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凌晨,天色還一片漆黑,曹文詔已經率領所部騎兵出了大營,徑自向東北而去,要繞過沈陽城前往鐵嶺一帶接應陳永福。等到天亮時,盧象升也會率領大軍拔營向南,前往遼陽城。
黃臺吉應該是帶領八旗主力去了遼陽,但卻留下騎兵遮斷了戰場,逼得明軍哨騎無法打探到任何消息,可見其留下的騎兵人數不少。曹文詔之所以天色不明便出發,為的自然是擺脫建奴騎兵的監視,好及時的前去接應陳永福。
近四千騎兵趁夜出發,到天色大亮時已經馳出了三十余里,看看位置,已經繞過了沈陽城。直到現在,也沒有出現建奴騎兵蹤影,讓曹文詔很是滿意,看來是擺脫了建奴騎兵監控。
然而他還是高興地有點早了,大軍又馳騁了數里時,建奴騎兵出現了。一開始是十余騎,遠遠的墜在大軍側后。曹文詔派騎兵去驅趕時,建奴騎兵便退去,等到派出的騎兵回來,建奴騎兵又出現在遠方,如附骨之蛆一樣。
曹文詔沒有時間與建奴哨騎蘑菇,便下令軍隊勻速前進的同時,一邊往前后左右派出數量眾多的哨騎,驅趕建奴騎兵、探查建奴大軍蹤跡。
曹文詔有預感,建奴不會任由自己輕易接應到陳永福。
然而又行走了六七十里,直到天色黃昏,建奴大軍仍然沒有出現,曹文詔明白了過來,這附近應該是沒有大規模的建奴軍隊了,畢竟建奴剩下的旗丁也就那么多,應該抽不出兵力對付自己這幾千騎兵。
當夜在一處廢屯村休息了一夜,為了安全起見,曹文詔還是扎下營地,派出哨兵,在營門前后設下陷阱,防范建奴趁夜來襲。
是夜,果然有建奴來襲,就聽到馬蹄聲滾滾,圍著營地鼓噪不止,不時的有箭矢射入營中。
曹文詔附地側聽,覺察出來襲的騎兵根本沒有多少,斷定建奴只是騷擾而已,遂下令留下一千軍隊守營,其他的徑自去睡,到半夜時再換防。
外面的股噪聲響了半夜,到黎明時才徹底消失。
天色剛亮,大軍便草草吃過干糧啟程,曹文詔有所預料,距離陳永福軍隊應該不遠了。
果然,大軍馳騁了不到四十里,前面隱約傳來喊殺聲,與此同時,一股千余人規模的騎兵向著曹文詔大軍沖了過來。
曹文詔當即下令,兩千輕騎兵組成騎墻,向著對方迅速逼去,與此同時,重騎兵迅速穿戴盔甲。
兩支騎兵相互靠近,在距離還有半里時,就見沖來的建奴騎兵突然如犁鏵犁過的泥土一般向兩側分開,竟然選擇繞開墻騎兵!
嗯?曹文詔見狀微吃一驚,這支建奴騎兵竟然識得墻騎兵的厲害,竟然不肯和墻騎兵硬碰,他娘的,真的狡猾!
