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433章 容克老爺們的制度自信,朱富貴的一攬子外貿

  從鳳都前往新津已經有了一座跨胡德水道的公路橋,所以兩地的行駛距離已經縮短至60公里。

  大約一小時二十分鐘,車隊便抵達了目的地,新津農墾建設兵團某部駐地。

  因為在之前的行程列表中,普魯士方面已經知道自己將會前往的所在是一處軍事重地。

  結果抵達之后,眼前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田野,和連綿的低矮建筑。

  建筑中傳來的是久違的氣味和嗷嗷嗷的豬叫聲。

  這令普魯士人面面相覷。

  對于這些容克老爺們來說,這味道,這叫聲,真是再熟悉不過了。

  不是說好要去參觀軍營嗎?

  他們聽說明國人有一種兇橫的鐵甲戰車,正想一見真容呢,怎么戰車變豬玀了?

  俾斯麥倒是若有所思,似乎理解了朱富貴陛下的良苦用心。

  朱富貴也笑著解釋道:“諸位,這是實打實的皇家陸軍軍事單位,是維系我國肉類安全最重要的一處生產基地。”

  “自從我中華大漢帝國著名愛國宰相曹孟德發明屯田制度,我們中國人就有耕戰結合的傳統,取得了累累戰果?實際上,諸位家鄉的容克莊園,不也是暗合屯田制度嗎?”

  朱富貴半真半假瞎雞兒一通亂扯,好在他本人德語水平高得不行,不然光是翻譯這些名詞,都得讓翻譯小哥絕望。

  還別說,平日里在鄉下當地主,受到征召才成為軍官的容克老爺們都樂了。

  他們一直被新興資產階級,以及各路文藝小清新各種鄙視,又苦于文化水平不高,沒辦法還嘴,罵也罵不過那些讀書人。

  如今一聽朱富貴這套理論,頓時茅塞頓開,百脈舒暢。

  中國皇帝說得對啊!

  這可是羅馬時代就誕生在和羅馬同級別的大漢帝國的軍事制度!

  在羅馬典籍中,對于漢帝國可是極盡贊美的,認為后者是優秀制度的典范。

  當然,漢朝人也給了羅馬以中華天朝史上對于外族的最高評價:“有類中國”。

  這些還都是容克老爺們昨天剛剛在皇家博物院學到的新知識。

  再結合朱大帥對于屯田制的介紹,這不就是說,容克莊園才特娘的是羅馬認可的正統嗎?

  國內那些不學無術的小白臉,那些腦滿腸肥的資本家們,他們懂個屁啊!

  容克老爺們一下子找到了知己和理論依據,終于可以制度自信了起來。

  俾斯麥當然不會如容克武官們如此膚淺,他沉吟道:“皇帝陛下,你的意思是說,普魯士作為一個森林國家,應該進一步發展養豬業,以增強國內的肉類供應安全?”

  朱富貴點點頭道:“沒錯,宰相大人,您應該知道,日耳曼人的祖先當年就是抱著豬玀走出黑森林,與羅馬人友好互動的吧?”

  俾斯麥當然知道這段歷史。

  當年日耳曼人出征都隨身帶著豬,豬是日耳曼人最重要的財產和肉食來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同時期中國人還更喜歡吃牛羊肉。

  據說是因為沒有閹割的豬肉味道不佳的緣故。

  可人家日耳曼人肯定也不會騸豬啊,他們非但不覺得腥臊,而且甚至習慣生吃。

  可以說對豬肉愛得深沉,愛得純粹了。

  而且隨著時代發展,日耳曼人對于豬肉的喜愛依舊不變,如今普魯士每年消耗的豬肉依然是一個天文數字。

  換句話說,豬肉確確實實關系到普魯士王國的安全。

  打仗打的是什么?

  打的是后勤!

  普魯士可以沒有牛奶面包,但是不能沒有豬肉!

  可問題是,這么關鍵的戰略資源,如今其實是卡在英國人手中的。

  十八世紀以來,英國人開始以脂肪沉積能力為育種目標進行選育。

  1770年到1860年,英國以本地豬、中國豬和暹羅豬為親本開始選育,兼顧早熟和育肥快的優點,形成了一些原始品系。

  這些豬比起普魯士本地豬的優勢太大了,俾斯麥的父親就每過一段時間需要去問英國豬商借種。

  而如今,朱富貴便給了他們新的選擇。

  志村大白豬號,必將風靡普魯士及德意志諸邦!

  事實也不出所料,包括俾斯麥在內的眾多有著豐富養豬經驗的容克老爺們,當他們看到志村大白豬號那豐腴的臀部,肥美的腰身,以及迷人的小眼神的時候,他們就全都無可救藥的淪陷了。

  他們確定,這種典雅迷人的富貴豬,就是普魯士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朱富貴觀察著他們難以掩飾的表情,微微一笑,知道這筆買賣是跑不掉了。

  所謂現代農業,誰能控制種子,誰就能贏者通吃。

  在后世,看上去全世界各地都有農民在辛苦勞作,但真正能夠稱得上能夠糧食自主的國家其實屈指可數。

  全球糧食的種子被掌握在少數幾家跨國公司手中,他們也壟斷了國際糧食貿易,只要極少一撮人點頭,全球糧價就能出現巨大的波動,大量落后國家的勞動成果將被頃刻之間剝奪殆盡。

