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周報上,反對派已經漸漸失聲。
無論實際上反對派是否已經悄悄聯合起來,但在大宋周報這個陣地上,反對派已經失聲了。
歐陽辯做事歷來滴水不漏。
大宋周報覆蓋的人群只是讀書人,想要往下滲透,還得是以更為下里巴人的手段才行。
歐陽辯已經著人開始在茶樓、酒店、飯館、鄉間茶肆安排說書先生到處演出,話本是歐陽辯親手所寫。
內容以虛應某朝時候清丈土地的故事為藍本,講述了該朝隱匿土地嚴重,有些人隱匿了成千上萬頃土地,有的人卻連立錐之地都沒有。
某皇帝為了讓貧苦百姓能夠種上地吃上飯,毅然而然決定清丈土地,但卻被諸多惡勢力阻撓而不得不偃旗息鼓。
因而該皇帝在晚年的時候時常長吁短嘆,然而百姓卻依然感激這個仁慈的皇帝,在他死去的時候,百姓都為他感覺到備上。
新登基的新皇帝,在童年時候常常聽見先皇說起這事,因而立志要繼續這一份事業,為天下窮苦百姓掙得一份良田。
話本塑造了兩代為國為民的好皇帝形象。
一個為了子民,不惜和惡勢力展開斗爭,可惜壯志未酬。
又塑造了一個自幼心懷大志,想要為天下百姓謀一個美好未來的年輕皇帝形象。
這個話本說實在是有些犯忌諱的。
雖然說的是唐朝的事情,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里面所說的事情實際上是仁宗時候的事情。
而所謂的年輕皇帝的身世背景,又和當今皇帝趙頊極其相似。
雖然做了一些藝術上的加工,又隱去了姓名,但又有誰看不出這就是仁宗與當今圣上。
這么影射終究還是有些犯忌諱。
但這是在歐陽辯指使下放出來的,趙頊自然也是知道這件事情的,所以倒是沒有什么大礙。
民不舉官不究,影射的話本多了去了,也不在乎多這一本。
光是說書還不行,還得排練成戲劇。
宋朝當然是沒有戲劇的,但有一項很接近的藝術表現形式,叫諸宮調。
所謂諸宮調,就是把屬于一個宮調之若干曲子,聯成一起稱為一套,叫做賺詞。
而集合許多宮調的一支支曲,再加說白夾敘,說唱故事的形式,則稱為“諸宮調”。
諸宮調亦稱“諸般宮調”。
這種形式的戲劇歐陽辯看過,但覺得表現力太差了,干脆抽出時間將話本寫成劇本模式。
然后找玉仙樓的老板,委托他找人將整個劇給排出來。
這個事情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諸宮調已經是很接近戲劇的模式了,只不過沒有演出來而已。
有了劇本,想重現出來,其實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其實這倒是個好事情,沒有基礎的情況下,稍有創新便會引起轟動。
歐陽辯寫的劇本不算差,但也就是中規中矩而已,說不上多么精彩,但玉仙樓內部的演出卻引起了轟動,整個玉仙樓都炸了。
據說為了搶角色,玉仙樓的鶯鶯燕燕們都差點打起來了。
玉仙樓的老家伙眼光是極好的,看到了潛力,干脆組建了戲劇團。
歐陽辯知道后對此頗為贊賞,不過也提出了要求,要求由農行注資戲劇團,進行專業化的擴張。
所謂專業化的擴張,就是歐陽辯要求戲劇團要根據他的要求進行擴張。
第一步就是大力的收購各地的諸宮調團隊,然后快速地形成戲劇團。
戲劇團要每個州都有,然后戲劇團在央行服務區里進行巡回演出,最開始當然就是歐陽辯寫的這個劇本了。
第二步則是專業化,諸宮調的表演、唱腔、音樂、服裝等等都不太適應戲劇這個形式,還得有諸多的改進,這一步需要斥巨資鼓勵創新;
第三步則是劇本的專業化,光靠歐陽辯寫劇本當然是不行,歐陽辯建議招募文人寫劇本,要求自然是宣傳主旋律思想的戲劇。
有了說書和戲劇這兩個貼近群眾的宣傳渠道,處于底層沒有文化的百姓也能夠接收到一些信息,而不是任由鄉紳地主糊弄了。
至于為什么要在服務區里演出,主要是因為服務區里面有銀監衛可以保護戲劇團。
那些大地主們也不傻,面對這樣的戲劇,他們還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么?
更別說歐陽辯還打算讓戲劇團在演出中間,讓演員穿插用小品宣講政策的。
——若是沒有銀監衛保護,當場就可能讓人砸了場子。
如此這般,上層有大宋周報統一輿論,下有說書和戲劇團傳達政策,便不怕政策被扭曲,鄉紳地主便無法自己解說政策。
歐陽辯做的這些,目的就是為了上通下達,不是為了讓皇權下鄉,而是要減少誤會,盡量將人民組織起來。
這就是后世所謂的公共治理的能力。
在中國,公共治理有著無以比擬的困難。
因為中國太大了!
面積大,人口多,所以在公共治理上是一個巨大挑戰。
所以大部分時候中國是任由縣以下的組織自治的。
也就是所謂的皇權不下鄉。
其實還真的不是各代王朝不注重基層管理,而是以他們的通信、交通能力是根本做不到的。
當然,宋朝也不行。
即便是加上歐陽辯也不行。
但歐陽辯可以做一些影響,方便將一些有利于底層百姓的政策傳達下去,讓底層百姓也能夠意識到自己也是大宋的子民。
其實這個戲劇團讓朝廷來運作會更好,歐陽辯連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大宋國家戲劇團。
只不過現在玉仙樓的老板搶在了前面,歐陽辯倒是無所謂了,民間團體也好,國家的也好,只要在他的手里掌控著,就是好工具。
說書和戲劇團都是很重要的布局,但是聽證會的事情也一樣的重要。
同樣是輿論,大宋周報影響的是士林輿論。
說書和戲劇團引導的是民間輿論。
而聽證會則是高層輿論,那是真正能夠在政治層面產生影響的舉措。
從政事堂、三司、樞密院三個聽證會一直開始鋪墊,終于到了歐陽辯真正重視的對手——司馬光為首的諫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