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寒淵在敲登聞鼓時曾說過,長興侯為了掩蓋罪行,甚至一度還派兵圍了州府衙門,幽禁了葉梟慈一家。
葉寒淵僅憑一己之力,很難逃出北境,這其中一定有葉梟慈的幫助。
葉寒淵一路上,遭到了諸多暗殺、迫害,九死一生才到了京里,葉梟慈也不會不清楚。
這一切,都和士紳有關。
想來葉梟慈對士紳早已心生不滿。
朝廷頒發了國策,也讓葉梟慈頭疼不已,收容流民、安置流民,官府才是首當其沖,官府的利益,和武穆王的利益,在無形之中達成了一致。
然而事實上,朝官和藩王牽扯上關系,對葉梟慈來說,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與臨江葉氏同屬保皇黨的韶懿郡主,卻成了雙方關系的一味溫藥良方,成了州府衙門和武穆王府合作的橋梁。
彼時保皇黨還是太后娘娘主事,在外人看來,韶懿郡主和武穆王所做的一切,都符合保皇黨的利益,都是為了輔佐社稷。
雙方利益一致,這是時局變化,產生不可避免的結果,一切更順理成章,不能代表雙方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合作。
而這一切,都是葉梟慈和武穆王有志一同、心照不宣的共識。
然而接下來,朝局的變化,確是打了保皇黨一個措手不及,最受沖擊的是,與武穆王利益一致的州府衙門。
州府衙門擔了收容流民,安置流民的事,沒有士紳的支持,這事很難辦成,士紳卻敷衍“國策”,一百多萬流民,給官府的壓力和威脅,不是一般的大,但凡出一點差錯,官府和武穆王府首當其沖。
連城近三十萬的流民,為什么能這么快,得到妥善的安置?
是因為虞幼窈,搞定了以連城四大家為首的士紳家族,在將來遼省的蠶業發展,占據了主動權,迫使他們不得不出錢出力。
這也迫使葉梟慈,不得不割裂制衡局面,走向了士族的對立面,在與武穆王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達成了進一步的合作。
因當年周厲王之死,給士族造成了一種,官府對于藩王和士紳之爭,都是冷眼旁觀,不會插手的固有錯覺。
加之官府,韓氏族遠在西安,消息滯后。
在張氏告狀一事后,葉梟慈立馬戒嚴了襄平,韶懿郡主也在,第一時間控制了襄平的輿論,轉移了韓氏族的視線,讓韓氏族將精力,放到了白府和她身上。
士族至今仍未發覺,襄平城的局勢已經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所以,從一開始,葉梟慈和她的立場就完全一致,從她去衙門擊鼓鳴冤起,州府衙門在無形之中,就已經和她達成了對付韓氏族的共識。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葉梟慈才是對付韓氏族的主力。
所以案子的進展,才會如此順利。
無乎沒有阻撓。
虞幼窈將自從來了遼東之后的事事樁樁,又重新回想了一遍,將其中的疑點,互相一串連,這才驚覺,殷懷璽在北境,布下了一盤大棋,甚至還在不知不覺之中,推了她出來做棋手,將這泱泱北境,都化為她指尖上的棋子。
而他自己呢,則化為她手中最有力的棋子,引導她一步一步地,達成自己蠶食士紳勢力,進一步掌控北境的目的。
他的每一步都因勢利導,順理成章。
讓人無從察覺。
張氏告狀一事,前前后后折騰了半個月,葉梟慈拖著案子的進展,是為了配合她對付韓氏族輿論攻勢。
襄平城并非鐵打一塊,戒嚴也只能戒備一時,只能對外消息,造成一段時間上的阻礙、延遲,如不能做到像泉州府那樣全面戒嚴,消息仍然會有遺漏。
想來這會兒,遠在西安的韓氏族,在通過各方面的消息渠道,已經察覺到了不對勁。
只不過,一切都晚了。
輿論醞釀的差不多,殷懷璽這局棋布局完成。
葉梟慈開堂審理時,就是收割成果之時。
虞幼窈不禁感慨:“果真是,兵貴神速啊!”
在消息封鎖的這段時間內,迅速而直接地,將劉大根的案子相關人證、物證,完全掌握在手中,不給士族任何反應的機會。
這是州府衙門、武穆王、韶懿郡主三方努力的結果。
殺雞用了宰牛刀,后果可想而知。
身為“受害者”的韶懿郡主,前有在葉梟慈為代表的,臨江葉氏為她沖鋒陷陣,后有不動聲色的虞氏族,為她保駕護航。
到了第二日,虞幼窈卯時就起身,簡單妝洗后,用了早膳,讓冬梅幫她換上了誥命常服。常服沒那么講究了,尋常時候也能穿戴,大多都是出席一些宴會場合,以彰顯自己特殊的身份地位。
常服也是內務府制,分春夏、秋冬二身,根據季節冷熱分長裙、長襖,用料雖有規制,但綾羅綢緞等匹料在規制內,可以自行選擇。
所以相同品級的冠服,雖然大同小異,但因用料上有差異,以及封誥的稱號不同,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冠服磨損,可自己出銀兩,送到內務府進行翻補,每三年還可以到內務府重新申領,以舊換新,不過制作需要耗費的材料,需要由自己出。
一些大家族,每年光是冠服的翻補、申領,就要花老大一筆銀子。
真紅大袖長裙,真紫纏枝花紋鑲邊,上施蹙金繡云霞翟鳳紋,頭飾用珠翠銜珠慶云冠,比禮服的翠冠要輕簡一些,卻仍然顯得富麗堂皇。
虞幼窈換好了衣裳,就登了馬車,去了州府衙門。
此時,劉大根之死的案子,要在州府衙門公開審理一事,已經遍傳了整個襄平及周邊縣區,仍在繼續擴散。
因這個案子,因此案轟轟烈烈,鬧騰了半個月之久,又涉及了韶懿郡主,受到了普羅大眾的強烈關注,消息也傳得天下皆知,甚至有不少無所事事的好事者,專門從全國各地,紛紛趕往遼東,進一步觀察事態的發展。
馬車到了州府衙門時,衙門附近的街道上已經是人滿為患,人聲沸鼎。
虞幼窈頭一次發現,襄平城居然有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