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441 疊層器件打破世界紀錄

夢想島中文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材一三樓會議室,組會。

  魏興思首先開口說道:“恭喜許秋發表一篇am,一篇《焦耳》,文章的獎金我晚些時候給你,大家鼓掌。”

  說罷,眾人帶著羨慕的眼光看向許秋,噼里啪啦的鼓起掌來。

  而魏興思臉上笑嘻嘻,心里卻在犯著嘀咕:

  ‘本來文章獎金這個政策,最開始是按照自己在漂亮國時候的發文情況估算的,那時想著一年組里發表五到八篇影響因子10左右的文章就已經非常不錯了,這樣下來總支出一年也不過一兩萬,項目中的勞務費可以報銷一部分,實在不夠的話自己出一些,還可以接受。’

  ‘結果現在組里的學生三天兩頭發am這種級別的文章,一篇就要4000塊,更是有影響因子30的《焦耳》,一篇要6000塊,之后或許還有《自然·能源》這種影響因子超過40的…’

  ‘按照這個趨勢下去,怕不是得把在漂亮國或者魔都的房子賣掉,才能養得起這些學生了…’

  十幾秒鐘后,掌聲漸漸平息下來后,魏興思說道:“開組會吧。”

  吳菲菲首先匯報,她上周繼續撰寫“在二維鈣鈦礦中引入itic非富勒烯體系的類疊層器件”工作,目前進度大約五成左右,目標期刊jmca。

  孫沃acsami的文章憋了一個多月,終于給憋了出來,在和吳菲菲、魏興思他們一起改了三天文章后,于上周日的時候把文章改好投出。

  組里鈣鈦礦領域的兩大骨干,現在手頭上的工作基本上都清空了,也開始試圖尋找新的研究方向。

  最終他們選擇了較為保守的研究策略,走的路線是組內有機光伏領域曾經走過的,或者現在正在走的路,主要做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工作,包括:“基于二維鈣鈦礦的半透明器件”、“基于二維鈣鈦礦的真疊層器件”等等。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識到自身硬實力不夠強,沒有勇氣去開發新材料,來沖擊鈣鈦礦某個細分領域的效率世界記錄,只好選擇一些邊角料類型的工作做做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鈣鈦礦團隊的主要負責人是吳菲菲,她現在已經博士二年級,再過一年多的時間就要畢業了,想要安安穩穩的再發幾篇文章就行了,開拓心不足。

  不然,要是博士三年級的時候,突然有了什么大的突破,到時候就會面臨文章或者延畢二選一的情況。

  如果鐵了心要搞科研,一條路走到黑的話,那自然不用太過考慮,干就完了,可吳菲菲現在也不是很確定之后的路,是是出國做博后,到工業界發展,抑或者選擇其他路徑。

  國外的博后,尤其是比較好一點的課題組,現在并不是那么好進的,一般都要求博后自帶經費過去研究,沒有經費的博后很多大組都是不收的,而且很多漂亮國的學校也不認可國內的博士學位,需要重新再讀一次博士。

  不過,以吳菲菲現在的科研成果,再加上魔都綜合大學的出身,去漂亮國好一點的課題組找個博后崗位并不難,而且魏興思在漂亮國那邊也有一些人脈可以用的上,比如可以推薦她去bazan的課題組,或者之前nrel里的一些課題組。

  吳菲菲其實挺糾結的。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雖然現在她現在國獎也拿了,科研工作產出也力壓同年級的其他博士生。

  但組里有許秋這種存在,讓她產生了自我懷疑:

  自己是不是真的足夠優秀?是不是真的適合科研這一行?

  如果自己不夠優秀,在科研圈做不了最頂尖的那一小撮人的話,之后的科研之路該怎么走下去呢?

  可以預見的是,科研這片海只會越來越紅,不夠拔尖的科研工作者們上升的空間將越來越小。

  假如沒有什么上升的空間,或許去工業界發展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至少現在組里的陳婉清和段云畢業出去,年入20w還是可以做到的。

  自己從科研成果上,雖然比不上許秋,但比他們還是比的上的,大概率也能找到同等價位,甚至更高價位的工作。

  而走科研路,當一個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的話,可能退休前的工資都到不了20w這個數。

  吳菲菲的考慮比較現實,純粹是把科研當做是一門生意,比較在意物質上的得失。

  其實,對于每個單獨個體來說,這也是必然的選擇。

  經歷六年小學、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五年/六年碩博,加起來辛辛苦苦讀了21/22年的書,這期間的收支算下來,扣除學費,多半是負收入。

  而且,人生又能有多少個20年呢?