不過沒有關系,曹文詔還有后招。
眼看著敵騎一分為二,就要從騎墻兩側繞過時,激昂的鼓聲驟然響起。隨著鼓聲,墻騎兵突然變幻了隊形,兩千騎兵分為兩支,同時向左向右轉動戰馬四十五度,然后向兩側馳出。在馳騁時迅速完成隊列變幻,變成了兩支鋒矢陣,向著建奴騎兵隊列腹部扎了過去。
兩支建奴騎兵剛剛繞過騎墻兩側,這一下等于把柔弱的腹部暴露在明軍騎兵面前,明軍騎兵輕而易舉把建奴騎兵一截兩段。
訓練墻騎兵一年多,曹文詔焉能不考慮敵軍種種情形,早有針對性的練過各種變陣。
明軍騎兵本就比來襲的建奴騎兵多,又是攻其腹部,當下便把建奴騎兵隊列攪了個一團糟。廝殺聲四起,遼東騎兵紛紛舉起三眼火銃,向著近在遲尺的建奴騎兵勾動機擴。一陣陣火銃轟鳴,不時有建奴騎兵翻身落馬。
遠處,看著這種情形,德格類驚的目瞪口呆。
在海州大戰時,德格類便吃過墻騎兵的苦頭,回去后苦心思量,終于找到了墻騎兵的破綻,就是行進速度慢,若是太快的話就無法保證陣型如墻。針對墻騎兵的弱點,德格類便想出了針對戰術,便是在雙方還未靠近之時,把騎兵一分為二,繞過墻騎兵隊列,然后從其側后進行進攻。
只要能繞到墻騎兵側后,以墻騎兵的笨拙樣子,擊敗輕而易舉。
然而德格類并沒想到,墻騎兵并不是真的笨拙,而是變陣十分迅疾,快到德格類完全來不及反應。
不過德格類也不白給,眼看著派出的騎兵落了下風,立刻命人吹起了號角,聽到號角,建奴騎兵紛紛脫離戰斗,向著四周狂逃而去。
曹文詔也沒有下令追殺,墻騎兵重新列陣,與此同時,重甲騎兵也已經披掛整齊。
遠遠的看著明軍情形,德格類長嘆一口氣,知道還是功虧一簣。若是明軍騎兵再晚一步,自己便能全殲這支明軍禁衛軍,可惜現在已經來不及了。
德格類傳令下去,所有進攻的八旗兵立刻脫離接觸,所有人上馬,向著西方撤了下去。
看著建奴騎兵撤離的身影,陳永福摸了一把嘴角的血跡,長出了一口氣,終于活了下來。可看著身后僅剩的部下,忍不住悲從中來。
一營三千禁衛軍,外加五六千歸義營漢軍,以及三四萬漢民百姓,現在就剩下了千余禁衛軍。
接到盧象升退兵命令時,陳永福剛打下鐵嶺衛不久,正要繼續向北挺進。接到命令后,便召回了了派出劫掠的禁衛營,帶著整編的數千歸義軍外加數萬漢民回歸。沒想到剛離開鐵嶺兩日,便遇到了建奴襲擊。襲擊他們的正是德格類率領的五千旗丁,而且是在陳永福大軍行軍時來襲。
陳永福部下三千人雖然精銳,卻都是步兵,根本護不住這么多人。整編的歸義營雖然人數不少,戰斗力根本不值一提,特別是看到無數八旗騎兵攻來,這些前包衣漢奴組成的歸義營當時就亂了,根本生不出抵抗的心思。
建奴騎兵從四面八方攻來,如同兇神惡煞一般沖入隊伍中,歸義營根本不敢抵抗,漢民百姓們更是紛紛潰逃。
陳永福帶部下勇猛的戰斗著,陣型卻被潰敗的漢民百姓沖潰,隨之而來的是建奴騎兵的掩殺。
三千禁衛營只剩下一千多人,在陳永福指揮下退到了一處高地,依靠地形抵擋著建奴進攻。
對著負隅頑抗的千余明軍,德格類也沒太過在意,命千余騎兵遠遠圍住,派剩下的四千騎兵四處追殺抓捕歸義營漢奴,搶奪搜撿財物。
趁著這個功夫,陳永福率領部下布置防御,準備堅守一陣,然后趁夜撤離。
沒想到夜間的時候,陳永福剛剛帶軍隊出發,便迎來了黑暗中無數箭雨,只能又退回了山上。因為陳永福知道,若是強行撤退,一旦建奴出動騎兵襲擊,大軍便會徹底潰散。
大軍潰敗,糧食物質皆失,明軍士兵又累又冷,只能相互抱著取暖。遼東的冬天夜里非常的冷,哪怕明軍穿著厚厚棉衣皮裘,也無法阻擋夜間冷風。到了天明時,有一百余人再也無法站起身來。
第二天早上,吃飽喝足的建奴發起了進攻,在陳永福的帶領下,千余禁衛軍鼓起了最后的力氣,和建奴展開了決死的廝殺,靠著手中的火器,接連數次打敗了建奴進攻。不過所有人都知道抵抗不了太久,卻沒人愿意投降!
