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依然是來不及更新的一天,按照慣例…含有一半防盜成分。2點左右更新正式內容吧…
千臨涯把自己混入人群中后,緩慢啟動,在街道上跑動起來。
雖然今天并不是一個適合跑步的日子。
摩肩接踵的人群,形形色色的鞋子,幅度各異的腳步,踏過同個世界。
路邊鱗次櫛比的店鋪門前,都被擺上了盆栽的文竹,文竹上掛著的彩色紙條迎風飄揚。
這些紙條被稱作“短冊”,七夕節的習俗,便是在“短冊”上寫上自己的愿望,掛在高處,讓牛郎織女能夠看到,提醒他們實現自己的愿望。
頭頂牽連在對側房屋之間的繩子上,也掛滿了“短冊”,數量之多,已經把繩子壓得彎曲,滑落到中間擠成一團,垂在路人們頭頂,經過時會拂過頭頂,像是仙人扶頂。
路邊的箱子都放著彩色紙,游人可以免費取用,寫上自己的愿望掛在高處,都是店鋪免費提供的。
周圍游人變稀疏的時候,就是離開了熱鬧的商業區,進入了住宅區,離目的地更近了。
“嘶——呼——嘶——呼——”
均勻地呼吸著,身體開始微微發汗。
千臨涯覺得,如果自己累得氣喘吁吁跑到菊池家,可能比悠閑走過讓人心里舒服一些。
當然,對于等待遲到的人來說,不管遲到者是優哉游哉的過來還是氣喘吁吁的過來,都該打幾板子。這一點望遲到的人心中有數。
他有些夸張地喘著氣,從那條熟悉的小路跑到菊池家院子門口,菊池麻理老遠就看見他,站在那里朝他揮手。
“對不起,我來晚了…”
他跑近幾步,放慢腳步后緩慢停下,雙手撐在膝蓋上。
菊池麻理站在院子后,隔著鐵柵欄門,雙目炯炯地看著他。
可能是他的新形象太有沖擊性,一時竟忘了說話,只是手忙腳亂地幫他打開院門,差點把旁邊草坪上的花盆撞翻了。
“麻理,七夕快樂。”千臨涯直起身子,沖她打了個招呼。
隨后,他經過她朝院子里走去,留下身后麻理一陣慌亂。
“這孩子,也太純情了。”不遠處,坐在廊檐下的菊池杏奈笑著埋怨。
“哥!”手里捧著西瓜的夢葉也在那里,正沖著他揮手。
千臨涯深吸一口氣,然后呼出來,展露出一個迷人的笑容。
果然如他所料,三個人都穿著浴衣。
圓滿了。
夢葉穿著天空藍的浴衣,上面繪制著紅黃色花朵的圖案;菊池麻理則穿著藍白相間的素雅浴衣,看上去更添清麗;菊池杏奈卻穿著粉撲撲的櫻花色浴衣,和她們站在一起倒像是姐妹。
手掌捧在臉上,坐在廊檐下的菊池杏奈笑著對他說:“千君,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你先聽哪個?”
一般壞消息和好消息放在一起選的時候,其中總有一個正確的消息,聽完后就不用聽另外一個了。而且一般被說出這種,就應該有心理建設,接下來事情會比較麻煩。
可看菊池杏奈笑吟吟的模樣,好像事態已經盡在掌控中,想必這次最終結果是好的,只聽好消息就夠了。
所以他決定先聽壞消息。
“先聽壞消息。”
“今天工作突然很忙,我沒有買到竹子。或者說我忘了買。”菊池杏奈說。
“哦。”
千臨涯無動于衷。
反正牛郎織女不會因為短冊掛在柱子上就優先實現那些愿望,說不定他們收件箱已經爆滿了,正為此煩惱不已也說不定,這個時候不去打擾他們也未嘗不是一種溫柔。
“那好消息呢?”千臨涯問。
“所以我們決定,一起去赤城神社參拜!”杏奈高高舉起手,小孩子一樣跳了起來,“呀呼!”
“耶!”
夢葉也很捧場地舉手歡呼起來,麻理咬著嘴唇笑著,終究沒有動作。
千臨涯有點猶豫自己要不要捧場。
但更關鍵的是,這下不是和清水殊途同歸了嗎?
“吔…耶——”他半舉起手,試探性地附和了一下。
菊池麻理一臉無語地小聲提醒他:“千君,不用和母親一起胡鬧也可以的哦。”
她從廊檐下端著乘著西瓜的盤子遞了過來,沒有說話,只是紅著臉遞過來。
“謝謝。”
千臨涯把袖口撩起來,露出里面的窄袖,麻理一直目不轉睛地盯著。
杏奈絲毫沒在意自己被女兒嫌棄了,高舉雙手,像即將出發去林間學校合宿的小學生一樣興奮,大喊道:“出發咯!出發咯!吃完西瓜就出發咯!”
