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浪知道崇禎心里慌得一批,但他自己不能慌亂,不然很容易導致崇禎的不信任,那樣麻煩就大了。
于是,沈浪無所畏懼的道:“陛下,我大軍已經練成,萬事俱備,本為剿寇而去,沒想到建虜自己送上門來了。”
“剿寇是剿,剿虜也是剿,皆是我大明之敵,遲早都會有一戰。”
“不過這建虜來得有些意料之外,我們之前的計劃需要改一改了,還請陛下下令孫傳庭部暫緩出兵,繼續備戰。”
“待我大軍先將建虜驅逐,再與他匯合剿寇。”
崇禎點點頭,立即答應,接著又有些六神無主的問道:“可沈卿勇衛營僅八千,建虜號稱十萬,相差懸殊,怎可力敵?”
沈浪連忙回應道:“陛下,據錦衣衛探子回報,建虜根本沒有十萬大軍,可以作戰的滿州真夷,蒙古八旗加上充當走狗的漢軍,也就五萬左右。”
“而最有戰斗力的滿州真夷,數量就更少,應該不會超過一萬五。”
“其余的,大多是隨軍包衣,余丁,打順風仗還可以,一旦我軍將滿州真夷擊敗,包括蒙古八旗和漢軍在內恐怕都會軍心動蕩。”
“所以,勇衛營的主要目標就是滿州真夷萬人左右,特別是屬于多爾袞的兩白旗。”
“若在這次戰斗中更多的消耗多爾袞兩白旗的實力,必將削弱多爾袞在建虜內部的威望。”
聽到沈浪如此說,崇禎果然稍安了一些,說明沈浪并非對建虜的入侵沒有絲毫準備,而是早有防范。
甚至連打擊多爾袞的兩白旗都想到了,說明對戰斗是充滿信心的。
其實他不知道,真要盯著兩白旗打,還是有些難的。
因為滿州真夷的數量本就不多,在掌握了大量降軍之后,往往會派降軍先上,滿州真夷在后方督戰,盡可能的保存實力。
也就是說,沈浪別說先打兩白旗,連先打滿八旗都有些困難。
這一點崇禎不知,但沈浪自己是知道的,只是沒必要和崇禎說罷了。
話雖如此說,崇禎顯然還是不能安心,畢竟沈浪這八千勇衛營算是大明的種子。
特別是沈浪本人,是他崇禎拯救大明的希望,于是便又說道:“朕以為沈卿還是不必親自犯險。”
“周遇吉去年便能以少勝多擊敗建虜,如今勇衛營實力更是昔非今比,相信周遇吉必不會辱沒勇衛營。”
“既然有周遇吉在,沈卿大可安心。”
沈浪知道崇禎的心思,還是解釋道:“陛下,我乃一軍之主將,我若陣前逃離,軍心必然動蕩。”
“此戰不管勝敗,我也必然失去全軍軍心,這勇衛營也就與我無關了。”
“陛下應該也知道,我比周大人更懂火器的運用,也知曉更多應對建虜作戰之法,更能發揮勇衛營的戰力。”
崇禎知道沈浪說的是事實,畢竟沈浪是未來人,周遇吉再英勇善戰,也不可能知曉幾十幾百年后經過實戰檢驗的戰術戰法。
沈浪又補充道:“陛下可再調吳三桂入關,不用他對建虜強攻,只需要威懾其左翼即可。”
“若我大軍擊潰建虜,吳三桂軍也可從后包抄襲殺,爭取將這支建虜留在我大明境內,讓他們為我大明萬千子民陪葬。”
沈浪這話好像戰爭還沒開始,已經確定必贏似的,若是阿濟格聽到,恐怕會笑掉大牙吧。
沈浪這樣說,并非他自己真的就信心滿滿的必勝,而是他要給崇禎以足夠的信心。
一旦崇禎信心不足,就很可能胡思亂想,到時候又做出什么糊涂的決定就麻煩了。
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但戰術上一定要重視敵人,沈浪可不會真的小看這次建虜的入侵。
畢竟這些年建虜取得的戰績太輝煌了,明軍一旦碰到,幾乎是十戰九輸,自己可千萬不能步了后塵。
這一戰對他沈浪也非常重要,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必須認真對待。
果然,看到沈浪這般信心滿滿,崇禎之前惶恐的心情,總算是平復了不少。
他在腦海中又回想起當初和沈浪一起看的那些電影,什么線式戰術,什么空心方陣等等,都是擊潰強敵的法寶。
八里橋之戰,西方洋夷也只有八千人左右,卻可以大破清軍幾萬精兵,自身傷亡極小。
自己的勇衛營訓練有素,怎會比那些遠道而來的洋夷弱?
