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六十九章 要錢找太孫

  感謝麥哥萬賞!

  “徽州知府楊安平奏。”

  “從去年到現在,徽州經歷亂局,幸得太孫坐鎮,掃清奸佞,地方清明。”

  “徽州直屬東宮,推行新舉,砥礪前行,不負圣恩,地方太平,百姓富足。”

  “夏糧即將收獲,徽州府奏報朝廷,為治下官吏請功。”

  “一年有余,徽州府收商稅,白銀十萬兩。開墾新田三萬畝,在籍人口增長三千八百七十二人。”

  “大明永樂一十五年,預計夏糧收成,增長三成,夏糧納稅增長三倍。”

  “臣徽州知府楊安平,奏請朝廷,派遣欽差核實。”

  留守京師的內閣大臣楊士奇,手捧徽州府奏章,一字一句誦讀。

  語畢。

  滿朝震驚。

  侍御史高聲訓斥,亦不能鎮壓嘈雜。

  商稅十萬兩。

  夏糧預計增收三成,夏糧納稅增長三倍。

  一個個數字,像是一把把的刀,扎進朝堂文武的耳中。

  當即有六科給事中出班奏對。

  “監國,臣彈劾徽州知府楊安平,好大喜功,謊報賦稅。天下,豈有夏糧增收三成,而夏糧賦稅增長三倍之謬論!臣請監國下法令,命有司緝拿徽州知府楊安平入京受審!”

  朱高煦這兩日有些煩躁。

  他現在大抵清楚,自己在朝廷里推行白話,是被自己那個好侄兒給坑了一把。

  當時,連著好幾日,漢王府外都有成群的讀書人堵門,就在府前大街上叫罵著。

  正當他提心吊膽,生怕老爺子什么時候傳回來一道旨意,就將自己還沒有焐熱的監國給扒了的時候。

  邀天之幸,老爺子竟然是走了一遭曲阜,然后就輕飄飄的解決了這件事情。

  可是他卻有苦說不出,外面的人到現在,都以為推行白話,是因為他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東宮,不過是暫時屈從而已。

  他能解釋,推行白話是被自家大侄兒蠱惑的?

  這只會讓他成為天下最大的笑話!

  此時他抬起頭,正好看清出班奏請的六科給事中官員。

  這人是江南士林出身!

  他們如今停下了反對白話的輿論,但心中的火卻并沒有消。

  朱高煦當即冷哼一聲:“我朝何事起,未經查實就給人定罪了?還是說,本王要是覺得你們誰又問題,也能直接給拿下送去昭獄?”

  監國在朝堂上,直接開口威脅。

  要是不用查實案情,就能定罪,他很樂意將某些人給送進錦衣衛昭獄里。

  出班的六科給事中官員,當即俯首跪拜,請罪。

  朱高煦又是冷哼一聲,不看此人,轉向內閣楊士奇:“楊大人,徽州府奏報的夏糧收成,預計繳納賦稅,是否有謊報?”

  楊士奇不光是文淵閣大學士,還是東宮教習。

  太子現在幽居東宮,但徽州府直屬東宮的事情,可沒有更改。

  他當即從袖中又取出一本奏章,冷眼看了眼仍跪在地上的言道官員:“啟稟殿下,自去年徽州安定,太孫在徽州清查田畝,清理隱瞞投獻,充公犯官、士紳土地,于百姓均平田畝地產。徽州府應繳田畝數,相較于之前增長兩倍有余。”

  這是在解釋,為什么今年徽州府預計的夏糧賦稅,會增加三倍之多。

  不是因為別的。

  全是因為以前,應該交稅的土地,都被那些貪官污吏、地方士紳占據。

  他們有功名,他們有朝廷恩典,所以他們名下的土地不用交稅。

  直到此時,眾人方才記起來,去年徽州府八姓,如今可都是被流放到了九邊養羊去了。

  有人心中清楚。

  但還有些人,卻是心驚不已。

  徽州不過是清理了些許官吏,流放了八家人。

  就能讓一府之地,應繳賦稅的田畝數量,增加兩倍有余,賦稅總額增加三倍之多。

  當真是駭人聽聞。

  尚還跪在地上的言道官員,頓時心急,再次抬頭開口:“殿下,就算徽州夏糧賦稅數額無誤。那商稅十萬兩,也必然有隱情!雖然徽商富裕,但徽州本地窮苦,如何能收十萬兩商稅?必然是徽州地方,大舉惡政,嚴苛百姓商賈,剝削地方,才有如此數目的商稅!”

