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322章羽化登仙

  此次劉志幸長安,還帶來了天師道的第二代傳人,也是張道陵的兒子張衡。

  而老神仙張道陵,已于六年前仙去,當時全國各地已有數百萬信徒,聞訊皆哀掉不已。

  但張道陵生前早已準確預料到自己化去的時間,并遺言此乃羽化登仙,從此脫卻凡胎肉體。

  張道陵出生于光武帝建武十年,享年一百二十三歲,這在古代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奇跡。

  可以說他本人就是天師道最好的宣傳,神仙之說固然縹緲虛無,但這長壽康健卻是肉眼看得見的好處。

  在不太懂得各種教派法理的百姓們心中,佛教宣揚的是今生罪孽,來世希望。

  而道教則是逍遙自在過好這一輩子,所以盛世時,更利于道教的宣揚,好日子誰不想過得更長久一些呢。

  而每當亂世來臨,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無可奈何之下只得借佛教逃避現實,希冀來世的好運。

  如今在劉志的治理下,大漢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連帶著給道教的迅速擴張帶來了良好的基礎。

  張道陵仙逝之后,朝廷大張旗鼓將其尊為祖天師,敕封他的兒子張衡為嗣天師。

  張衡今年也已經是七十八歲高齡,但卻童顏鶴發,精神矍鑠。

  張道陵是沛國人,最初是在江淮一帶宣揚道教,后來又入益州,在川中廣泛傳播教義。

  進入京師之后,又帶動了中原人對道教的熱情,最近一些年來,在京師周邊以及兗州豫州一帶廣泛傳播。

  但在西北方向,傳播力度卻一直比較弱,而西京長安是西部最重要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所以此次他跟隨皇帝西巡,就是希望能在長安建立一座規模宏大的道觀,作為道教向西邊發展的根據地。

  道教喜歡將名山大川作為傳道之地,如太平山、龍虎山、青城山等等。

  來到驪山之后,見這里風景優美,又是皇家離宮和世家莊園聚集地,便動了心思,想在這里修建一所道觀。

  連日來他帶著數位弟子,爬山涉水四處探看,尋找合適的建宮之地,最后將地址確定到西繡嶺第二峰之巔。

  理由很簡單,除了因為此地風景絕佳之外,據說在秦朝時,此處便修建過一處與道教相關的殿宇,其供奉的為女媧娘娘。

  雖然后來此殿因為年久失修,只剩下斷垣殘壁,但有關女媧娘娘的傳說卻在此地經久不衰。

  當地人將女媧娘娘尊稱為驪山老母,而在道教中,女媧被稱為無極老母,與伏羲、神農史稱三皇,是人類始祖之一。

  因此女媧在上古神話和道教中都有著十分尊崇的地位,相傳她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創造了人類,挽救了天下蒼生。

