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收復燕云?”曹瑋聽到李璋的話也不由得露出驚訝的表情看著他,這還是他第一次從一個年輕人口說出這樣的話,畢竟大宋這些年一直被遼國打壓,很多人都已經放棄了收復燕云的想法。≦看最新≧≦章節≧≦百度≧≦搜索≧≦品≧≦書≧≦網≧
“不錯,本來我以前還不敢這么想,可是經過這次遼國之行,我卻發現遼國內部矛盾重重,軍事實力也在下降,只要我們抓住機會,一舉突破遼軍的封鎖,收復燕云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李璋這時露出信心十足的表情道。
只見曹瑋聽到這里也露出凝重的表情,沉思了好一會兒這才再次道:“遼國可不是那么好打的,哪怕當初太祖皇帝橫掃各國,最后卻在遼國手下吃了大虧,至于后來真宗皇帝更不用說了,澶淵之盟我們幾乎全程處于守勢,現在算是遼國實力下降,但想要收復燕云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可是這件事遲早都要去做,山長您是軍老將,自然任何人都清楚燕云對咱們意味著什么,沒有了燕云十六州,咱們大宋只能在邊境駐扎重兵,光是每年花掉的軍餉不計其數,大宋已經是不堪重負,再這么下去的話,遲早都會把咱們大宋的財政拖垮!”李璋說到最后時,也不由得露出十分痛心的表情。
北宋三大弊政:冗兵、冗官、冗費。其冗兵和冗官是直接原因,正因為兵員和官員的數量太多,才導致財政的壓力太大,否則以大宋的財政收入,也不會每年都讓三司感到捉襟見肘,而冗兵除了國內的廂兵等情況外,龐大的邊軍也是一大問題。
聽到李璋這么說,曹瑋也再次露出沉思的表情,過了好一會兒這才緩緩的道:“你剛才說遼國兩宮失和,會導致內亂,以你看來,這種內亂會達到什么程度,有沒有可能大幅度削弱遼國的實力?”
“絕對會,蕭耨斤這個女人好利無義,目光極其短淺,除了手段狠辣外,我實在看不出她有什么優點,等到她當政后,肯定會在遼國掀起一場極大的動蕩,到時如果趁機出兵,極有可能一舉奪回燕云!”李璋十分肯定的道。
蕭耨斤這個女人也真是心狠手辣,據歷史記載,她剛掌權殺了幾十個遼國貴族,而且還把當年蕭太后與耶律隆緒在遼國的改革全部廢除,這對遼國才是最致命的,導致內部的矛盾更加嚴重,實力也再次倒退,甚至蕭耨斤一度想廢棄掉耶律宗真,立自己另一個兒子為帝,結果最后反倒是被耶律宗真算計,最后被囚禁一生。
“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到時也許是個好機會,不過對于這樣的國戰,再怎么謹慎都不為過。”曹瑋還是持較謹慎的態度,當下也再次開口道,他畢竟年紀大了,不像李璋這種年輕人這么激進,但他說的也沒錯,畢竟這可關系到大宋的國運。
李璋也理解曹瑋如此謹慎的原因,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這樣熟悉后來的歷史,所以在曹瑋見到遼國大亂之前,他也不敢確定是不是有收復燕云的機會,不過這沒有關系,蕭耨斤應該快要掌權了,相信她的表現肯定不會讓大宋失望。
聊完了遼國的事,曹瑋順便又問了一下前段時間宮里大火的事,他雖然知道一些內情,但肯定不如李璋這種當事人清楚,李璋也簡單的講了一遍,不過有些不能說的他也沒說,畢竟曹瑋是武將,不方便對朝政介入太深。
“對了,第一批的學員明年要畢業去軍隊了吧,不知武學安排好了沒有,是去河北還是西北?”李璋這時忽然想到學員畢業的事,當下再次開口問道。
提到這件事,曹瑋也難得露出幾分笑容道:“都已經安排妥當了,你不在的這段時間里,我曾經組織學員去前線歷練過幾次,軍那幫老將眼光毒的很,而且也賣我的面子,所以等到第一批學員畢業后,都會安排到軍任職,只要他們表現好,武學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
“那可太好了!”李璋當即也興奮的道。
大宋之所以能以抑武,除了當初趙匡定下的基調外,也和武將們不爭氣有關,大宋的官哪怕再怎么內斗,但他們畢竟都是讀書人,背后有儒家這個龐然大物撐腰,在某些事情的利益是一致的,用后世的話說,那是官有統一的思想做武裝,有時候連皇帝也要對官集團讓步。
相之下,武將們簡直是一盤散沙,雖然出過不少的兵法家,如孫子、孫武、李靖等人,但他們的影響力遠不及孔老夫子,武將也沒有形成什么統一的思想綱領,對官集團自然是十分吃虧,哪怕武將在某些時期能占據一定的風,如一個朝代的開國之初,但后期還是會被官集團打壓。
不過現在武學的出現卻彌補了武將們的這個缺陷,如果日后軍的武將都出自武學,再加武學除了教授兵法外,也一直向他們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同樣的經歷會讓這些武將們更加團結,日后在面對官集團時,也能更容易的形成一個統一的利益團體,從而達到與官集團相抗衡的地步。
當然現在武學才剛開始,連第一批學員都還沒有畢業,所以面的這些都只能是李璋的設想,而且他也沒有告訴過任何人,當然不排隊有些聰明人看出了他的打算,但李璋并不介意,因為他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陽謀,除非他們能讓武學直接關門,否則只能等著武將慢慢的被整合成一個整體。
學員即將進入軍隊,李璋也十分關切的詢問了一下這方面的事情,曹瑋也詳細的給他講了講,有些事情都是李璋離開的那段時間發生的,所以有必須讓李璋了解一下。
“對了,剛才我在校場見到一個看起來十分老成的學員,似乎年紀不小了,不知道山長你有沒有印象?”李璋這時忽然想起剛才在校場見到的那個人,于是隨口問一句道。
本書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