“咔哧。”
一口西瓜咬到嘴里,汁水四溢。
“夏天到了!”千臨涯三口兩口,把手里的西瓜吃到只剩白色瓜皮。
杏奈伸手在麻理的餐盤里撈了一瓣西瓜走,惹得麻理有些生氣:“媽!你都吃了好多了,千君、千君都沒有吃呢!”
“沒事的沒事的,你家千君不會那么小氣的!”
“就是顯得你很貪吃!”
最后,杏奈嘴巴旁邊都是紅色的西瓜汁水,她不出聲地用手比劃,找女兒討來了毛巾,擦完后,準備扔到餐盤,卻被千臨涯接過去接著擦。
從嘴上挪開毛巾,卻發現上面一抹不是西瓜汁的鮮紅。
“杏奈阿姨,你的口紅…”千臨涯提醒道。
“哎呀!”
杏奈像一只兔子愣在原地,但隨后樂觀的心態讓她成功自我開導了:“沒事的,沒事的,我又不是去約會,再說我本來就沒畫什么妝…算了,還是補一個口紅吧…”
她甩掉鞋子,爬到廊檐上,“唰”地打開滑門,“噔噔噔”跑進去了。
菊池杏奈對于自己母親如同小孩子般的純真表現很頭疼,看著千臨涯的目光略帶歉意,不過他倒是無所謂,他倒是挺喜歡這種性格,覺得挺可愛的。
等到杏奈消失后,夢葉從廊檐下站起來,路過千臨涯身邊時,伸手拉了拉兄長的衣襟。
“哥,這身衣服,是你自己搭配的嗎?”
他沒有預想到會被冷不丁問到這種問題,有些支支吾吾地說:“對、對啊!”
“嗯…”夢葉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眉頭微微皺起。
以下為防盜內容…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茶是南方生長的一種優質木本植物。常見的有一兩尺高,最高的有幾十尺;最粗的在巴山峽川地區,有兩人合抱粗細。從外形來看——樹象瓜蘆木、葉象梔子、花象白色薔薇、果實象棕櫚、花蒂象丁香、樹根象胡桃。
茶有幾種寫法,從偏旁來說或從草頭,或從木旁,或草木合并。名稱有五種,分別是茶、槚、蔎,茗,荈。
生長的地方,最好的生于亂石之中,其次是在石土混雜之地,最次的栽于黃土之中。
栽種茶樹的技術不清楚具體的內容,但種植的茶樹都枝葉繁茂,種法似乎類同于種瓜,三年之后就可以采摘了。
茶葉以野生為好,人工種植的為次;種在山南林北的,葉子顏色發紫的為好,綠色的為次;未長成樹的茶葉為好,已成樹的茶葉為次;葉片成卷狀者為好,舒展平直者為次。生長在不見陽光的山坡谷地的不能采摘,其性凝結不散,葉子通常是結塊的(此處未查本草綱目,不知道是不是存在飲用后容易在腹內產生結塊)。
茶性至寒,飲用最好。對于品行節儉的人而言,如有熱渴、凝悶、腦疼、眼澀、四肢不舒服、渾身不輕快等等現象,喝幾盞茶,就象是飲醍醐、甘露一樣。
但采摘不合時節,做茶不夠精細,雜野草于其中,飲用則容易生病。
茶生地繁多,就象人參一樣。人參好的生于上黨,中等的生于百濟、新羅,下等的生于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參,用于藥無藥效,更何況還有很多不是生于這些地方的!譬如服用薺苨,并不能使各種疾病痊愈。由此可知人參的種類繁多,也可知茶的種類繁多了。
瓜蘆木:生于廣東,外形似茶,味至苦澀。
槚:茶樹的古名。
蔎:香草。
茗:晚收的茶。
荈:晚采的茶。
上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百濟、新羅:唐時位于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澤州、易州、幽州、澶州: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薺苨:藥草名。又名地參、甜桔梗。根味甜,可入藥。
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
瘳:病愈。
《茶經·二之具》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采茶也。
灶,無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又以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并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檐,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規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旁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墻,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于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鉆、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籝,也叫籃、籠、筥。用竹皮編織制成,容量一般為五升,也有容量一斗、二斗、三斗的,是采茶人背在身上的盛茶葉用具。
灶,不用煙囪的爐子。
釜,無支腿和耳的鍋。
甑,木制或瓦制,用篚(原文的“匪”為通假字)做壁,外形象籃子一樣,里面再放箅子,用篾綁扎牢。蒸茶葉的時候,放進箅子里,熟了之后從箅子中取出。待鍋干了以后,再放進甑里。再用多枝杈的木枝將茶葉撥散,防止煉出油來。
杵臼,也叫碓,常用的最好。
規,也叫做模、棬。鐵制器皿,外形有圓的、方的,也有不規則形狀的。
承,也叫臺、砧。用石制,用槐木、桑木半截錨進地下,將其固定,使其不動搖。
檐,也叫衣。用油絹或者壞掉的單衣做成,將檐放置在承上,再將規放置在檐上,用于造茶。茶制成后,即可將其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