想到此,崇禎也堅定了信心,不再多想,立即對沈浪道:“好,沈卿,朕全力支持你。”
得到了崇禎的態度,沈浪心中大喜,便又繼續道:“陛下,京畿各城剛被建虜肆虐不足半年,各城城防、人口皆未恢復,恐難敵建虜大軍。”
“與其死守這些城池消耗我方力量,還不如主動放棄,堅壁清野,盡量讓建虜在我大明境內得不到任何補充。”
“建虜大軍每日消耗巨大,他們遠征而來,后勤保障必然艱難,若不能及時得到足夠補充,軍心必然動蕩。”
聽到沈浪如此說,崇禎微微一怔,他從未想過棄守和堅壁清野這一說。
大明的律法也是不允許的,別說主動棄守,就算是死守,最終沒能守住,也有可能會被追究失城之責的。
崇禎可以想像,一旦自己提出棄守那么多城池,必然會遭到強烈的反對。
可剛答應沈卿全力支持,自然不能反悔,崇禎一咬牙,點頭同意。
雙方又商討了一些細節,沈浪不再耽擱,立即領命出京師整軍備戰。
而崇禎也迅速的頒下一道道詔令,召吳三桂入關救援沒什么人反對,但是主動棄守京畿各城,果然迎來了一片反對浪潮。
這些城池本就是京師的衛城,主動放棄,豈不是讓京師成為一座孤城?
兵科給事中光時亨振振有詞的道:“陛下,此舉大為不妥,若此例一開,以后誰還愿守我大明之土?”
“身為大明將士,必心懷守土守城之責,未戰先怯,棄城而走,非大明忠君之士,必治其失城之罪。”
崇禎不再像之前遷都那般,靠一兩個大臣勢單力薄的與一群人對戰,而是主動承擔起了責任。
從歷史資料中,崇禎也知道這光時亨是什么貨色,心中冷笑。
他淡淡的回應道:“既如此,光卿可愿為我大明擔一城之責?”
“朕不用你與城共存亡,堅守三日即可。”
光時亨聽到,臉色不由一變,連忙道:“陛下,臣并非守土之將,不懂戰法,如何守城?”
“朕不用你守,朕賜你尚方寶劍,你坐鎮即可,誰敢棄城而逃,立斬之。”
崇禎的意思很簡單,誰要覺得可守,那你去。
光時亨臉色再變,京畿那些城池什么情況他又不是不知道,拿什么守?別說堅守三日,一日都難,去了必死。
他這種人,滿口的仁義道德,慷他人之慨,臨到自己頭上,卻是擔不起這個責任。
見光時亨一時語塞,崇禎又繼續道:“身為兵科給事中,難道光卿不愿為朕分憂嗎?”
光時亨抹了一把額頭的冷汗,連忙話風一轉的道:
“陛下,臣剛才想通了,陛下所言極是,密云、懷柔等地,城防破敗,兵員嚴重不足,根本難以抵擋建虜十萬大軍。”
“建虜兇殘,既如此,便應該保存有限力量,擇一良機,尋一地利,再與建虜死戰,方有可勝之機。”
“果然是無恥之徒。”崇禎在心中暗罵。
有了光時亨的前車之鑒,反對之聲一下子消彌了不少,讓別人死守可以,讓自己去,那可不行。
當然,也有一些忠臣,諸如蔣德璟、范景文、方岳貢等,他們這些人就算想去,崇禎也不會答應的,這明擺著送死之舉。
趁著反對之聲少了大半,崇禎快刀斬亂麻,立即命王承恩派人去傳令,然后匆匆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