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各個地方。
南郡的朱大人一看到《云州周報》,心里就暗道不妙。
果然,沒過兩日,就得知手底下有不少胥吏想要請假去河中府參加考試。
“顧南夕是真的損!考試時間居然定在十二月,地點是河中府。”
留出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就算是坐馬車,也能從南郡趕到河中府。
更何況河中府水路通達,坐船又便宜,冬季本來就是萬物休養生息的時候,大家伙有的是時間!
幕僚拿著《云州周報》翻來覆去,足足看了七八遍,這才放下報紙,長嘆一聲。
“不愧是云國公!技術官員垂直管理,使其專業化分工,量化考核,獨立監督!這種管理模式,是怎么想出來的呢?這是人能想出來的嗎?”
大周官場三冗的毛病,幾乎每個有識之士都能看明白。
云國公新提出來的經界法以及經界所,則讓人眼前一亮。
幕僚還從沒見過這樣簡潔專業的的設置!
雖然這樣的官員設置不可能用于整個大周甚至其他部門,但從中也能看出,云國公對未來官場的規劃傾向。
那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減少官員臃腫。
朱大人則看的更深遠:“她還為以后留了余地。現在她手里只有三個郡,等到她手里有十個郡,甚至更多,提舉所將會升為全國提舉所,再在中間設一層路經界使,就能實現大范圍面積的垂直管理。”
除了經界所,經界法更讓朱大人感到心驚。
土地制度向來都是朝廷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經界法則是明確地把改革利劍指向土地制度。
“顧南夕的目的是想通過系統清丈土地,明確產權,整頓稅負,解決因戰亂導致的土地兼并,稅收混亂等問題。野心昭然若施啊!”
顧南夕手底下一共才三個郡,云州,朔州和河中郡。
這三個郡里,土地兼并最嚴重的是河中郡,但顧南夕直接收歸國有,沒必要在此時進行這么大的改變。
那么,經界法針對的是誰?
自然是土地兼并極為嚴重的京都以及江南。
顧南夕這是把京都江南,甚至是整個大周都看成她的囊中之物了。
朱大人站起身,走到門口,望向北方,眼神里是止不住的擔憂。
顧南夕和官家終有一戰,只是不知這場戰爭要打多久,要持續多久,又有多少百姓會因此流離失所?
遙遠的京都,街道熙熙攘攘攘,運河依舊繁忙。
老百姓照常過著自己的日子,準備為過冬儲存干菜,殊不知,京都的士子和官場因一份《云州周報》產生了一次大地震。
“真是胡鬧!我們苦讀數十載,歷經縣試,鄉試,殿試,才能披上這層官衣,戴上這個官帽!而云國公,卻像招伙計似的,招聘官員!把我們當成什么了?!”
真是破大防!
雖然這招的都是明算科的官員,但這是一條垂直上升的通道,有明確的晉升路線和崗位設置!
這一點和以前是大大的不一樣。
以前明算科出身的官員,九成止步于從七品,同級別官職俸祿,明算科出身的人比進士科出身的要少五分之一。
也就是說,進士科的正八品月俸37貫,同樣正八品的明算科,只有30貫。
而且,明文規定,明算科的不得擔任御史臺,翰林院等清要職位。
明算科出身的,最好的職位也就從八品戶部清吏司主薄,正八品勾院判官,從七品都水監丞。
“實在是過分!這個什么破經界所,一個提舉居然是從四品,同提舉居然是正五品!這讓我們老老實實走科舉的學子,
如何作想?!”
有進京趕考的學子拍桌子,噔噔響,五官扭曲,顯然是憤怒至極。
另一人也很不服氣:“就連前朝女皇時期,也沒出來個正兒八經的女官!這陸紅娘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敢擔任從四品的提舉?!”
不僅是準備高考的學子生氣,進士科出身的官員更生氣。
這就好像一直被自己瞧不起,踩在腳下的鄰居突然暴富,并且有可能發展的比自己更好,站的位置比自己更高。
這件事讓人完全無法接受!
“李閣老,您可得管管這件事!只要通過算術考試,就能成為三郡的官員,這對天下學子,何其不公?難堵悠悠眾口啊!”
“沒錯,李閣老。這陸紅娘何德何能,居然能擔任從四品的提舉?她既沒讀過四書五經,又沒有考過科舉,何以服眾?!”
“李閣老,云國公頒布經界法,增設經界所,實乃動搖國本之舉,卻未曾上書稟告諸位上官及官家,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沒錯,要我說,就不該慣著云國公,以至于把她的胃口養得越來越大!”
一群不服氣的官員集體拜訪李閣老府。
《云州周報》在大周各郡暢銷。
李閣老自然也知道此事,他原本還在閉著眼睛聽諸位同僚的抱怨,卻聽見有那不識數的竟敢口出狂言。
李閣老猛地睜開眼睛,望向方才說狂言的幾位官員,眼神冰冷:“官家好不容易放下與云國公的芥蒂,若是你們中有誰,敢因一己之私,在其中挑撥離間,莫怪我容不得你!”
原本憤怒的氣氛被潑下一盆涼水。
在場的眾人這才驚醒,對面站著的人是誰?那可是云國公!
云國公請罪的折子都不是自己寫的,官家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云國公拿下宋守節一事,都不曾高高拿起,就直接這么輕飄飄過去了。
官家甚至都沒跟云國公提出放宋守節回來。
屋子里的所有人,全像被掐住脖子的鴨子,吃了一肚子氣,卻坑都不敢坑一聲。
云國公的嘴和腰桿子,就和他們云州的槍桿子一樣硬氣。
她沒有在云州或者河中府登基,就已經是很給官家面子了。
如果不想和云國公正式翻臉,對于經界法和經界所,別說是他們,就連官家也得捏著鼻子認下此事。
比起進士科出身的人,明算科的官員們得知此事后,彈冠相慶。
“云國公,云國公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