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十六章 授官

  宋朝貢舉的最大恩榮是釋褐授官。

  唐代明經、進士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還不能直接入仕做官。

  必須再經過吏部銓選考試,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職,脫去粗麻布衣,換上官服,即所謂“釋褐授官”。

  因而,唐代許多士人明經、進士及第多年之后,仍為一介布衣,未能釋褐授官,以致有出身二十年而未獲祿者。

  如一代文豪韓愈,就是這樣的倒霉蛋。

  貞元八年他進士及第,因為吏部的考試不合格,磋砣三年,尚未入仕。

  于是貞元十一年他三次上書宰相而求仕,自稱四舉于禮部乃一得,三選于吏部卒無成。

  希望能通過當朝宰相的論薦獲得一官半職,結果是三次上書均不獲垂憐。

  他只好離開京城長安,到宣武軍節度使董晉的麾下做幕僚,被辟署為觀察推官,才踏上了仕途。

  這樣的慘痛經歷在宋代是不可能發生的。

  宋初承襲了五代以來的規則,但自太平興國二年開始,進士、諸科及第、出身者可以不經關試皆釋褐授官。

  按照慣例,第一、第二等進士并九經授將作監丞、大理評事,通判諸州。

  同出身進士及諸科,并送吏部,免選優等注擬初資職事、判司簿尉。

  嘉佑二年這一年是相當特殊的一年。

  一方面,因為慣例,中式考生都可以可以不經關試皆釋褐授官。

  另一方面,趙禎首次宣布殿試不黜落。

  而且,在往后推一年,到了嘉佑三年,新及第進士授官較之前一階段稍有降低,往往會減少新及第進士授官的恩典。

  也就是說,嘉佑二年這一年的考生,著實是幸運到了極致。

  過了省試之后就不必擔心黜落,殿試之后不用考核直接當官,授官的時候還往高了授,著實是幸運無比。

  早一年晚一年都不行。

  趕上了好時候,諸多新科進士喜氣洋洋,朝廷也按照慣例授官,第二、第三人授大理評事,并為諸州通判;

  第四、第五人授秘書省校書郎、簽書兩使判官廳公事;

  第六名以下第一甲授兩使職官。第二甲授初等職官。

  第三、第四甲授判司簿尉。第五甲守選,待授官。

  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就是新科狀元郎歐陽辯。

  歐陽辯直接授將作監丞。

  看著與眾不同,但其實也算是慣例了。

  太祖開寶六年,創立殿試制度,進士及第所授官階有所提高。

  既然是有例可循,便不算破格。

  仁宗做事歷來謹慎,說他膽小也可以,但作為一個帝皇,能夠做到這種程度,也算是好事。

  如果當真不顧一切破格授官,那反而對歐陽辯不利。

以前不是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乾德五年三月,門下省直接將進士開封李肅擬保順軍節度  掌書記的授官駁回,因為不符合《少尹幕職州縣官參選條件》的規定。

  如果仁宗對歐陽辯破格授官,先不說宰相那邊能不能通過,即便是通過,也會引起不滿,這對原本就年幼的歐陽辯會產生不小的影響。

  不過宋代授官如此輕易也有原因,宋代的官、職、差遣是分開的,授官只是出一份俸祿,并不需要實際的工作崗位。

  這也是冗官的來由。

  官位每年都要給出很多,雖然不需要每個都給差遣,但俸祿你總得給吧?

  日積月累之下,即便是有金山銀山,也都給吃崩了。

  這也就是趙禎對歐陽辯如此重視的原因。

  所以,在其余新科進士還在悠游林下的時候,歐陽辯已經出現在三司了。

  歐陽辯站在三司大門之前,仔細觀看這個帝國財政中心。

  這個部門人流如織,門庭若市,比起其他的部門來說,這里流淌著的金色的銅錢,錢財動人心,所以這里的人多也正常。

  不過除了在這里工作的官員、以及三司里的雜工侍從們,還有許多前來要錢的人。

  里面有州縣的官員,也有看起來孔武有力的武將,當然也不乏有看起來高人一等的京官,熙熙攘攘的好不熱鬧。

  這就是三司!

  歐陽辯嘖嘖稱贊。

  大宋朝先天不足,以至于必須常年保持海量的軍隊,戰爭的壓力之下、募兵制自身的問題,以及越來越多的官員對于俸祿的需求,以至于宋朝不得不在財政上實行前所未有的集權。

  后世人對三司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是個爛透了的機構,讓宋朝積貧積弱的根子就在這里。

  因為宋之前地方是有財權的,所以經常有中央被外敵打垮之后,地方政府還能夠組織起軍隊來繼續反抗,因為地方有錢糧。

  但宋朝一旦中央被打垮,整個帝國就陷入癱瘓,沒有辦法組織反抗,因為地方上更窮。

  但三司也有優點。

  它最突出的優點在于他的高度統一性、一體性。

  它不但能夠統一管理賦稅征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統一管理財政支出,甚至能夠通過財政監察權有效的統一調度財計的意圖。

  然而,歐陽辯很清楚事物的缺點往往也是由優點而生。

  三司體制的優點源于他的財政管理一體化,但缺點也因此而生。

  三司不光朝省財計,又要干預地方財計,又要負責財務檢查,又要負責財務出納,還要負責土木建筑,軍器制造水利工程以及一些民政事務。

  這樣就使得它的責任過于繁重,需要處理的事物過于眾多。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無論其結構如何復雜龐大,權力如何集中,要有效的控制整個財政機器的運轉,而不出問題也是極其困難的。

  看著熙熙攘攘的龐雜無比的人流,歐陽辯不由得心生懷疑畏懼。

  自己真的能夠在如此龐大的機構里大展拳腳?

  即便是三司使是包拯,王安石也在里面擔任二把手,但即便是這樣,如此龐大的一個機構,他真的能夠指使得動?

  就在歐陽辯心生畏懼彷徨之時,王安石從里面出來,笑著和歐陽辯招手。

  這一動作讓許多人紛紛側目。

  作為三司使的二把手,王安石掌控著這個帝國的財富,在這里,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統治者。

  無論是在里面工作的官員或者后勤人員,或者前來跑部錢進的官員武將,都得養他鼻息。

  而現在這位二把手,竟然親自出門,來迎接一個綠袍的官員,而且這官員看起來也就十來歲模樣?

  咦,這是新科狀元歐陽辯吧!

  有人恍然大悟。

  歐陽辯是王安石的學生,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老師照顧學生,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那么王安石出來給大家做個姿態,無非就是釋放一個信號——這是我學生,你們都給我放尊重點。

夢想島中文    北宋之無雙國士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