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啟元年十二月初一,義從軍主力帶著最后一批千余戶工匠、木匠、畫師、樂人等西行。他們之前已經分出去了兩千戰兵、兩千輔兵,此時仍有接近九千人,將與大軍一起走五日后,經略軍押運著大量財貨、糧草出發。為此,征發了長安、萬年、昭應、鄠四縣大量夫子隨軍,幫著轉運物資十二月十一,邵樹德親率鐵林軍、鐵騎軍西行,同樣帶著大批糧草,涇陽、咸陽、藍田三縣夫子隨軍關中百姓,固然保得了安寧,但錢糧、勞役是免不了了。邵大帥甚至已經將冬至、元旦、春社的賞賜都提前發下了,關中百姓買單從長安往朔方軍,一共三條路,兩條途徑邠寧鎮,一條途徑涇原鎮。定難軍走的青剛川大道,便要途徑邠、寧、慶三州因為不是戰爭期間,大軍行動較快,從長安北渡河之后,便沿著涇水西北向開進,經涇陽、云陽、車廂坂、甘泉宮,十二天就抵達了邠州理所新平縣城下朱玫已經帶著人馬前往鳳翔赴任,邠州城內只有兩千衙軍、兩千州兵,按理來說可以不開城內。但何必呢?折宗本已經是朝廷任命的邠寧節度使,估摸著也快要到任了,何必惡了這岳婿倆?于是直接開城,恭迎靈武郡王進城邵樹德在城內等了三日,趙儉帶著親兵風塵仆仆趕至“見過靈武郡王。”趙儉一上來就行禮,神色間頗為恭敬“趙將軍何須多禮,汝乃姻族外親,自當親厚,快快請坐。”邵樹德迎道 邵樹德客氣,但趙儉可不敢腆著臉喊他從侄婿。自己能當龍劍當節度使,其中原因,難道不清楚嗎?
“龍劍之事,多謝靈武郡王保舉。”趙儉又鄭重行了一禮,道邵樹德觀察了一下趙儉這個人看起來四十歲的樣子,身材高大,孔武有力,臉上風霜之色較濃,估計是常年鎮守軍城邊寨,生活清苦導致的 這樣一個苦慣了的殺伐武夫,若是去了川中那等富庶之地,會不會耽于享樂,迅速墮落啊?邠寧鎮,可不怎么富裕,軍士們的生活雖然在當地已經算不錯了,可若去了蜀中呢?
罷了,能在初代軍士墮落前穩住權位也就夠了。他手下那兩千邊軍,還是能戰的,如果再募一些苦哈哈的黨項人,湊個四五千,再有朝廷大義,應該能壓服龍劍四州的地頭蛇了“趙將軍準備帶多少兵上任?”邵樹德問道 “神策軍會派千人護送,此皆蜀兵。某打算再帶外鎮軍兩千人,同赴龍州。”
“不夠。”邵樹德搖了搖頭,道:“劍州八縣、龍州二縣、利州五縣、閬州九縣,地域廣闊,險隘眾多,光靠這三千人不夠。”
“然龍劍戶口不如南邊繁盛,若帶的兵多了,怕養不起。”趙儉回道 這還要我教你?邵樹德看了他一眼,道:“去東山黨項部募個一兩千人,挑悍不畏死之輩,湊個五千兵,隨后再去赴任。”
邵樹德這話說得不容置疑,趙儉愣了愣,隨后道:“罷了,就募兩千人。大不了日后討伐陳敬瑄之時,便去外鎮就食。”
這就對了嘛。西北武夫,哪個不懂因糧于敵?有五千本部,再加上當地的州兵,不敢說打下多大的地盤,與他人合作,守望互助,自保還是沒問題的。在陳敬瑄這個共同的敵人倒下之前,各鎮之間大體上是能保持和平的“若軍械有缺,某軍中繳獲了不少鳳翔軍的器械,多的不敢說,兩千人的皮甲、長槍、橫刀、盾牌、步弓還是不缺的。”邵樹德又說道 “豈敢讓靈武郡王破費。某至鎮后,定遣人奉上錢帛、茶葉。”趙儉有些感動地說道:“此番能持節龍劍,便已受了靈武郡王大恩,豈敢再圖其他。”
這就看你的悟性了,同時也是考驗與趙儉一起吃了頓午飯后,他便匆匆離去,前往橫山募兵了邵樹德在邠州城過了新年,將士們提前領到了賞賜,也喜氣洋洋,在城內大肆消費,倒帶動了一波經濟折宗本是在上元節那天抵達邠州的,帶了足足三千折家子弟兵邠寧鎮,原本有兵一萬六千人。關中討黃巢那幾年,消耗了一些,后來因為賞賜不足,數次兵亂,被鎮壓下去后又損失一些,如今不過一萬二千人罷了朱玫前往鳳翔赴任,又帶走了足足四千,趙儉即將帶走兩千,留給折宗本的,也就六千兵。他帶來的這三千折家子弟,倒算是解了燃眉之急,不然偌大的邠寧三州,將空虛無比 “靈武郡王。”
