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函谷關。
伴隨著一陣古樸且悠長的聲響,函谷關那堅固的城門緩緩開啟。
透過那顯得有些幽深的門洞粗略向里面望去,等候在函谷關關門之前許久的趙國大司馬趙平一行人卻是隱隱約約看到了幾分的戒備森嚴。
不過沒有等大司馬趙平一行人打量多久,一陣整齊而有力的腳步聲忽然出現在了他們的耳畔,與這些腳步聲一起出現的還有近百名身著墨色甲胄的秦軍士卒。
在函谷關前大司馬趙平一行人的注視之下,這近百名秦軍士卒整齊而迅速沖出了函谷關關門,極短時間之內便在函谷關關門的兩邊排列了一條筆直的道路。
緩緩觀察著自己面前這一條由近百名秦軍士卒排列而成的道路,細細端詳著這些秦軍士卒身上所穿著的堅固甲胄、手中所握持的鋒利長戟,在趙國之中主領軍務的大司馬趙平心中不禁暗暗點了點頭。
自從六年之前那一場秦國與魏國的大戰之后,天下之間的有識之士都以為秦軍精銳勝于曾經縱橫八荒的魏軍。
今日親眼見到秦軍軍勢之盛、秦軍兵器之良、秦軍士卒之勇,大司馬趙平只覺得秦軍精銳之名實在是所言非虛啊。
秦國之軍如此精銳,再加上駐守之地乃是天下有名的雄關函谷關,趙軍十五萬大軍數月不得寸進也實在不令人驚訝。
也就是在大司馬趙平細細打量著面前這近百名秦軍精銳與眼前這座函谷雄關之時,數名身著墨色甲胄的秦軍將領卻是沿著這條筆直的道路來到了趙平一行人的面前。
聽到耳畔陣陣由遠及近的腳步聲,趙國大司馬趙平緩緩收斂了自己的心緒,站在原地默默等待著面前秦將百里邑一行人的到來。
等到秦將百里邑與其身后的秦軍將領距離自己不遠之際,大司馬趙平卻是快步上前躬身見禮道:“趙使趙平見過將軍。”
“趙使不必多禮。”看著自己面前趙國大司馬趙平臉上的笑意,秦將百里邑卻只是輕輕拱了拱手表示回禮,“據趙使先前所言,趙使此次前來秦國是為了與秦國休兵罷戰?”
“正是。”面對秦將百里邑對于自己這番不冷不熱的態度,趙國大司馬趙平卻是似乎并沒有放在心上。
沉思片刻將心中那份因為秦將百里邑剛剛的態度而產生的不滿完全消散之后,就見此刻的大司馬趙平當即滿含笑容地沉聲說道:“趙平此次前來確實是為了秦趙兩國休兵罷戰之事。”
“此次大戰秦國與三晉的大戰,我秦趙兩國各自動用了少說有二十余萬的兵力。而經過數月以來的連番大戰,無論是我趙國還是秦國,損失都不算小。”
“如此這般破費民力的戰爭,對于秦國與趙國都不值得的。趙平此次前來秦國就是奉了趙侯之命,與秦國休兵罷戰,盡快了結這場對于秦國與我趙國都不值得的戰爭。”
就在大司馬趙平在函谷關前慷慨激昂地訴說著自己此次前來的大義之時,站在他對面的秦將百里邑卻是默默地聽著他的每一句話語,甚至有時候還輕輕點頭表示對于趙平的支持。
此刻的函谷關前恰如后世的一間課堂,趙國大司馬趙平正是那講臺之上的老師,而秦將百里邑則是默默聽講的學生。
等到作為老師的大司馬趙平為其訴說完了自己此次秦國之行的目的之后,作為一個認真勤學的好學生,秦將百里邑先是表示了對于面前這位老師的支持。
緊接著便向他拋出了一個心中的疑惑,“既然趙使也知道此次大戰于我秦國、于趙國都是不利,那么趙國有為何派出大軍千里迢迢來攻擊函谷關呢?”
“這…”
對面秦將百里邑態度的突然轉變實在令大司馬趙平有些始料不及,看秦將百里邑剛剛的神情他還以為秦將百里邑已經同意了他的觀點,沒有想到秦將百里邑卻是在暗地里給他下套子。
就像秦將百里邑剛剛拋出的那個問題,趙國明知此戰對于秦趙兩國皆是不利的情況之下,那又為何要派出宿將晉陽君趙垣率領十五萬趙軍士卒攻打秦國呢?
