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
黃修遠通過替身機器人,來到了雄鷹航天基地,默默地注視著遠處的發射場。
金翅大鵬號的背部上,已經加載了一枚特制長11運載火箭,該運載火箭搭載了最終版本的蟾宮一號。
最終版本的蟾宮一號,重達77噸,包含了蟾宮一號空間站,以及三顆衛星。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終于到了臨近發射的那一刻。
駕駛機組在這幾個月,又陸續實測了八次,對金翅大鵬號的性能和特點,都摸得清清楚楚。
此時漠北東部的天氣晴朗,萬里無云的天空,宛如一塊蔚藍色的寶石。
“倒計時開始!”
“10…5…0,發動機點火!”
四臺大推力斜爆轟火箭發動機瞬間點火,淡紅色火焰從發動機噴口向后面噴射,輔助飛行的渦扇發動機開始推動機體離地。
不到三十秒,金翅大鵬號脫離跑道,向半空中全速前進。
從指揮中心的雷達信號中,可以看出金翅大鵬號正斜向上加速攀升,與地面的傾斜度也在一點點加大。
直達兩者的傾斜度,變成了60度角時,金翅大鵬號才停止了飛行姿勢調整,維持著這個方向和角度,向外太空飛過去。
全力爆發的金翅大鵬號,速度達到780公里每小時,迅速逼近海拔50公里處的平流層頂部。
由傾斜飛行,獲得了藍星自轉角速度的加持,到了靠近48公里附近時,機長冷靜的吩咐道:
“開始分離。”
“收到。”
金翅大鵬號和背部的長11運載火箭分離,瞬間金翅大鵬的飛行角度迅速調整,變成向下減速。
而在動力慣性和自轉角速度加持下,運載火箭仍然高速向上沖,同時本身的火箭發動機也點火。
重量瞬間減少,動力猛然爆發,運載火箭斜著向卡門線沖去,54秒后,運載火箭速度達到7.6公里每秒,加上藍星自轉角速度的0.4公里每秒,成功突破第一宇宙速度。
這個幾百噸重的大家伙,此時已經沖過卡門線,進入了近地軌道區域。
運載火箭的主發動機隨即緩緩關閉,輔助發動機啟動,開始調整飛行姿勢,向450公里軌道上的天宮空間站飛行過去。
此時的軌道飛船上,仍然還剩下超過75的燃料,其實這些燃料是存在余地的,如果真的全力推進,加上藍星的引力彈弓,去火星都綽綽有余。
只是國內暫時沒有必要搶先登陸火星,因為“熒惑真菌”的樣品在自己這邊,諾亞會去火星是為了熒惑真菌。
按照估計,他們的火星飛船很難一次成功,可以在2018年之前,從火星地表獲得熒惑真菌,并成功返回藍星同步軌道,這還是一切順利的前提下。
但航天任務中,往往伴隨著非常多意外,加上NASA被諾亞會下了死命令,火星飛船都是急匆匆上馬的,航天器一急就容易出問題。
國內當前的戰略,是搶先在月球占據有利位置,最好可以建立月球工廠,提煉出一部分有用的航天器補給。
不過當前的太空礦物提煉技術,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在藍星內部的那一套技術,在外太空和月球上,存在明顯的水土不服。
視線回到軌道飛船上。
地面指揮中心利用的電磁波通信和激光通信,組成的雙重通信系統,確保了飛船的平穩控制。
不僅僅是雙重通信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有三套相同的備份設備,這是人類航天器的通用做法,即著名的三倍冗余系統。
就算是技術過硬,航天科工和雄鷹航天都沒有放棄三倍冗余的設計理念,特別是這種重要的載人登月任務上,省錢也要分任務和情況。
當軌道飛船環繞飛行到350公里軌道附近時。
天宮空間站內,上個月就來到在這里的5名宇航員,和原來駐守的4名宇航員,也開始忙碌起來。
他們利用激光雷達和紅外雷達,加上軌道上的北斗衛星系統,監控著軌道飛船的具體位置,配合地面控制飛船。
時間一晃眼,就過去了十幾個小時。
飛船終于最后一次軌道矯正后,成功進入了453公里近地軌道,與天宮空間站處于同一軌道上。
隨著兩者越來越接近,天宮空間站成為了飛船的主控方。
負責主要控制任務的三名宇航員,聚精會神的盯著各項數據。
“自動矯正系統啟動。”
“準備手動干預。”
“對接開始。”
飛船速度和空間站同步后,雙方的對接艙緩緩靠近對方,如果不能一次對接成功,那飛船必須及時和空間站分開,進行二次對接調整。
不過在雙方的激光雷達測距下,加上又是近距離控制,沒有地面的通信延遲,對接非常順利,雙方的對接艙穩穩地嵌合在一起。
天宮空間站內。
站長李高軒略帶一絲激動的聲音,在眾人耳中響起:
“對接成功,第一階段任務圓滿完成。”
地面指揮中心也在幾秒后,收到對接成功的消息,黃修遠笑著鼓掌起來:
“祝賀你們,取得這來之不易的成功。”
王院士笑著回道:“同喜同喜。”
現場眾人都激動不已。
國內各個配合的雷達站、航天基地,也先后收到了成功對接的消息,所有人都為這個消息感到高興和自豪。
興奮過后,所有人又開始恢復正常工作,為接下來前往月球做最后的準備。
此時天宮空間站內。
站長李高軒向負責駕駛月球飛船的三名宇航員敬禮,然后語重心長的祝福道:
“理明、張鋒、亞東,祝愿你們順利抵達月球,一定要安全回來。”
小隊長楊理明點了點頭,敬禮回道:“保證完成任務,出發。”
合上宇航服的頭盔,三人漂著向對接艙游過去。
站長李高軒則指揮著其他人,打開了對接艙的氣密閘門,讓三名宇航員進入月球飛船內部。
楊理明帶著張鋒、葉亞東進入月球飛船后,便直接來到駕駛艙。
他們之前在地面,已經在一比一的模擬機中,訓練操作了大半年,對這些操作系統熟悉得很。
“啟動模擬試運行系統。”
“好的。”
通過模擬試運行系統,可以判斷飛船內部的設備,是否可以正常運行。
葉亞東測試了二十多分鐘,發現一切數據都在正常范圍內,便匯報道:“報告,飛船一切正常。”
“二次檢查。”
“收到。”
這種看似繁復又沒有必要的工作,恰恰是航天器必不可少的檢查。
在航天領域中,為了確保安全,沒有三四遍的重復檢查,都不能太放心,很多意外,往往就是疏忽大意造成的。
但第三次檢查完成后,楊理明才下指令:
“準備和天宮空間站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