  即便是中國這樣的農業大國,靠著一代代農學人的付出和積淀,才勉強實現了種子安全。

  而在畜牧業上,其實也是如此。

  種豬不是一錘子買賣,不是買了一頭兩頭種豬,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的。

  在后世那一波豬肉風潮中,就曾經出現過外國種豬公司卡脖子、坐地起價的情況。

  因為豬種是會退化的,我國源源不斷,每年要向國外進口數萬頭種豬,才能滿足豬肉生產。

  志村大白豬是生產建設兵團養豬上校志村西,在富貴1號和富貴2號上,結合各地土豬培育的品種。

  志村大白豬比起富貴1號、富貴2號,也就是后世我國飼養最多的長白豬、大約克夏來說,其實是存在某種程度上的退步的。

  在產肉、生長速度方面,都不如朱富貴直接從后世搞來的親本。

  不過志村大白豬可以在新津的繁育基地內形成穩定的品系,不會出現持續的品種退化,這是它最終得以推廣原因。

  而且志村大白豬在新津的繁育基地里以特殊培育和配種方式不會退化,不代表它賣給普魯士人不會退化。

  當根本不懂育種學,不懂孟德爾遺傳學的德國人把這些豬買回去,最多四五代,他們就必須再次屁顛屁顛地跑回來買大明種豬去配種。

  所以這是一筆長久的買賣。

  可即便如此,對于普魯士人來說,也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因為志村大白豬雖然比不過后世的高產豬,但秒殺這個時代英國人賴以壟斷原始豬種還是十分輕松的。

  可以說,有了大明的豬,普魯士人就有了翻倍的豬肉!

  有了大明的豬,士兵就能吃上香腸,部隊就有了戰斗力!

  有了大明的豬,吾輩普人重鑄羅馬榮光就不再是夢想!

  不得不說,作為各種智商稅和詐騙傳銷的鼻祖,志村西這個日本人的演講煽動力真是一等一的。

  要不是他那滑稽可笑的德語口音,他的演講效果應該會更好。

  朱富貴懷疑,給他一張PPT,這貨就敢忽悠幾個億的項目來。

  很顯然,普魯士人對于ppt實業家沒有什么提抗力。

  就連俾斯麥也當場表示,希望與大明簽訂種豬購買協議。

  朱富貴微笑著讓他稍安勿躁。

  正所謂洗浴一條龍,怎么能沖個澡就結束呢?

  朱富貴不但要把豬賣給普魯士人,還要把其他的附加品也賣給他們。

  “諸君請隨我來!”

  朱富貴一伸手,示意眾人更上。

  穿過連綿的養殖廠棚,忽然一座看上去相當摩登的框架大平房出現在前面。

  如果俾斯麥他們認識漢字,就能一眼看到“屠宰場”三個大字。

  不過他們并不認識,也完全無法將這座干凈整潔的建筑與屠宰場聯系起來。

  如今的歐洲,還沒有動保小白左盛行,自然是沒有什么人性化屠宰這一說的。

  反而是中華這邊,孟子一早就說過“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不過這里確實與孟子描述中血腥的庖廚差遠了。

  朱富貴一行都到了屠宰場門口了,依然沒有聽到印象中殺豬那種凄厲的慘叫聲。

  就在普魯士人一頭霧水的時候,一輛運載著滿滿一車大白豬的小貨車開了過來。

  養豬兵們熟練地將豬玀們趕下車,然后依次趕進了一條通道。

  帶著濃烈的好奇心,各位容克老爺們也緊隨其后,想要去看個究竟。

  幸虧被戰士們攔了下來。

  這通道盡頭可是電擊槍,兩百多斤的大肥豬都經不起一電,這個幾個洋鬼子怕不是得當場僵硬啊!

  俾斯麥連忙呵斥他們,要求他們不要在明軍的軍事重地里胡亂走動。

  這些連燈泡都會往嘴里塞的家伙,實在不讓人省心。

  跟著朱富貴陛下走進屠宰場內部,他們看到剛才被趕進通道的大白豬們,正被齒輪機器驅趕著哼哼唧唧向前。

  “明人對待豬,難道是和印度人對待牛一樣嗎?”

  容克們看到兩個滾輪帶動刷子,正在給大白豬身上按摩安撫。

  這些豬玀則一臉享受的樣子。

  然而,上一秒還在談論豬玀的好運氣的容克老爺們,下一秒表情就凝固了。

  只見滿臉享受的大白豬被一根棒子碰了碰,緊接著便雙耳豎直,四肢緊繃,沒有發出一聲慘叫便當場去世了。

  甚至它連死的時候,臉上都帶著幸福的笑容。

  一個養豬兵戰士放下電擊槍,熟練的與同伴一起,將大白豬僵直的尸體拴在鉤子上,另一邊的內燃機則帶動滑輪組,將豬運往下一個環節。

  接著,他們又拿起電擊槍伸向第二頭豬。

  整個過程也就不到20秒鐘,一頭往日里需要三五個大漢,又是鎖脖,又是按頭才能搞定的肥豬,就這么被殺好了。

  一點都不血腥。

  甚至有一絲絲優雅。

  最關鍵的是,效率極高。

  望著這一切,容克老爺們咽了咽口水,臉上滿是想要的表情。

  甚至其中有幾個人,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見到批量化處死豬玀的這一幕,體內的DNA卻仿佛莫名地挑動了一下。

  不知道為什么,他們望向那些懸掛著遠去的死亡白條豬,眼睛里卻滿滿都是阿姆斯特丹那些猶太銀行家的影子。

  “買下它們吧!”

  朱富貴拍了拍俾斯麥的肩膀,笑著道,“你知道的,普魯士需要這些,而古老的屯田制也將在宰相大人您的手中重新煥發榮光。”

  “屆時你不僅僅是歐洲的安祿山,更是普魯士的曹孟德,我相信威廉陛下和普魯士人民一定會感謝你的!”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夢想島中文    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選擇文化勝利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