  忙活了這么多年,肯定要考慮給自己的未來找個好去處。

  當然,如果家里有礦的話,那自然不必如此糾結,干自己想要干的事情便好,興趣為上。

  可惜的是,大多數人家里都沒有礦。

  段云還是老樣子,雖然他還是沒有拿到正式的offer,但上周又有兩家公司進入二面,在加上老家臺城職業技術學院有一份教職作為保底,因此并不是很慌。

  另外,他的畢業設計寫的也差不多了,上周請課題組的眾人喝奶茶,幫他檢查有沒有格式、錯別字上的問題。

  田晴繼續進行“三個homo能級差線性變化的非富勒烯體系的電荷輸運機制研究”,沒什么太多的進展,主要在等待瑞典馮盛東那邊的測試數據出來,再決定選用什么模型來解釋。

  陳婉清的畢業論文基本上也寫完了,她的內容比段云還多,但寫的比段云還快,主要是因為很多內容都在之前寫的年度基金報告中有過中文版本,直接復制粘貼即可。

  上周她主要幫許秋做“全溶液、多彩、半透明器件”體系的重復性實驗以及一些基礎表征,現在數據已經齊全。

  同時,她上周正式和藍河簽訂了實習合同,每周固定過去三天,名義上的工資雖然沒有降,但因為要繳稅了,所以實際到手的錢應該會少一些。

  這里少一些是真的只少一些,一萬塊的工資大約需要繳納300的個稅。

  平常扣得多,是因為需要繳納社保、公積金之類的,那些才是工資扣錢的大頭。

  而還沒有畢業的實習生是無法簽訂正式的勞務合同的,也就不需要繳納社保這些。

  說起來,學姐剛好找到了對口的工作,這在材料專業里還是比較難得的。

  大多數人都轉行了,比如段云投的幾個崗位中,就沒有一個是和熱電相關的。

  此外,藍河那邊開發的刮涂機器,現在刮涂出來的薄膜已經比較穩定,正在組裝第一代的原型機,嘗試進行售賣。

  魏興思收到了這個消息后,當場表示:“藍河的第一臺機器我們來買。”

  一方面是給合作伙伴一個支持,另一方面組里現在確實也需要這樣的機器,可以讓日后的實驗手段更加的多樣化。

  終于輪到許秋匯報,雖然他很想把y4、y5的結果和大伙們分享一下,讓其他人都知道他已經把器件效率突破到14.8,接近15了。

  但許秋還是按捺住了自己躁動的心,認認真真的匯報:

  “上周,我和韓嘉瑩一起合成了ptq系列的一代給體ptq1,同時購買了y系列受體的原材料,另外疊層器件方面也取得了進展…”

  許秋提及的方向雖然比較多,但都沒有細講,而是留給接下來的其他人進行講述。

  韓嘉瑩上周j4給體材料的am文章撰寫進度大約三成,同時她還匯報了上周的實驗進程:

  “上周合成了ptq1給體材料,這個材料的主要優點是合成步驟少、分子結構簡單,同時做了基礎的表征測試,ptq1的禁帶寬度約1.7電子伏特…”

  “ptq1的光電性能同樣較好,與基準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包括itic、idic、ieico等結合,均表現出較高的器件性能,可達11以上,和idic4f結合,效率更是可以達到12.8…”

  鄔勝男上周主要在撰寫文章,ihic和4tic兩種材料,目標期刊分別是jmca和cm。

  其中,ihic的jmca已經寫好投出,4tic的cm的進度也完成了四成。

  莫文琳繼續做三元體系,當前體系是j2:pce10:ieico4f,性能還不錯,器件效率可以達到12以上。

  她之前的三個三元體系都是基于一種給體,兩種受體的,現在這個體系為了不和之前的體系重復,則是采用了兩種給體,一種受體材料。

  讓自己現在做的工作和過去做的工作有所差異是很重要的。

  假如莫文琳繼續做一種給體、兩種受體的體系,雖然不至于發表不了文章,但原先本來可以發am的,現在可能就只能發子刊afm了。

  同時,她也匯報了一下上周幫許秋做的“四終端法”疊層器件結果。

  因為“四終端法”的制備工藝相較于“兩終端法”復雜的多,所以她做的體系并不多:

  底電池統一選擇了當下性能最佳的j2:idic4f體系(效率13.5),頂電池則則嘗試了四種不同的體系。

  其中,最佳的疊層體系中,頂電池的有效層材料是pce10:ieico4f(效率12.3),器件效率可以達到12.5。

  看起來“13.512.312.5”,效率沒有突破原有單結體系的高度,和之前“二終端法”的“12109”、“131010”差不多。

  似乎這次的嘗試又失敗了,但其實不然。

  因為人們在看待疊層器件的時候,其實也是把疊層器件當做一個整體看待。

  并不是特別關注原先器件的性能是怎么樣的,只會在同一個細分領域中,也就是和其他疊層器件進行橫向比較。

  而有機光伏疊層器件的制備門檻比較高,研究的課題組比較少,再加上之前也沒有什么好的材料,受體幾乎只有pcbm,給體也就pce10等少數幾個給體材料能拿的出手。

  因此,現階段疊層體系的世界紀錄只有12.28。

  也就是說,許秋讓莫文琳嘗試了一下疊層器件,順手走了一步閑棋,一不小心又把有機光伏一個細分領域的效率世界紀錄給打破了!

  這樣一來,他只好改變之前定下的策略。

  本來許秋是打算讓莫文琳把疊層器件先做著,自己去把y系列受體材料給合成出來。

  而現在看到疊層器件有崛起的希望,他便打算同時跟進。

  許秋現在對有機光伏領域的了解程度很深,很快就想到了五種可能的“疊層器件的優化思路”,并把這些想法全部丟給高級模擬實驗人員進行摸索。

  接下來,本科生四小只匯報,他們申請的兩個項目都已經完成了開題答辯。

  魏興思宣布組會結束,同時把許秋單獨叫到了辦公室。

  關好218的門,魏興思也沒藏著掖著,直接說道:“文章獎金的事情,等下我給你轉1w,不過我覺得之后咱們課題組需要改一改規則,按照一個影響因子200塊有些太貴了,現在組里的勞務費都快沒錢了,新的項目還沒有申請下來,窮啊…”

  魏興思話鋒一轉,繼續說道:“但是假如發文章不給獎勵的話,又不太好,會抑制學生們工作的積極性,許秋你怎么看?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

  “呃…”許秋做出思考狀,內心開始盤算。

  組里現在大約300w的基金項目資金,其中有15左右是勞務費,也就是45w左右,平均一年大約9w。

  看起來一年9w很多,但其實每個月都要給組里的學生發補助。

  現在許秋、吳菲菲兩個人的補助稍微多一些,分別是3800和1500塊。

  組里的其他人,每個人每個月補助大約是5001000塊左右。

  碩士生因為學校補貼只有600塊,所以發的多一些,一般是1000塊,博士生因為學校補貼2000塊,所以發的少一些,一般是500塊。

  課題組現在有十三位成員,除了鄔勝男博后,還有四個新進來的本科生以外,都是需要發錢的,一共有八人,莫文琳和韓嘉瑩分別按博士生和碩士生發放。

  八個人加起來,每個月一共要支出大約8800塊,一年就是八萬八,按照一年9w勞務費算的話,平均每年結余兩千,如果再扣掉其他的勞務支出,每年結余就變負數了。

  當然,因為前幾年課題組里的人比較少,也沒有許秋這樣的吃勞務費大戶,所以勞務費方面還是能剩下一些的。

  但現在科研成果數量的膨脹速度太快了,這一年來許秋帶領有機光伏團隊,am級別的文章加起來發了10篇左右,再算上其他影響因子10左右的cm、jmca,也有10篇左右。

  估計在魏興思前后一共發了五六萬的獎金,已經把項目中剩下的那部分經費用的差不多了,甚至可能還補了小幾萬的缺口。

  而且,之前魏興思剛回國啟動資金比較多,如果后續沒有大項目進來,比如申請不上重點項目和杰青項目的話,按照現在的情況給學生發錢,這個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許秋倒沒有太在意文章獎金的事情。

  一方面,他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學生階段”的財富自由,只要別提買房,物質方面的需要基本都不愁,這種每年1w、2w的獎金,因為邊際效應的存在,用處并不大。

  而且這個階段對他來說更重要的還是提高自己,獲得未來能夠持續穩定獲得收益的能力才是王道。

  很多時候,賺快錢是會害人的,就是一個習慣的問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習慣了賺快錢,如果有朝一日這份錢賺不到了,那么在心態上很容易出現問題。

