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無事。
剛剛過完年,季霄便急不可耐地安排了縣中事宜,又申請了幾輛馬車,載了一些黃金回楚國。
馬車是他職位里面就自帶可以使用的,包括駕車的人手和多申請出來的護衛,也都是不用他自己付錢的。
這次出行,包括衣食住行,都是由國家財政兜底——因為季霄出行的理由給得很好,向上報時,他報的是去為國家吸引外國人才。
所以一應花銷,都應由秦國兜底。
這樣的出行,顯然比在楚國接觸到的一切的高低官僚都要舒心。
也因著這份舒心,所以其實季霄完全已經沒有了再回到楚國久居的打算。
除開一開始來到秦國時候的不適應時候,其余時刻,他敢說自己過的比楚國九成九的人都要舒坦——他現在已經基本掌握了自己的官職和所對應的權力、責任、待遇的用法。
既如此,何必回到楚國呢?
壽春,說是窮鄉僻壤倒不至于,但什么配套的東西楚國政府都不籌備,任何事情都要自己安排過才能享有,多累?
歸去楚國的路并不順利。
從出了秦境,道路就變得顛簸。
來秦國時候,季霄并沒有十分的感觸,因為前半段路已經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以至于后半段秦國境內的路他都沒有好好感受。
如今前半段路在秦國境內,后半段路在楚國,他才算是真的感受到了。
前半段路平穩且順利,后面則顛顛簸簸。
他帶著皎和兒子季椿一道,兒子還小,受了這顛簸一只哭,看得季霄都有些后悔了。
過幾年再回去也是一樣的嘛,我為什么要這么早回去呢?
這樣的后悔著,他們遇到了數次盜匪攔路搶劫。
侍衛都帶了弩和甲,一般的群盜遇到他們,也就是喧鬧一陣。
季霄間中煩躁地掀開窗簾朝外打量,沒見到什么活著的敵人。
顯然,這些秦兵的戰斗力是頗不俗的。
重地放下車窗,季霄心中大定。
“季師,群盜已經處理干凈了,您沒有受到驚嚇吧?”馬車外的侍衛小心問道。
因著農會會長一般兼著會中小孩子的啟蒙教育工作,所以大部分時間里,季霄是被尊稱為季師的。
“無事,繼續走吧,不要誤了國事。”季霄大義凜然地打了官腔,心下十分滿意。
入壽春后,這種感覺越發強烈。
季霄本家季氏只是個小家族,即便家主,其實說到底,享樂、權勢也不必尋常人好太多。
季氏的炭火供應也只是勉強覆蓋幾個人而已。
到了楚國,壽春當中,季霄帶著自己的侍衛們處處拜訪當初自己離開時候嘲笑過自己的人。
他倒也不空手,每每帶些秦國特產,以秦國國使身份拜訪,對方總要恭敬問好,厚重回禮。
身份轉變,季霄是能夠與各家家主平輩論交的人物,而那些昔日里對他冷嘲熱諷的人,則只能算是小輩,被他以長輩姿態凌侮而敢怒不敢言。
屈景昭三家,倒也主動派了人前來送禮。
季霄隨意的問過當初與自己有過一段短暫感情的貴女,得知了對方已經遠嫁,還頗有些遺憾。
不過第二日便見到了對方的胞妹。
巧笑嫣然,紅燭佳釀。
一夕的云卷云舒,季霄志得意滿。
志得意滿之后,便是更加清晰的做事。
——季霄知道自己的根基是什么。
在楚國時候,他所享受的,可不是如今的這種待遇。
所以還是得靠秦國。
秦國強了,自己才能有好日子過!
他這樣想著,又開始招收一些并不得志卻又有些本事的人。
貴家的庶子、商賈之家的兒子,還有些匠人家的兒子。
這一次秦國招人倒是好招了。
風水輪流轉,季霄開始挑人了。
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季霄是不希望那些貴家嫡子們和本就有高級血脈的落魄士人去往秦國的。
因為這些人即便是受了他的恩典去了秦國做了官,他們的根基也還是在楚國。
沒到落魄窘境之中,自己給了他們機會,他們也不會太感激自己。
未來的回報,不高!
所以還是挑選前途黯淡的庶子、沒有血脈傳承的賤人。
這些人,才是自己的基本盤!
秦法里面可是都寫了,要人各自認清楚自己的基本盤,團結自己同階級的人的。
季霄不傻,他知道該怎么做。
而且這樣的選擇權,本身不就是最大的權力中的一種嗎?
改變別人命運的資源的篩選權!
這可是了不得的權力。
拿了這樣的權力出來用,自然要為自己謀取足夠的利益。
同時,還得確保秦國這個國家收益。
國家好了,自己這種被國家養著,使用國家權力的人才能好!
自己的兒子孫子,以后的家族,還是要依托于秦國這個國家的。
季霄看得明明白白。
所以自己主家的投效,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
楚國大,你們血脈遠遠流傳古老,可是那又怎么樣?
秦王陛下真的想要滅掉你們,只是一道命令的事情。
只是如今上下各級官僚不足,打仗是賠本生意,因此不做罷了。
不做并不是就沒有能力做!
真的過個五年十年,修整好了內部的問題,誰人能擋得住秦兵的腳步呢?
什么尊貴無比,什么地大物博,都是狗臭屁!
強大且團結的人才是根本!
十四年春三月,季霄歸國。
這一年,大批的士人入秦謀取官職。
秦國的紡織技術又有了一些進步,雖然不大,卻也足夠令人振奮。
只是,各地報告之中,都在不約而同地提起一件小事。
耕牛不足。
開墾出來的土地閑置久了,是會重新拋荒的。
為了不使土地閑置,各地農會需要計劃用地,優先使用上田。
但上田并不是連在一起的。
這里一塊兒,那里一塊兒,分布上零零散散,而閑置出來的土地,就要種植一些不太消耗勞動力,也不需要太照顧就能毫升存活并且得到一些收益的東西。
最好是當年種當年收。
而這對于勞動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因此包括新遷出大山的山民們在內,各地的所有秦人,都需要耕牛。
大量的耕牛。
〔請不要轉碼閱讀(類似百度)會丟失內容〕
鉛筆小說23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