  一處未曾擊倒,便再打一處。

  朱高煦再次看向楊士奇,目露征詢。

  楊士奇心中苦笑:“殿下,徽州府如今商稅征收,乃是十抽一。”

  大明律,商稅三十抽一。

  徽州府苛政!

  于是,當即便有數名言道官員,紛紛出班。

  “殿下,楊大人已言,徽州商稅十抽一。國朝律法,凡商稅三十抽一。徽州苛政,荼毒地方,枉顧朝廷,請殿下下法令,緝拿懲治罪首楊安平!”

  徽州府是東宮的地盤!

  可是這些言道官員,卻似乎都與江南士林有關聯…

  御座下,朱高煦目露糾結。

  是借機打壓東宮?

  還是輕拿輕放,不給這幫江南士林出身的官員囂張的機會?

  朱高煦覺得自己陷入了兩難之地。

  他想打壓東宮,卻也不想讓剛剛被壓下去的江南士林再次抬頭。

  這廂。

  楊士奇再次抱著懷中笏板,沉聲開口:“殿下,徽州府所收商稅,非是總額抽取,乃是凈利十抽一,商賈擁護,紛紛贊揚徽州官府愛民。”

  說完,楊士奇深深的看向御座下的漢王爺。

  朱高煦接收到了楊士奇的眼神。

  冷喝一聲。

  朱高煦已經站起身。

  “來人,將他們趕出宮去!言道有風聞奏事之權,卻不是讓來他們攻訐同僚的!”

  幾名奏請彈劾徽州的言道官員,還沒有反應過來。

  就有殿外武士進來,叉著他們出了殿。

  出了喊冤聲傳入殿內,余者皆是沉默。

  朱高煦重新入座,看向朝堂:“待徽州府夏糧征收,核查完畢,按功論賞。”

  監國一言,徽州府之事就此揭過。

  武將班列前,武安侯,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鄭亨出班。

  “啟稟殿下,南疆軍報,廣西都指揮使鄂宏大,已于日前領兵抵達緬甸宣慰司。南疆諸宣慰司臣服,由交趾、云南各處,所建兵站已經搭建完畢。”

  南疆軍略,早在皇帝北巡前,就已經在朝堂上議了好幾次。

  此時,眾人皆知,隨著沿線兵站、哨站建立,大明對南疆諸宣慰司的掌控,將會空前增長。

  這是大功!

  朱高煦同樣面露喜色。

  然而,鄭和卻接著奏對:“諸軍官兵初入南疆,軍務繁雜,耗費巨多。交趾去年暴亂四起,鎮壓所耗巨大,廣西、云南支援前線,無力多出。若要南疆穩定,朝廷需調撥錢糧支援,穩定軍心,穩固南疆局勢。”

  這是軍方在要錢。

  朱高煦聞聲,不由面露愁容。

  自去年,朝廷用錢的地方就格外的多。

  鄭和下西洋,國庫就空了一半。

  今年皇帝北巡,意圖自然是遷都北平,為了能盡快營造完畢,朝廷又劃撥了好些錢糧往北平去。

  如今夏糧還沒到收獲的時候,朝廷里卻已經快要見底。

  南疆這個時候要錢,他哪里拿得出前來。

  將士在前線征戰,如今又取得了這般大的戰果,是不是也該有所封賞。

  這都是要用錢的地方。

  朱高煦長嘆一聲,一時間陷入沉默之中。

  這些日子里。

  新任監國,不是只顧著和文官們鬧矛盾,和江南士林過招。

  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有過問處理。

  朝廷的財政,更是重中之重。

  朱高煦想做事。

  至少,不能比老大做的少。

  但是,空空如也的國庫,讓他束手無策。

  心向東宮的內閣大臣楊士奇,靜靜的看著陷入沉默的監國,他輕輕咳嗽一聲。

  在其后,文官班列前段,應聲走出一聲。

  五十來歲,身著紫袍,戴六梁冠,正二品的部堂大員抱著笏板站與朝堂正中。

  將來的三朝元老。

  如今的戶部尚書。

  夏元吉是也!