  據說驪山便是其煉石補天之處,人們為了紀念她的功績,便在驪山為她修筑了廟宇。

  有此基礎,傳道肯定要方便得多。

  回去之后張衡立刻就求見劉志,希望皇帝準許自己在此修建道觀。

  他計劃將長安作為新的道教文化中心,老母祠規模宏大,整體建筑預備包括山門五間、三仙殿三間、祭殿五間、主殿五間、廂房六間、配殿四間。

  除了在正殿供奉女媧娘娘之外,三仙殿內準備供奉被尊為“福壽、財星、送子”的三位女仙,云宵、瓊宵、碧宵之神像。

  劉志本來便將道教定為國教,大力宣揚推廣,而道教也與他合作愉快,并在教義中添加了一些君權為上天所授的內容。

  而且他雖然推廣道教,卻反對自秦漢以來的煉丹之術,天師道也順應其意,講究打坐和練氣。

  聽聞他欲在驪山修建一所老母祠,當即欣然應允,并大筆一揮,豪爽的賜下了一半資金。

  又下了文書,著長安令傾力相助,消息一出,正愁找不到機會討好皇帝的長安世家們,紛紛找上門來主動慷慨解囊。

  道教文化在中國有著長久的文化底蘊,在接觸之后,很容易產生認同感。

  一時之間,長安城信奉道教的人數,

  直線攀升,張衡每日傳道說法,忙得不亦樂乎。

  因是夏季天氣炎熱,張衡便決定先籌劃好一切,等到入了秋天氣涼快了再動工。

  到時候長安令可以征集秋冬勞役幫助張衡,只要人多,主體建筑修起來快得很,后期的雕花上漆和彩繪,可以慢慢來。

  劉志在長安一直待到七月底,這才打算回洛陽,好趕在中秋節之前回到宮中,陪伴母親和妻子過節。

  此時邊境上早已開戰多時,正如段颎所說,西藏地區的戰爭毫無挑戰性。

  那些氏族部落生產力十分落后,面對裝備精良的正規軍,提不起半點斗志。

  張奐負責整個戰局的調度指揮,每到一處,都是先禮后兵,派人將皇帝的民族政策宣傳下去。

  雙方都是以談判為主,氏族部落們本就沒有什么家國觀念,聽說歸順之后不但不會受到奴役,國家還會大力幫助他們提高生產力。

  因此,不用動一兵一卒,幾乎絕大多數的部落都開開心心地加入到大漢的懷抱。

  只有極個別的部落首領冥頑不靈,仗著地勢險要,負隅頑抗。

  當然,這種自不量力的行為,在大漢軍隊面前,純粹就是螳臂擋車,不費吹灰之力就解決了。

  到了夏末初秋之時,整個西藏地區,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已經盡歸大漢所有。

  其余的無人區域,被包圍在中心地帶,雖然目前還不打算開發,但按照常規,主權上也是屬于大漢的土地了。

  至此,大漢的地圖從馬蹄形,變為了扁圓形,看地圖的時候,再也不會讓人覺得別扭了。

  而且,這些地區大多都是自愿歸順的,用不著浪費兵力常駐軍隊,只需要派一些行政和技術人員,幫助他們發展生產。

  經過朝廷商議,決定首先派人為他們改善居住條件,那邊氣候嚴寒,冬季漫長,若沒有可以避寒的房屋,必然會導致生存艱難。

  等到了明年春天,幫助他們開墾荒地,擴大傳統的耐寒作物青稞的種植面積。

  除了放牧牛羊馬之類的,西藏地區由于地處高原,其他的糧食作物無法生長,唯有青稞成為了主打產品。

  青稞是大麥的一種,在本地的種植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

  但由于高原上種植條件差,青稞的產量又奇低無比,因此當地氏族部落的生活十分之堅難。

  劉志打算收復西藏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數年前,他便指示農學院在云州成立了分院。