  當然,量變引起質變,假如是500w、1000w那就不一樣了。

  這種快錢,許秋表示還是多多益善的,哪怕單單存銀行不追求投資回報率,基本上也可以給自己留下一條后路,半輩子不用愁了。

  另一方面,許秋知道就算他在意獎金的事情,也改變不了什么。

  因為做科研類似于搞實業,不是資本市場,也不是房地產,沒有杠桿,也不能錢生錢,錢的總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憑空多出來。

  現在出現缺口,要么是申請更多的項目獲得更多資助,要么是魏興思直接貼錢進行補貼,要么就是砍學生的補助,沒有其他的方法。

  具體來看,面上項目之類的縱向項目大多都有限項要求,不可能大量的拿項目,橫向項目的話,有機光伏或是鈣鈦礦光伏短期也沒什么應用價值,沒幾個企業愿意開發,這條路走不通。

  讓魏興思一直帖錢做科研,這也不是個事兒。

  那么就只能砍學生的補貼了,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大致上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降低學生每月的基本補助金額,另一種就是降低發文章的獎金。

  其實,哪怕是魔都綜合大學這樣的國內頂級高校,材料系里大多數課題組都沒有什么經費的。

  半數以上的課題組撐死了一個面上項目,也就是80w四年,勞務費占15,也就是12w,平均下來一年3w,每個月3千。

  也就是說,整個課題組全部學生加起來一共每個月發3千塊補助。

  大多數課題組的政策是博士生不發補貼,只拿學校的2000,碩士生象征性的發500,連帶學校補貼加起來1100,反正吃住都在學校,一千多基本上餓不死。

  因此,當你聽說有的人都已經研究生了還找家里要錢的,也別覺得奇怪,因為真的很正常。

  而且,對于生化環材的研究生來說,也很少有可以做的兼職,可能也就只能做一做家教吧.

  何況都996了,還想著兼職,哪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啊。

  這便是內卷的危害,在可分配資源總量固定的情況下,人越努力,平均回報率就越低。

  另外,哪怕可分配資源總量不是固定的,而是會隨著勞動量的提升而提升,也可能導向同樣的結果。

  比如,在加工制造業實際生產過程中,干的活越多,生產總值越高,看似多勞多得。

  但實際上,生產出來的東西并不都是有價值的,只有當它被人消費了,它的價值才能夠顯現。

  假如市場上需要10億個碗,而因為多勞生產出來15億個碗,那么多出來的這5億個碗的價值就將大幅降低,平均回報率就因此而變低。

  這也是人們為什么痛恨“工賊”的原因,多勞多得在生產力沒有飽和的情況下是成立的,但當產能過剩的時候,多勞多得就不一定成立了。

  反而會因為產能過剩,工廠不需要太多員工而使得一些人失去工作。

  總結下來,魏興思選擇的余地并不大,就兩條路可以走,或者降低學生的每月補助,或者降低發文章的獎金。

  雖然許秋心里大致有數,但他并不想對這件事情表態,便選擇搖了搖頭,沉默應對,而且,他知道一般魏興思這樣問的時候,多半內心已經想好了答案。

  果然,魏興思見許秋默不作聲,主動說道:“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們之后發文章,不按照影響因子算,統一定一篇一區文章2000塊,一篇二區文章1000塊。”

  許秋裝作考慮了一會兒,然后點點頭:“唔…我沒什么意見。”

  看來魏老師是選擇了第二條路,這樣的話對他來說虧了一些,不過卻保障了組里像孫沃這樣沒有文章的學生的利益.

  要是保持文章獎金不變的話,孫沃估計一個月就只能拿1000塊,大概率不夠花,要去找家里要錢了。

  許秋隨口問道:“那要是發s呢?”

  “s…”魏興思順著許秋的話開始琢磨,突然眼前一亮,抬頭問道:“你又出新的成果了?有機會上s?”

  ‘差點說漏嘴了,’許秋笑著搖搖頭:“還沒…我就是問問。”

  其實,如果y系列受體的體系能做到15以上,是有機會沖擊一波s的,另外,疊層器件假如也能打破當下的桎梏,效率達到15以上,也是一樣有機會的。

  目前來看,y系列的受體取得突破的可能性更高一些,畢竟都已經14.8了嘛。

  許秋打算y1、y2這些早期的工作都不報道,到時候直接把最好的體系拎出來,直接往s上投。

  “嗯…確實有必要區分一下。”魏興思想了想說道:“s、《自然》大子刊,還有你那篇《自然·能源》都按1w算,《焦耳》按5千算吧,這些錢哪怕我貼錢都會出的。”

  ps:嘗試一下兩章合并著發。

夢想島中文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