  戶部,掌天下財政賦稅,管國庫出納。

  乃是國朝,自吏部以下,第二大部。

  身為戶部尚書的夏元吉,在朝堂上的地位,不言自明。

  朱高煦看著夏元吉出班,眼底浮出一抹期待。

  他希望這位掌握大明錢袋子的人,能夠給出一個讓他滿意的回答。

  夏元吉也不含蓄,直接開口:“臣有話要說,楊大人方才亦有聲明,今年徽州府賦稅數倍增長,可見地方財政潛力之大。

  而徽州賦稅增長,乃是自去歲皇太孫往徽州坐鎮,推行善政所致。

  臣以為,如今國庫艱難之時,可請太孫入朝,出良策,以解國庫之困。”

  自永樂元年,入戶部掌事,至永樂四年獨掌戶部,夏元吉的功勞不可謂不重。

  皇帝幾次北征,鄭和數下西洋。

  財政吃緊,若不是有夏元吉在,只怕大明朝早早的就已經破產了。

  他很直白的開口諫言,朝廷要想有錢,得要找太孫朱瞻基。

  人人皆知,這是有意讓太孫掌權。

  但是沒人能說出反對的話來。

  不說夏元吉,在大明經濟上的地位。

  就是如今徽州府那一條條的數據,皆是鐵證。

  無不證明,皇太孫有經濟之才。

  朱高煦的臉微微沉下,他剛剛在推行白話之政上,被自己那個大侄子坑了一次。現在要他去找朱瞻基,來解決國庫空虛的事情,他只覺得臉上無光。

  新晉掌禮部事的金純,適時出班。

  同樣是抱著笏板,站在夏元吉身旁。

  “殿下,徽州如今面貌一新,地方勵精圖治,財政增收,百姓富裕,皆因陛下信賴,太孫勤勉。

  如今南疆正是大舉用兵之時,眼看我大明將要盡收南疆設布政使司,朝廷斷無拖后腿的道理。

  朝廷無力支援,則前線將士寒心,士氣大減。若前線懈怠,南疆三省正值兵力空虛之時,必會被南疆藩屬乘虛而入,屆時…”

  后面有損大明威嚴的話,金純沒有說出口。

  但人人皆知。

  若是此時南疆出亂子,南方交趾、廣西、云南三省,必然會動蕩。

  鄂宏大深入南疆宣慰司,已經到了緬甸宣慰司。他的手下,如今有近五萬大軍,作為中軍。

  在他的后面,那條漫長的殖民兵線上,另有靖江王府、黔國公府整合的四五萬兵馬。

  而寶船隊兩萬余人,同樣也停在了南疆大骨剌宣慰司。

  這十多萬兵馬,幾乎將南疆三省的兵力抽調一空。

  交趾形同虛設,廣西除了鎮南關有數萬兵馬時刻鎮守,內地不過一兩萬兵馬。

  云南同樣如此。

  誰也不敢想,若是鄂宏大他們出了事,南疆會變成什么樣子。

  朱高煦已經能想到,若是南疆從自己的手上丟了。或者,哪怕只是發生動蕩,自己就得回中都老家養牛去。

  可他,還是不太愿意,在如今局勢大好于自己的時候,再將東宮給扯出來。

  “如今大明旬報統領江南言論,本王亦聽說,幼軍衛正在整頓之中。瞻基諸事繁忙,無論大明旬報,還是幼軍衛,都是重中之重,此時如何能再讓瞻基分心。若是累壞了他,到時候…”

