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經略盧象升正率領禁衛軍、東江兵和遼西鐵騎攻打建奴老巢,若是能再把這數萬建奴主力留在大明境內,距離徹底平定建奴之亂也為時不遠。
想想這些,很多人頓時心動起來。
能不能把這數萬建奴主力留下?
若是開始的時候,肯定沒有人敢妄言,畢竟明軍正面對建奴野戰從未有過勝跡。可現在卻不一樣了,周遇吉、曹文詔在海州大勝德格類,劉興祚率皮島兵接連攻下鎮江堡、鳳凰城,這讓很多官員產生了錯覺,認為建奴實力也就如此。以往明軍接連戰敗不是建奴實力有多強,而是指揮不力,完全是主帥的問題。
既然遼東能接連取勝,這里為何不可以?
畢竟是在大明境內作戰,能調動全國力量應對這四萬建奴!
孫傳庭的遼西兵,薊州兵,宣大兵,再加上陜西、山西、山東、河南等省的勤王軍,嗯,還有來自延綏的一萬多禁衛軍,現在北京城周圍的明軍總兵力不下十萬人之多,應該還是有可能把這支建奴留下。
最重要的是,建奴撤退也就撤退了,還挾裹了十余萬大明百姓,這讓人如何能忍?
言官們紛紛上疏,要求追擊建奴,解救大明百姓。
這次,連孫承宗、李邦華等朝堂大佬都站了出來,當面向朱由檢進言,要求調集大軍對建奴圍追堵截。
而孫傳庭也忍不住了,主動上疏要求帶兵追擊建奴。這些天來,接連受到朝廷官員彈劾攻擊,受到百姓謾罵,為了大局,孫傳庭一直忍著,心中憋了一肚子窩囊氣,現在建奴要退走,北京城已經安全了,孫傳庭不愿再忍!而且,他的驕傲也讓他不能眼睜睜看著建奴攜裹大明百姓安然撤退,那將是他畢生的恥辱!
面對如此情形,朱由檢卻有些猶豫,畢竟再沒有人比他更知道八旗主力是何等強大,孫傳庭手中的數萬遼西步兵絕非建奴對手。現在在遼東雖然取得了一些優勢,盧象升應該能攻到赫圖阿拉。可是若這數萬遼西兵被建奴擊敗,若是各路勤王軍被建奴各個擊破,是朱由檢所不愿看到的,所以朱由檢現在不想節外生枝。
可是就連孫傳庭都上疏要求追擊,一時間朱由檢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便召來洪承疇,詢問下一步該怎么辦。
“陛下,民心不可違,百姓不可棄!現在我朝野士氣大漲,正是對建奴展開大戰的時候,十余萬百姓被建奴挾裹,若是不聞不問的話,對朝廷的威嚴是極大的損害。”洪承疇說道。
“可若是兵敗怎么辦?”朱由檢皺眉道,“你也知道建奴實力強大,遼西步兵肯定不是他們對手,說不定那黃臺吉正等著我軍追擊。”
洪承疇微笑道:“敗了便敗了,至少拖延了建奴主力撤退的時間。陛下不是一直說,我大明損失的起嗎?即便這四萬遼兵被建奴全殲,若是能換的建奴滯留大明半月一月的時間,也是值得的。”
朱由檢恍然大悟。
是的,若是能把建奴多留在大明一月半月,自然會給盧象升爭取更多時間,盧象升便可取得更大戰果,屠掠更多建奴百姓,焚燒更多建奴屯村。而建奴即便殲滅這數萬遼西兵,其自身豈能沒有一點損失?必然也會損兵折將。建奴每損失一分,大明就多一分利好!
而且趁著和建奴交戰之際,那些被建奴斜掠的百姓也能逃回,實在是一舉兩得。
“好,朕決定了,全力追擊建奴!”朱由檢當機立斷道。
“陛下圣明!”洪承疇恭維道。
于是朱由檢下旨,由薊遼督師孫傳庭全權負責追擊建奴,奪回被掠的大明百姓!賜孫傳庭尚方寶劍,北京城外各路勤王軍皆受其節制。
為了增強孫傳庭的兵力,朱由檢又下旨,調一營西苑禁衛軍給孫傳庭。
整個北京城中,現在就剩下兩營六千禁衛軍,是朱由檢最信任的軍隊,現在竟然撥了一半給孫傳庭,可見朱由檢對此戰的重視。
孫傳庭接到圣旨以后,立刻進行部署。
因為挾裹了十余萬大明百姓的緣故,建奴行軍速度并不算快,目前剛剛繞過通州。
孫傳庭判斷,建奴應該還會從薊北出關,畢竟整個薊北,除了薊州城外,其他城堡皆被建奴攻下,薊北邊墻防御體系遭到徹底破壞,建奴從薊北出邊墻最是容易。
于是孫傳庭下令,命宣府總兵黃得功率宣府兵離開昌平順義,火速向遵化城進軍,務必在建奴趕到薊北之前占領遵化,堵住建奴退路。同時下令給薊州總督劉策,命劉策從薊州派出一支軍隊,去進占三屯營。
遵化、三屯營在手,便能卡住建奴通往邊墻之路,也許黃得功劉策擋不住建奴多久,但只要能擋一段時間,自己便能調遣各路勤王軍繼續對建奴圍追堵截。
于此同時,孫傳庭也帶著所部遼西步兵,對建奴展開了追擊。
不過孫傳庭并未直接追上和建奴交戰,而是保持二十里的距離尾隨著,同時給各路勤王軍傳令,命其趕到各城,對建奴進行包抄堵截。
孫傳庭決定,給建奴布下一張大網,即便建奴能突破這張大網,也必然被狠狠咬下幾塊肉!
然而出乎孫傳庭意料的是,建奴過了香河縣并未向北去薊州,而是繼續向東,竟然向永平府方向而去!
難道建奴不從薊北離開,而是要進入永平府?
孫傳庭感到有些疑惑,永平府內有大明軍隊,山海關就在永平府東面,關城中可是有數萬守軍!
雖然不理解建奴的選擇,孫傳庭還是果斷的調整了計劃,傳令給各路軍隊,往永平府境內集結,不過這樣一來,各路軍隊勢必會耽擱數日時間。
判斷失誤了!孫傳庭很有些懊惱。
而此時,黃臺吉更惱,不僅惱而且恨,不僅恨而且驚恐,因為他再次接到了來自老巢的消息,這次簡直是一個噩耗!
ps:吐血加更,可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