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零一章 杭州

  在浙江南部和西部的山區,活躍著很多抗清義師,楚軍進入浙江后,其中一些抗清義師改換旗號,投到隆武朝廷旗下。汪晟根據他們的能力、品性和實力,分別授予不同的官職,鎮守浙江各個州府,紹興府也交給一位名叫江水的抗清領袖,并且給他了一份紹興總兵的委任狀。

  江水手下有一千多抗清義兵,維持地方治安是足夠了,魯王的軍隊如果來攻,他肯定守不住,但有強大的楚軍做后盾,魯王只要不是腦子進水,就不會主動挑起沖突。

  汪晟進兵浙江以來,占領了嘉興府、湖州府,還有半個紹興府,各個地方的地方官員出現大量缺口,隆武朝廷這段時間顧不上和楚勛爭權奪利,汪克凡委派的“楚選官”還沒有完全到位,汪晟除了啟用滿清降官之外,又委任一些擁護隆武朝廷,尤其和楚勛關系密切的本地士紳擔任地方官員,祁理孫、祁班孫兩兄弟暫時署理紹興府政務,王庭、陸求可、王命岳等人也被派到底下的州縣當個八品九品的小官,以維護地方秩序。盡快恢復生產。

  陸求可、王命岳和王庭這些人雖然有污點,但投機分子也有一個好處。熱衷功名利祿,有奶便是娘。看到明軍穩穩的占領了江南三省,早把“我大清”甩到了腦后,無論做什么都非常積極,拼命在汪晟面前表現自己…汪晟正在用人之時,看到他們幾個還有幾分能力,就一人給了一份委任狀,讓他們到地方上為官,雖然只是一些八品九品的主薄縣丞,王庭、陸求可、王命岳卻喜出望外。再三向汪晟表忠心,表決心,然后捧著委任狀歡天喜地上任去了。

  能力最強的魏耕卻是汪克凡點名要的人,汪晟對他說明情況,請他安頓家小,和楚軍一起去南京,魏耕志在驅逐韃虜,恢復故國,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

  安頓好一切。汪晟率領楚軍離開山陰城,向紹興西北緊鄰杭州的蕭山縣發起進攻…

  清軍在浙江本來頗有實力,梅勒章京濟席哈據守杭州,和托據守蘇州。形成掎角之勢,再加上松江、嘉興、紹興等州府,構成了一個非常堅實的防御陣型。這個防御陣型以杭州和蘇州為根基。以松江、嘉興、紹興和底下的各個州縣據點為枝葉,作為杭州和蘇州的屏障。也依靠蘇杭為后援,楚軍接連攻占蘇州、嘉興、紹興等府城。就像砍掉了杭州這顆大樹上的幾根最大的枝杈,除了一些小的據點,杭州已經變成了一座孤城,被楚軍攻克的命運再也無法逆轉。

  蘇州被楚軍攻克,和托幾乎全軍覆沒,對濟席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田雄意外反正歸明,更是雪上加霜,雖然和托的殘部有一些潰兵逃到了杭州,濟席哈手下也只有幾千八旗兵,外帶一些綠營和水師,兵力捉襟見肘,士氣也極為低落…他們被困在浙江腹地,想從陸路逃走根本不可能,坐船出海吧,魯王和鄭成功的水師就堵在杭州灣和長江口,只能呆在杭州死守,幻想多爾袞派大軍南下。

  汪晟進兵蕭山,另外命令滕雙林等部從其他方向進攻新城、桐廬等清軍外圍據點,楚軍幾路大軍總兵力超過兩萬五千人,向著杭州步步逼近,杭州近邊的清軍大為震動,向濟席哈請命之后,紛紛放棄據點,撤往杭州和富陽。

  對清軍來說,別的據點都能放棄,富陽縣卻一定要守。

  富陽距離杭州六十里,北邊是層巒疊嶂的山區,南面對著富春江,西接七里瀧,東靠錢塘江,地形易守難攻,也是杭州的重要屏障,濟席哈放棄其他據點,把兵力集中到富陽縣,就是準備在這里和楚軍決一死戰。