  老爺子,也不會讓他回老家了,只怕會當場就誅殺了他。

  這是朱高煦的潛臺詞。

  但真正的用意,還是在暗示,如今朱瞻基很忙,沒必要找他給國庫弄錢。

  前不久剛剛上奏的鄭亨再次出班,他是這一旬輪值內閣的五軍都督府代表。

  只見他沉聲開口:“啟稟殿下,五軍都督府已收到幼軍衛奏報,幼軍衛內部整頓,將要完成,太孫亦將要抽出身來。”

  鄭亨的話剛說完,禮部尚書金純再次開口。

  “殿下,臣亦收到大明旬報的消息,如今大明旬報,皆有衍圣公主事,有日月堂一眾少年郎助力,太孫早就不管旬報諸事。”

  太孫很閑。

  沒您想的那么忙。

  您要錢,還是找太孫吧。

  幾人三言兩語,便將朱高煦之前的推脫之詞,給徹底瓦解。

  朱高煦的眉頭越發的皺緊。

  他此時的感覺很不好,看著站在殿中的幾人,心中隱隱約有一絲不安。

  口徑太統一了!

  這是什么意思?

  有那么一瞬間,朱高煦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很不好的名次。

  只是,稍縱即逝,被他強壓下來。

  而隨著他的沉默,從文官班列中,不少的官員走了出來。

  有六部侍郎、郎中。

  有都察院、通政使司、翰林院,大理、太常、光祿、太仆、鴻臚五寺諸官員。

  雖然總體人數不多,但卻態度堅定。

  楊士奇心中亦是略感驚訝,他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人站出來,推舉太孫解戶部、國庫無錢困境。

  他再次出班:“殿下,南疆不可亂!此乃如今大明最要緊的軍國大事!按三寶太監前番上奏,若大明盡收南疆,遷移內部百姓、富戶、勛貴開墾南疆,則寶船隊能運來無數糧草,充實國庫。太孫有生財只能,斷無不用的道理。”

  鄭和前段時間,在皇帝還沒有北巡的時候,確實是上了一道奏章。

  奏章里的內容很多,皇帝隱下了不少,但也有不少在朝堂上公布。

  鄭和做了很充實的調查和準備,他向朝廷提議,遷移內地百姓、富戶、勛貴開墾南疆。

  東南各處船廠,依照寶船隊那三五十丈的大船,重新打造貨運海船,專門用于運輸南疆產出,充實國朝,支援內部各地,緩解朝廷壓力。

  鄭和是皇帝潛邸時的老人,從無虛言。

  皇帝不疑,朝廷里也沒有懷疑的聲音。

  三寶太監說南疆是座金山銀山,那么南疆就必然是金山銀山。

  三寶太監在奏章里,生動的描寫了,南疆那幫可能被稱之為還爬在樹上的猴民,是如何的懶惰,是如何的暴殄天物,卻又是如何的幸運,如何的得到老天的垂青。

  他們只要往野外空地上,撒下一把種子,等到夏收、秋收的時候,就能收獲吃不完的糧食。

  他們只要往山林里走上一趟,就能帶回來無數的珍貴木材、稀有藥材、昂貴香料。

  他們只要扛著鐵鍬,找一座山隨便一挖,就能挖出滿地的寶石、金銀、銅鐵。

  而在南疆以西,那條被皇太孫命名為恒河的無盡平原上,更是有著數倍于南疆的財富。

  只要大明的雄師抵達,是要大明的龍旗立起,只要寶船隊能源源不斷的運送南疆產出。

  大明朝就能徹底躺平。

  朱高煦無聲嘆息,內閣楊士奇說的很是公正。

  其言論之中,皆是為大明設想。

  這是忠臣之言。

  他不能拒絕。

  也再無理由拒絕。

  他無奈的揮揮手:“明日,朝中九卿,五軍都督府,入宮議事。召太孫入宮,一并議政。”

  楊士奇微微一笑。

  從善如流。

  “殿下賢明,待陛下回京,必會嘉許!”

  朱高煦僵硬的笑著,緩緩起身,也不言語。

  背著手,往一旁的偏殿而去。

夢想島中文    天下第一逆賊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