事實上誰又能不明白趙國此次之所以與三晉結盟,甚至不惜派出十五萬大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乃是因為趙國要遏制秦國向山東之地的發展。
六年之前的那一場秦國、趙國與楚國一同對付當時的中原霸主魏國的戰爭,趙國與楚國雖然說是從魏國手中奪回了一部分的土地,但是兩國的收獲加起來都沒有秦國的收獲大。
通過六年之前那一場與魏國的戰爭,秦國不僅一舉收復了丟失的河西之地,而且還從戰敗的魏國與韓國手中接連奪取大片土地。
魯國孔子曾經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眼見秦國通過那場戰爭獲得那般豐厚的收益,趙國甚至楚國上下又怎么可能沒有對于秦國怨氣呢?
不過相對于大戰之后國內出現動蕩需要通過與秦國盟好來使得外敵不敢侵入的楚國而言,趙國這個秦國曾經的盟友對于秦國不滿卻是表現得愈發明顯。
再加上身為晉國繼任者天然就提防西方的秦國破關東出以及魏國用衛國對于其的拉攏,原本與秦交好的趙國毫不猶豫地背叛了與秦國的盟約,更是派出十數萬大軍與昔日的盟友兵戎相見。
趙國對于秦國這般迅速的態度轉變正應了后世約翰牛首相丘吉爾的那句名言:世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世上只有永遠的利益。
趙國此次攻伐昔日的盟友秦國,不正是為了利益;秦國派出十萬步騎大軍攻入趙國土地,并且扶植中山國與趙國作對同樣也是為了利益。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起后世《史記》之中的一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戰國時代的主題除了戰爭,還有各種利益的碰撞。
就比如此刻趙國大司馬趙平之所以來到這函谷關下與秦將百里邑進行這一番交談,不正是因為趙國利益因為這場戰爭受到了損失了嗎?
將視線重新拉回此時此刻的函谷關下,看著一臉的尷尬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大司馬趙平,秦將百里邑半是笑言半是認真地說道:“趙國主動與我秦國交兵,如今卻又派出趙使前來我秦國求和,趙使難道是覺得我秦國可欺不成?”
“不不不…”
“趙平對于秦國絕無此意。”聽到了秦將百里邑這一番明顯帶著威脅的話語,大司馬趙平連忙出聲否認。
看著面前明顯不善的秦將百里邑,大司馬趙平頓時之間心念百轉,最終他的目光之中卻是閃過了一絲光亮,“將軍,此次秦趙兩國之間的交兵實乃我趙侯輕信了魏人的鬼話,這才造成了兩國之間原本不應該存在的關系。”
“正是為了彌補秦國這次的損失,趙侯才會派趙平西入秦國。一來,向秦國致以我趙國最誠摯的歉意。二來,則是為了使秦國與我趙國休兵罷戰,并商議我趙國應該如何賠償秦國的損失。”
相比較于剛剛那一番初聞悅耳動聽、細想之下實在空洞的言辭,秦將百里邑顯然對于大司馬趙平這一番務實的話語比較滿意。
臉上的神情因為這一番話語而漸漸變得緩和之后,秦將百里邑似乎還有些不放心地問道:“趙使此話當真?”
“當真。”以一種無比堅定的語氣回答了秦將百里邑的話語之后,大司馬趙平卻是輕輕將話題引導到了此刻依舊在進行的戰事之上,“將軍可別忘了,此次秦國所要對付的敵人除了我趙國以外,還有魏韓兩國。”
“若是我趙國與秦國休兵罷戰甚至重修舊好,那么秦國完全可以抽出手來全心全意地對付魏國與韓國。”
“我想以秦國的國力再加上已經漸漸從與越國的戰爭之中抽出身來的楚國,對付魏國與韓國的困難應該不大吧?”