  楚軍占領桐廬之后,征集商船民船,水路并進,向富春江下游突然發起進攻,沒有先打富陽城,而是首先進攻富陽的清軍水師營寨。楚軍派出一支五百騎兵作為先頭部隊,長途奔襲近百里,突然出現在清軍水師營寨前,清軍水師猝不及防,來不及關閉寨門,就被楚軍騎兵殺入營寨。

  楚軍主力趕到后,清軍水師營寨的戰斗已經結束,汪晟和滕雙林在富陽城下會師,臨時拼湊的各種船只駐扎在富春江南岸,陸師駐扎在新橋,和清軍隔江對峙。

  如果換成一般的清軍將領,這個時候多半要堅守不出,但是濟席哈的戰術特點與眾不同,更為積極,更為主動,總是想方設法要發揮八旗兵的騎兵優勢,兵力明明占劣勢,也仍然主動出擊…在濟席哈的命令下,富陽清軍不等出擊站穩腳跟,就出城發動反攻,楚軍滕雙林所部在新橋前面設下埋伏,清軍前軍中伏后傷亡慘重,帶兵的主將下令撤退,滕雙林率軍追殺,一路追到富陽城下,戰果赫赫,殺傷無算,濟席哈這個時候卻率領數千精銳八旗騎兵從杭州趕來,從側翼反抄滕雙林的后路,滕雙林前面是富陽城,又發現側后方受到嚴重威脅,不得已向新橋方向大步退卻,濟席哈卻不依不饒,用騎兵不斷糾纏滕雙林的步兵,一次次的發起進攻,讓滕雙林吃盡了苦頭,幸虧汪晟派兵前來救援,滕雙林才脫身退回新橋。

  看到濟席哈向富陽集中兵力,試圖利用這里特殊的地形和楚軍決戰。汪晟和滕雙林都感到很棘手。

  楚軍的兵力雖然超過清軍一倍多,但是清軍主要都是機動能力極強的八旗騎兵。除了當初譚泰留下的一些八旗兵,濟席哈手下的杭州駐防八旗也是精挑細選的八旗精兵。他們這幾年和魯王的軍隊不斷作戰,沒有像北京的八旗兵那樣迅速腐化,仍然保持著很高的戰斗力,最近這半年又一直呆在杭州休整,各方面都在最佳狀態,楚軍人生地不熟,想要把他們一舉消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關鍵時刻,魏耕提出建議。楚軍繞過富陽縣,從杭州灣岸邊對杭州發起進攻。

  汪晟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和滕雙林等將領進行仔細的研究,制定了一個調虎離山的作戰方案…

  汪晟手下的崇陽營,原來也是楚軍的絕對主力,兵力較多,被拆分成兩個師,十七師和十八師,每個師又從兄弟部隊調來一個旅。進一步加強了實力。迂回攻打杭州灣的任務,就由這兩個師承擔。

  富陽在杭州的西南方向,緊鄰富春江和錢塘江,清軍水師營寨被攻破后。富春江水道就在楚軍的控制下,汪晟征集的大大小小兩百多艘船,都停泊在富春江南岸。

  這天一大早。清軍斥候突然發現,富春江南岸空空蕩蕩。楚軍那兩百艘船一夜之間走得干干凈凈,不知道去了哪里。

  汪晟率領十七師和十八師乘船離開富陽。順江而下,直抵蕭山。蕭山縣位于紹興府的西北,與杭州只有一江之隔,汪晟當初離開紹興后,早就占領了蕭山,十七師和十八師從這里登陸過河,進入了杭州近郊。

  在向導的帶領下,他們先是拐向東北,走到杭州灣海邊,然后轉向正北,對清軍設在杭州灣邊上的望江門水師營寨發起突襲。

  望江門水師營寨,背靠杭州,面臨大海,比富陽水師營寨可大得多,也堅固的多,駐守的清軍水師雜兵將近三千人,是保衛杭州免遭來自海上進攻的要塞。楚軍大隊人馬突然出現在這里,清軍雖然驚慌,卻不失措,緊逼寨門進行堅守,調轉炮臺上的大炮轟擊楚軍,清軍水師主將又派人向杭州求援,意圖夾攻十七師和十八師。

