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宴飲畢,李玄陽、陸英留在太傅府中歇宿。次日,陸英欲去看望朱琳琳,便辭別師父來到朱家新遷的府邸。
朱琳琳今日卻不在家,問過門子,言道女公子去覆舟山樂游原賞玩了。陸英無奈苦笑,朱琳琳剛來京沒多少時日,便比自己還善于游賞建鄴風光。
樂游原在皇宮臺城東,玄武湖之南,與華林園東西相望,都是皇室營建的苑囿。平日專供勛貴豪門子弟游賞,若皇家有事之時,則非受邀不得進入。
陸英又順著青溪來到覆舟山,幸好這樂游原不算大,走了一二里,即望見前方有許多仆從侍女圍成一圈,圈內幾位裝扮華麗的女子,還有一名比丘尼在枯草雪地之上蹴鞠為戲。
昨夜天剛降雪,建鄴雖氣候溫暖,此時雪尚未盡消。也難為她們好興致,這么冷的天還在此奔跑跳躍。
蹴鞠在兩漢三國之時是操演步卒的重要項目,隨著中原喪亂,胡馬臨江,在江南水鄉步騎結合的戰法已不適應。故而蹴鞠作為軍事作用逐漸消失,只在民間仍頗流行,演變出了以表演為主的踢法。
用腳、膝、肩、頭各部位控球,貴族之家更伴以音樂,煞是好看。此刻這幾名貴婦、尼姑就是在舞蹈式的踢球,看她們動作嫻熟,技法高超,顯是經常練習玩耍之故。
陸英走近,看到朱琳琳也歡快的和她們一同玩耍。朱琳琳自幼生長于北方,并不擅長蹴鞠,但是少女心性,蹦蹦跳跳玩一會也覺有趣的緊。
那幾名貴婦見她美麗大方,也不反感排斥,五六個人甚是合得來。陸英看了一會,心情愉悅,仿佛輕松了許多,恨不得也上去來兩腳。
正在此時,聽聞身后一人吟詩道:“游園新雪后,老樹梨花吹。不見擊節舞,蹴鞠濕畫眉。西風時自至,玉葉伴人飛。”
陸英回頭看時,竟是昨日入京的楊子敬,陸英忙施禮笑道:“子敬兄好雅興。出口成詩,清新瑰麗,令人聞之耳目一洗。盛名之下無虛士,果然其言。”
楊子敬見是陸英,也欣然答禮道:“華亭,昨日才別,今日又相見,你我當真有緣。不敢當君謬贊,在下一時觸景生情,見笑見笑。”
身后女子聞言,朗聲道:“可是楊子敬當面?帝女孫道福久仰先生,這廂有禮!”
原來與朱琳琳一同踢球的竟然是余姚長公主孫道福。她昨日方才回京,今天便約了好幾名貴婦來此游玩,果然深得陛下榮寵。既與長公主同行,其余幾人多半便是妃嬪寵姬,那比丘尼當是支妙音無疑。
楊子敬忙回禮道:“公主殿下,不敢當久仰二字,子敬邊郡守吏,竟勞長公主掛懷,當真惶恐之至!”
陸英、朱琳琳聽聞她道破身份,也在旁默默施禮,靜聽她二人對答。余姚長公主三十多歲的婦人,剛與桓仲道和離,風韻正濃。
此刻笑顏如花,言道:“子敬先生當世書法大家,才名冠世。今日一見果然氣度絕倫,豐神如玉。如何當不得小女子仰慕?”
楊子敬聞言面上一紅,竟囁嚅不知如何言語。
與公主同游有張貴人及陳淑媛,俱是當今天子寵姬。張貴人見公主似乎對楊子敬有意,她入宮日久,并未誕下一兒半女,常擔憂色衰失寵。余姚長公主回宮后,陛下十分欣喜,對公主極為親重。
這張貴人心思一轉,欲結好于公主,便笑言道:“公主如此敬重楊先生,也是一番愛才之心。楊先生何須客氣,往后還當與公主多加走動才是。論論詩文,研習翰墨,多么雅的事情!”
長公主正有此念,感激的看了一眼張貴人,對楊子敬道:“先生何日入京?我竟不知。改天得空,還要請先生賞光,本宮為先生接風洗塵,誠心請教。”
楊子敬垂首道:“在下昨日入京,尚不曾參加朝會。長公主不必費心,接風洗塵之事實不敢當。”
長公主笑道:“當真有緣,我也是昨日方回京。先生不愿與本宮飲宴,可是心中瞧不起女子,以為我不配與先生論文習書嗎?”
楊子敬忙道:“豈敢豈敢!男子女子本無分別,人人皆可賦詩作文,精研書道。子敬焉有此心?像那謝家女公子道蘊,便有詠絮之才。還有…還有在下內子,出身郗氏名門,也頗通文墨。”
張貴人插言道:“哦?何為詠絮之才?本宮竟未曾聽聞。”
楊子敬回道:“昨日謝太傅與子侄宴飲,席間大雪突降。謝太傅言曰:‘白雪紛紛何所似?’道蘊對曰:‘恰若柳絮因風起。’一夜之間傳遍京師,士大夫皆言,謝家女公子詠絮之才。”
張貴人贊嘆道:“謝太傅果然雅興,謝家人才濟濟,令滿朝公卿仰望不及!”
陸英聽她言語,嫉妒之情多過欣羨之意,想是受了陛下的影響,早對謝家有所不滿。
楊子敬沒有開口,余姚長公主又道:“子敬先生伉儷情深,惹人羨慕。時將至午,我們便到簡靜寺中叨擾一頓吧,先生切莫推辭。”
楊子敬見她執意相邀,也不敢言行過激,便隨眾人來到覆舟山西北,臨近玄武湖一處庵寺用午膳。
余姚長公主與眾嬪妃喜愛朱琳琳,硬是要請她同往。朱琳琳眼望陸英而不答,張貴人何等眼光閱歷,當即便連陸英一起拖來。
這處寺院是天子為尼姑支妙音所建,緊鄰宮城,便在樂游原中。門上掛一匾,上書“簡靜寺”三字古拙隸書,出自會稽王之手。簡靜寺中有尼姑百余名侍奉妙音,京師四方官吏常來此干謁,四時車馬盈門,寺中之富冠京華。
支妙音少年學佛,博學內外,善屬文章,每與天子及會稽王談論佛法玄理,深得信重。如今只雙十年華,生得婉約清麗,脫塵絕俗,然工于心計,稍漸干預朝政。
天子常常咨詢以內外大臣除遷之事,上次荊州刺史出缺,便詢問支妙音人選。
妙音答:“貧尼佛門弟子,哪里懂朝廷之事。但聽聞內外議論,賢明無過于殷仲康者,荊楚正需要這樣的珍寶。”天子以為然,遂命殷仲康為荊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