而就在這時,曹文詔帶兵殺到,把千余禁衛軍救了下來。
“末將禁衛軍副將陳永福見過將軍,拜謝將軍救命之恩!”陳永福鄭重的向曹文詔行禮。
陳永福是在盧象升率領大軍打下撫順后直接從撫順去進攻鐵嶺,并未到達沈陽,所以和曹文詔也并不認識,不過早就聽說過曹文詔大名。
“你的部下還能走嗎?”曹文詔看著陳永福背后不到千余殘兵問道。
“將軍放心,沒有問題。”陳永福道。受重傷的士兵昨夜基本上沒有熬過寒冷,剩下的千余人有輕傷的,卻都保持著行動能力。
“盧經略命令你們從撫順向東,經建州、寬甸返回皮島。不過看你就剩下不到千人,孤軍行走這么遠恐怕有危險,要不然我撥給你千余戰馬,你們隨我軍一起回遼陽?”曹文詔道。
曹文詔部下都是騎兵,基本上所有騎兵都是一人雙馬,重騎兵甚至是一人三馬,撥出千余匹馬還是沒有問題的。
陳永福想了想,道:“若是你讓給我千余戰馬,勢必影響曹將軍您的機動力,耽誤您追趕盧經略。我還是聽從孫經略命令,從寬甸回師吧。”
曹文詔皺眉道:“你這樣的話,若是再遇到建奴大軍,恐怕就沒法脫身了。”
陳永福道:“正如將軍您所說,遼陽即將發生大戰,建奴兵力本就不多,其注意定然都在遼陽,豈會放在我這千余軍隊身上?只要剛剛那支建奴能返回沈陽,從撫順到建州都已經被我軍殺空,沒有什么可怕的。”
曹文詔點點頭:“放心吧,我會帶兵追擊那支建奴,把他們逼回沈陽。”
陳永福道:“請曹將軍轉告盧經略,就說我陳永福無能,以至于損兵折將,不過請他放心,我會再次殺入建州,把殘存的建奴再殺上一遍,徹底把建州變成一片廢墟!”
禁衛軍先前殺入建州的時候,因為時間關系,并未太詳細搜索,肯定有不少建奴躲進了深山老林。明軍離開了建州,救下的漢奴包衣也在東江兵押解下去了寬甸,現在建奴主力又返回了遼東,肯定有建奴旗人從深山老林里出來,正好再去殺上一遍!
“大汗,盧象升出兵了”
一騎飛奔而來,報告了明軍營地出兵的消息。
黃臺吉微微皺眉,沒想到盧象升竟然分兵了,竟然把手中寶貴的騎兵派去接應鐵嶺的那支明軍。
“身為大軍統帥,竟然如此心軟!”黃臺吉微微搖頭。
盧象升此舉等于是自己削弱了自己力量,若是八旗主力此時殺返,有很大的可能全殲盧象升剩下的步軍。畢竟沒有騎兵掩護的軍隊,又是在行軍狀態,根本擋不住騎兵進攻。
可是看看南方,大軍距離遼陽只剩下不到四十里,黃臺吉果斷的放棄了回師進攻盧象升的想法。
說不定盧象升正等著八旗主力回去,好給明軍拿下遼陽城爭取時間。
“報,遼陽西城失守,明軍已經攻入了城中!”
就在此時,又有一騎從南面疾馳而來,帶來了遼陽城失守的噩耗。黃臺吉就覺得一陣天旋地轉,身體在馬上晃了幾晃,幾乎要摔下來馬來。
“大汗!”旁邊的戈什哈們驚叫著,紛紛靠近攙扶。
黃臺吉終于回過神來,甩手讓戈什哈們退下。
“阿敏該死!”黃臺吉咬牙低吼著。
城高池闊的遼陽城,論防御力比盛京更勝一籌,阿敏手中尚有一萬旗丁,城中還有十多萬人,就這樣都能讓明軍攻入城去,簡直是廢物!
黃臺吉千算萬算,不惜放棄消滅盧象升的機會,趕來救援遼陽,沒想到遼陽還是失守了,這讓他如何能夠接受?
沒了遼陽城,沒了遼陽城中十多萬人,大金國便只剩下盛京一座堅城,根本就沒法在遼東平原立足!
所以,遼陽城必須奪回來!
“阿敏呢,他在哪里?”黃臺吉怒問道。
“阿敏貝勒還在城中,正帶著剩下的旗丁堅守北城,現在東城和北城還在我軍手中。”報信的騎兵說道。
黃臺吉長出了口氣,還好,沒有徹底被明軍趕出城,一切都還來得及。
“阿敏手中還有多少人?”黃臺吉再次問道。
“尚有七千旗丁。”報信騎兵答道。
黃臺吉愣了一下,還有這么多人,怎么能讓明軍攻入城中?
仔細盤問后,黃臺吉總算明白了遼陽城失守的經過,原來城中已經被明軍滲透,很多漢軍包衣被明軍勸降,才導致西城突然失守。
“還是廢物,竟然被明軍滲透都不知道!”黃臺吉怒罵道。
“傳令下去,大軍趁夜行軍,盡快趕到遼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