“外舅,今日只敘家誼。”邵樹德迎上前,說道折宗本的年紀其實不大,今年不過四十多罷了。只不過古代缺醫少藥,壽命不長,人一年過四十,很多人便自稱老夫了。但看折宗本的身體狀況,活個六十歲還是有相當可能的 “老夫怎么也沒想到,都這把年紀了,居然還能得授大鎮節帥。”折宗本看著頗具節日氣氛的邠州街道,笑道:“此皆愛婿之功也。”
“外舅亦有功也。”邵樹德道:“家中有賢妻,諸事打理得井井有條。小郎勇武過人,屢立戰功,外舅甚至還親自上陣,助我破平夏黨項。有此數功,某感激不盡。”
邵樹德這話是真心實意的。人什么時候最難?起家的時候最難關中討黃巢,折嗣裕帶著四百多折家子弟來投,讓自己有了第一支騎兵部隊。現在這些人陸陸續續走上了中層軍官的崗位,折嗣裕更是擔任鐵騎軍使北征河套草原,若無折家相助,不可能那么容易。規劃行軍路線,找水源,找部族游牧地,都需要折家提供幫助。更何況人家還直接出兵了,突襲地斤澤那晚,至少一半的騎兵是人家拉來的自家正妻也很賢惠,讓自己沒有后顧之憂,得以在外征戰邵樹德有時候也在想,自己對折家的戒心到底有沒有道理?人家給自己的幫助確實大,目前態度也很堅定,一直站在自己這一邊但當了政客,涉及到了復雜的利益關系,有些東西就變質了。兄弟之間能為了遺產繼承反目,政客軍閥之間也能因為利益而操戈相向。希望自己能把握好其中的度,折家也知進退,大家一起共享富貴 “都是一家人,何分彼此?”折宗本笑道:“今日打拼,還不都是為了以后安享富貴。從麟州過來的路上,老夫去夏州看了看,吾之外孫煞是可人。愛婿今后若有差遣,直說便是,邵、折兩家,本為一體。”
折宗本說這話還不忘了提一提他的外孫,言外之意,不說自明前往夏州投奔的人越來越多,折家這是有危機感了二人說話間進了府衙。折家子弟自然而然地替換了原本的守衛軍士,一些從麟州跟過來的折家仆婢也開始收拾房間,煮茶做飯這是把一半根基都搬過來了啊但想想也很正常,折家從貞觀年間便開始努力,一直到上一代人才當上軍將,到折宗本這一代才算是大將,而今得授節度使高位,自然喜不自勝,不全家搬過來就算穩重了“賢婿欲攻會州?”兩人聊了一會后,便談到了已淪陷吐蕃多年的會州二縣“然也。會州交通便利,有水運船渡,亦時有胡商至此,有大利也。”邵樹德答道 會州轄兩縣,即會寧縣和烏蘭縣,治會寧,中唐便淪陷吐蕃。本來當地也不過就兩萬上下的漢民,如今這么多年過去,也不知道還剩下幾個。或者即便有,是不是也已被吐蕃同化了呢?
會寧縣城在今天甘肅白銀市平川區的陡城堡一帶,位于黃河東岸。往西北走驛路180里、直路140里可達會寧關,這是一個渡口,在黃河南岸。原名烏蘭津,國朝初年時置航運船隊,河對面有烏蘭關,兩座關城隔河相望。烏蘭縣在州城東南一百多里,
這個渡口,主要是為當年河西、隴右兩節度轄下的十幾萬兵馬服務的。可惜安史之亂后,勁兵東調,這里為吐蕃侵占,關渡都廢棄了。吐蕃人一度在會寧關附近的黃河河面上修建了浮橋,以方便進攻靈州,現在也已不見蹤影百年時間匆匆而過,世易時移,而今,邵某人想收復會州,并將其打造為西進、南下的基地“賢婿可知會州如今是個什么情形?”折宗本問道“之前在靈州了解過一些,當時剛破靈州,敵情不明,糧草不足,未敢輕動。今又找邠寧軍中熟悉會州事的軍將了解了一下,大概有數了。”邵樹德回道 “會州是不難打。然賢婿有沒有了解,吐蕃那邊如今是個什么情形?萬一占下會州,會不會有敵援軍過來?”
邵樹德沉吟道:“吐蕃應是不行了,可試著打一下。”
他當然知道吐蕃不行了,但究竟不行到什么程度呢?會不會因為當地游牧的部落被定難軍打了,而招致更大規模的軍隊前來報復呢?沒人敢回答這個問題但會州的位置又真的非常重要,不打不行如今,就只能嘗試一下了,實在不行的話,就撤走,以后再找機會老實說,這是一個有點冒險的軍事決策,不太符合邵大帥的用兵原則。究其原因,還是國朝這邊對吐蕃的了解太少了,以后得想辦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