,又問了幾句身體狀況,便有了自己的判斷。
中醫認為人的體質可以分為九種。除平和體質屬于健康體質外,根據臨床上的癥狀、脈象、舌苔,其他八種體質都屬于不健康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郁體質。
可以根據診斷者的體質通過食療來糾正出現的陰陽失衡或偏性。如熱體、熱病宜多食寒涼性食物。寒體、寒病,就要多食溫熱性食物。只有這樣的食補才能相“宜”,達到預期的效果。
高明的中醫還會根據季節變化對人體氣血影響的規律,從而制定進補的原則。具體原則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除此之外,地域也是重要的判斷依據。生活在濕熱地區的人要吃些如綠豆、菊花、西瓜、梨、小米、黃瓜、白菜、茄子、冬瓜、蘑菇等寒涼性的食物。生活在干燥高冷地區,則要經常食用龍眼、荔枝、扁豆、山楂、胡桃、白面、生姜、大蒜、韭菜這樣的濕熱之物。
一番診查后,李大爺認為阿思是氣郁體質。
氣郁體質主要表現為性格內向、敏感。行為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差,郁郁寡歡,容易急躁或傷心,煩躁多夢,夜寐欠安。
這種體質在現代醫學的實驗室是檢查不出異常的,但在中醫眼中,癥狀就比較明顯了。
氣郁體質的調理應以疏通氣機、調暢情志為主,可選用一些行氣藥物治療,也可通過食療來調整氣郁體質。
阿思既同意李大爺的判斷,又感到有些困惑,雖然她對于某些方面的事情格外敏感,但是總體來說,性格偏外向,完全不是那種半天悶不出來一句話的人。
徐攸之說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可能對自己的認識還不夠充分。”
他覺得阿思是個假外向的人,很多時候都在用陽光的外表掩飾內心的脆弱。
李大爺笑著說道:“小姑娘,放心吧。我當了這么多年的中醫,診斷一向很準,如果可以調理好你的氣郁體質,你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李大爺給出了一個詳細的治療方案…氣郁體質的調養,可以從幾個方面同時進行。
飲食方面:氣郁體質以行氣為主,應多吃行氣的食物,比如蔥姜蒜、香菜、胡椒等。少食酸澀、油膩、生冷寒涼的食物,這些不利于人體氣機的調暢。
運動調理:運動調養從調心和調氣雙方面入手,氣郁體質的人若沒有兼具陽虛、氣血虧虛等體質,可以堅持較大強度的運動量,如跑步、登山、球類、武術、游泳等,足夠的運動量促進氣血暢達、促進食欲、改善睡眠。
這點倒是和徐攸之的想法不謀而合,一點小病,多運動就好了。
精神調養:學會發泄,為人處事不要太敏感,放松心態。過度的思慮會損害脾胃功能,凡事不要想的太多。有空多聽流暢、舒緩的音樂,多外出旅行、曬太陽,對氣郁體質有糾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