  那邊也適合種植青稞,作為高原的主要農作物,必須要盡快進行雜交研究,提高產量。

  如果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那么他收復西藏地區也便意義不大。

  幸好這兩年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目前正在研究的已經有兩個品種表現優異。

  產量比從前的原生品種差不多翻了一番,雖然和中原的糧食作物相比,還是偏低,但比從前已經強了太多。

  也正是有了雜交青稞做底氣,劉志才正式提出了收復西藏的計劃。

  因為光是青稞產量翻番這個誘惑,就足以讓他們心動到無法拒絕了。

  更別說還有其他各方面的諸多好處,直接包含了他們的衣食住行。

  西藏這邊一切順利,而遠東地區的戰役也正轟轟烈烈的展開。

  皇甫規所部和段颎所部,本就是邊軍中人數最多的兩支軍隊,加起來有一萬多人。

  西域和北匈奴本土軍隊加起來,足有兩萬人,都是能征善戰的精銳騎兵。

  雖然呼衍王有五萬大軍,但兩位將軍都信心滿滿,認為有這三萬大軍足矣。

  盡管如此,為了以防萬一,還是讓遼東的一萬軍隊,集結到邊境上隨時待命。

  當然他們還有一個使命,由于邊境線實在太長,也防止呼衍王的軍隊走投無路之下,竄入大漢境內燒殺劫掠。

  雙方開戰已經有差不多一個月了,以段颎為先鋒,皇甫規為主帥,打得如火如荼。

  特別是段颎,帶著一萬武裝到牙齒的輕騎兵,一路突擊,目前已經深入敵境。

  但由于消息往來太慢,現在的情戰況到底如何了,劉志還不清楚。

  不過有消息稱呼衍可汗病勢沉重,已經無力回天,幾個兒子你爭我斗,都不想領兵出征,生怕因此而錯過了上位的好機會。

  這對大漢軍隊來說,絕對是個極其有利的訊息,再說了,劉志也并不擔心戰爭的最終結果。

  只是希望能在冬季降臨之前結束戰斗,否則戰爭可能要拖到明年春季,冰雪融化之后才能見分曉了。

  這樣戰爭的成本會成倍增加,雖說如今的大漢還支撐得起,但怎么算賬都劃不來。

  段颎和皇甫規自然也明白這一點,二人可是卯足了勁,誓要在幾個月內結束戰斗,取得全面勝利。

  這邊劉志回程一路緊趕慢趕,終于在中秋節之前,抵達洛陽。

  由于感覺兩都之間來往不太方便,劉志指示盡快開挖洛陽與長安之間的運河,由運河總監陳寔一并負責。

  這些年來,中原地帶的大運河已經接近尾聲,海運連接漕運,給交通運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海上諸州與內陸的聯系也更加緊密,漕運不僅僅促進了商貿發展,也促進了海外與中央的聯系。

  接下來的幾年,劉志準備等運河完全竣工之后,便坐船南下,一來巡幸各州,了解發展情況。

  二來嘛就是趁著年輕,親眼去看看大漢的壯麗山河,這樣也不枉他穿越一場了。

  不過此事后話,還需慢慢準備,免得到時候給沿途各州帶來不小的負擔。

  當日進城之時,袁盱和陳蕃帶領百官,迎接到西郊。

  君臣幾個進行了短暫的會晤,雖然數月以來兩邊文書來往頻繁,但畢竟有許多情況,還是親耳聽到的更詳細一些。

  這些日子最大的事情自然就是遠東和西藏的戰爭了,朝廷一直負責糧草運輸和一切后備補給。

  陛下出巡回來,朝廷總要將這幾個月的成績匯報一下。

  總的來說,劉志對于他們的工作效率很放心,沒有什么大的問題。

  陛下長途跋涉,他們也不好一直耽誤時間,只是簡短的匯報完畢,便護送劉志回宮了。

  皇后鄧猛帶著一群孩子出宮迎接,夫妻兩個頭一次數月不見,自然還是有些想念的。

  永安宮早就準備好了宴席,郾太后正在翹首期盼,劉志攜起鄧猛的手,二人并肩來給太后請安。

  見兒子氣色不錯,郾太后這才放了心,雖然明知道他身邊伺候的人不少,但兒行千里母擔憂,總要親眼見到才不胡思亂想。

  接著劉志又讓半路上新收的才人田圣拜見郾太后,見到她與淑妃相似的容顏,鄧猛的心咯噔一下。

  她早就收到消息,田覓的異母妹妹田圣到了劉志身邊,而且還頗得寵愛。

  她入宮多年,唯一曾經威脅過她地位的妃子,便只有田覓,幸兒她后期自己作死,斷送了性命。

  這么些年來,再沒有出現過一個能夠觸動她利益的美人,因此鄧猛也就樂得展現她作為一國之后的度量。

  可自從聽說了田圣的事情之后,雖然沒有親眼目睹,但她心中卻生起一股莫名的不安。

  直到親眼見到田圣,她才明白這股不安究竟從何而來。

  當年田覓容貌出眾,傾國傾城,又與陛下兩情相樂,之所以最后失敗,還是因為她那過于小家子氣的性格。

  可面前這位田才人,不但容貌與她相似,性格明顯的大方開朗得多,將之前田覓的缺點全部都糾正了。

  更重要的是,如今自己已經人老珠黃,而田圣卻青春正好,也就是說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再與之爭寵。

  如今她最大的倚仗,就是多年來與陛下的夫妻情分,還有陛下的掌上明珠,陽安長公主,以及一對聰穎過人的雙生子。

  不過陛下如今正是年富力強,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先例,皇帝廢掉發妻和太子,改立新寵和幼子的。

  她熟讀史書,當年漢武帝時候,皇后衛子夫的情況與如今的自己何其相似。

  但最后也仍然抵不過歲月蹉跎,落得個慘死的凄涼下場。

  有前車之鑒,看來她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要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否則衛子夫的下場,有可能就會是自己的將來。

  請:m.lvsetxt.cc

夢想島中文    朕就是喜歡偷怎么了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