沒錯,大司馬趙平就是在出賣自己的盟友,而且從他的話語之中更是聽不出對于這種行為的任何羞恥。
秉承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理念,為了早日從秦國步騎大軍與中山國的多面夾擊之中解脫出來,為了維持趙侯趙章薨逝之后國內的穩定,趙國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境地了。
只要能夠達到這兩點的目的,不要說是兩個曾經和趙國有所齟齬的盟國,就是要割讓國土與秦國,此刻的趙國也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而趙國大司馬趙平這一番出賣盟友的話語,顯然是觸動了秦將百里邑心中繃緊的那根弦。
沉思片刻之后,秦將百里邑再也不復剛剛冷淡更是以上賓之禮,將趙國大司馬趙平迎入了函谷關中。
看著主將百里邑將這位趙國大司馬安排妥當之后,一直跟隨在其左右的副將緩緩來到了他的身后輕聲說道:“將軍,今日之事關重大,末將以為這件事應該提前通報秦公以及武安君。”
聽完了身后副將這一番話語,秦將百里邑雙眼之中立時閃過了一道寒光,然后面色鄭重的轉過身去看向了這名副將。
“此事交由你親自去辦,盡快派出精銳騎兵分別前往涇陽與宜陽,務必將這個消息安全送到秦公與武安君手中。”
“諾。”
等到這名副將的身影緩緩消失在自己視野之中,秦將百里邑的目光緩緩望向了東方的天際。
秦國,宜陽郊外,秦軍大營。
在魏將龐涓率領著二十五萬精銳大軍氣勢洶洶向著曾經的韓國故都、如今的秦國東部重鎮宜陽而來之時,秦國同樣派出了武安君吳起、軍師孫伯靈以及二十萬精銳秦軍趕到了宜陽城下準備應戰。
二十五萬對二十萬,因為秦國、魏國、韓國三方君主的意志,這一場幾乎是這次秦國與三晉雙方大戰之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即將在宜陽城下展開。
此次宜陽之戰,不僅僅決定著這場戰爭的走向,更是決定著整個天下未來的走向,可謂是意義重大。
為了應對氣勢洶洶而來、想要和秦軍展開決戰的二十五萬精銳魏韓聯軍,秦軍一方可謂是做足了準備。
伴隨著秦軍統帥武安君吳起的一聲令下,五萬秦軍趁著對面魏軍初來、立足未穩之際迅速進入了宜陽城中。
如此一來,秦軍雖然在表面上看是分散了兵力,有被對面兵力占優的魏國大軍各個擊破的可能,但是實際上此刻的秦軍大營和宜陽城之間卻是形成了掎角之勢。
一旦魏將龐涓派出重兵攻打秦國重兵防守的宜陽城,那么剩下的十五萬秦軍便會從側面對魏軍發動攻擊,對魏將龐涓所率領的魏韓聯軍進行多面夾擊。
反之若是魏將龐涓選擇與城外秦軍交戰,那么其也勢必會受到宜陽城內的數萬秦軍的攻擊。
可以說,武安君吳起先行落下的一子,就已經讓此刻戰局偏向了秦軍一方一些。
此刻的秦軍大營主帳之中,作為此次秦軍統帥的武安君吳起正站在一張沙盤面前,而他的身旁站著的乃是一身白衣的秦國客卿、軍師孫伯靈。
不過此時兩人正在探討的可不是已經積蓄了數月的威勢、就要爆發的宜陽之戰,而是千里之外楚國、陳國、項氏一族對于越國的戰役。
此次東南戰場,答應了魏國條件的越國出兵十五萬,企圖趁著楚國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一舉攻占楚國的東部要塞昭關。
不過因為提前收到了由秦國櫟陽君甘龍轉呈的消息,楚國同樣派出了由當時將軍上官祖釗為主將的十五萬精銳前往東部做好了迎戰越國大軍的準備。
楚國與越國雙方在昭關之地展開激戰,幾場戰役下來兩方都沒有占得什么便宜昭關戰事立刻陷入到了僵持之中。
楚越兩國陷入到了長久的對峙當中,那些原本忌憚越國國內重兵的勢力看到越國內部空虛,如何能夠放過這一個天賜良機。
在越國中部的故吳之地,一直心心念念的震澤項氏八千子弟兵以雷霆萬鈞之勢,從其族地震澤向著吳國曾經的都城吳城殺了過去。
短短數月之間,不僅曾經的吳國都城吳城重新掛上了象征著吳國的赤色旗幟,而且整個故吳之地都陷入到了復興吳國的戰火之中。
1秒:m.23xs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