  讓他失望的是,看到十七師和十八師有七八千披甲戰兵,杭州城里的清軍不敢出擊過猛,只派出一千余人小心翼翼地發起試探性進攻,從側翼牽制楚軍…清軍的主力部隊都被濟席哈帶到富陽去了,杭州城里的守軍不到三千人,出動一千余人已經到了極限,無法影響大局。

  看到楚軍攻勢兇猛,友軍卻支援不利,清軍水師主將只好咬緊牙關,靠自己的力量堅守…這座水師營寨極其堅固,光是修有大量炮臺的沿海壁壘就有七座,那些大炮的炮口平時都對著海面,這個時候卻被調轉過來,對著楚軍不停轟擊,所有的大炮都保持著最高的射速,一副“就瘋這一回,以后不過了”的架勢。

  在猛烈的炮火下,楚軍的進攻一次次受阻,看到士兵們傷亡較大,汪晟命令十七師的師長何善勇,放慢進攻節奏,不要讓這些精銳的老兵用血肉之軀和炮彈對抗,慢慢和清軍耗下去,他們總有彈藥不足的時候。

  沒想到的是,清軍這座水師營寨里面,竟然存儲著大量的火藥和炮彈,每座壁壘內部都是一個永久性的彈藥庫,炮彈就像打不完般,從早晨打到下午,絲毫沒有彈藥不足的跡象。汪晟不由得有些擔心,杭州清軍肯定會向富陽的濟席哈求援,如果時間拖得太久,濟席哈帶著大股的八旗騎兵來援,十七師和十八師就會陷入被動…

  富陽方面,濟席哈聽說杭州遇襲,慌忙帶著八旗兵往回趕,從渡口過江的時候,早就埋伏在這里的滕雙林突然殺出,和另外一個師的楚軍一左一右,向濟席哈發起夾擊。富春江上的渡口地形狹窄,船只也不多,清軍慢吞吞的渡江,剛剛過了一半,楚軍趁機半渡而擊,雙方隨即展開激戰。

  濟席哈能夠當上駐防杭州的梅勒章京(后來改稱杭州將軍),獨當一面,專門負責和魯王政權、鄭成功作戰,也是清軍中的善戰之將,渡江的時候早就看出這里地形險惡,在外圍留下了一支擔任警戒的兵馬,滕雙林一出現,這支兵馬立刻迎了上去,死死攔住楚軍,掩護其他部隊渡江。

  沒想到的是,楚軍卻留有后手,另外還有一個師,從側翼殺向清軍,兩面夾擊之下,把清軍的警戒部隊擊潰,然后對著江邊的八旗兵發起剿殺。八旗兵一邊奮力抵抗,一邊尋找機會突圍,仗著他們都是騎兵,苦戰之后終于找到一個機會,沖破楚軍的包圍圈,倉皇逃進了富陽縣城。

  濟席哈站在對岸,干著急幫不上忙,又擔心杭州有失,匆匆帶著兩千多八旗騎兵離去。

  滕雙林檢點戰果,這一戰消滅了五百多個八旗兵,終于向濟席哈報了一箭之仇…

  杭州望江門水師營寨,楚軍久攻不克。

  斥候來報,濟席哈率領兩千多八旗騎兵直奔杭州而來,不到半個時辰就會趕到,汪晟抬頭向海面上看了看,海面上空空蕩蕩,除了海天一色,再沒有只帆片影。

  “告訴何善勇,準備強攻!”強攻意味著巨大的傷亡,但是現在已經別無選擇。汪晟剛剛說到這里,小山的山頂上,突然有一面紅旗猛烈的來回搖動,擔任瞭望的楚軍士兵好像發現了什么,不停朝這邊大聲喊叫著。

  汪晟心中一動,快步登上那座小石頭山,舉起望遠鏡向海面上看去。遠遠的,一排戰船的身影出現在海平面上,隨著距離不斷接近,從望遠鏡里能夠看清船頭的旗號,正是留在長江口崇明島的鄭家水師,還有楚軍自己的廣東水師!

  終于來了!

  汪晟重重一拳砸在手心里,有水師相助,兩面夾攻,一定能趕在濟席哈前面,攻克望江門清軍水師營寨。(

夢想島中文    殘明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