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260 學姐,別亂立FLAG,當心禍從口出

夢想島中文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測試完畢,許秋回辦公室向陳婉清報喜:

  “學姐,這批器件效率最高5.19。”

  “效率…多少?!”陳婉清激動的反問。

  “百分之五點一九。”許秋一字一頓道。

  “真的破5啦。”陳婉清還是有些不相信的樣子。

  “喏,數據在這里,你自己看。”許秋遞過U盤,“之前測出來10也沒見你這樣,現在5至于這么激動嘛。”

  “那不一樣嘛,這是我們一起開發出來的新材料,我之前的心理預期是破4就好,現在多了一個百分點,有5的效率,這工作能發AM的概率就非常大了。”陳婉清眼神迷離,癡癡笑道:“嘿嘿,我也是半只腳踏入AM的女人辣。”

  “我還兩只腳…”許秋說了一半,發現這話好像不是很吉利,及時收住了口,語重心長道:“學姐,別亂立FLAG,當心禍從口出。”

  “學弟,你說啥子呢,什么FLAG,什么禍從口出,不存在的好伐,”陳婉清雙手叉腰,語速極快,揮斥方遒:“這篇AM我吃定它了,耶穌都留不住它,我說的。”

  許秋無言以對,并給學姐遞過去一個關愛的眼神。

  陳婉清仿若沒有看到,突然雙手托腮,向許秋湊過去,眨巴著眼睛說道:“學弟,你說6有沒有機會?”

  “不清楚,”許秋搖搖頭,“或許更換其他寬帶隙給體有機會把性能做的更好,但我們沒有。”系統給出的初步優化結果是5.48,能不能做到6以上的還不確定,大概率是可以的。

  “這倒是,FTAZ的結構上BDT居然是直接連接一個烷基側鏈,連個噻吩環都不接,也不知道當初怎么設計出這結構來的。”陳婉清想了想,說道:

  “不過,現階段ADA體系的世界紀錄是6左右,我們這5也夠了,好歹我們用的A單元是全新的。”

  接下來的幾天,許秋基于模擬實驗系統的初步結果,幫助學姐優化器件,同時從唐云坤和馮盛東老師兩邊各自要來一些機理相關的文獻,補充著自己在電荷輸運機理方面的短板。

  此外,他抽空又讀了兩遍自己的文章,稍微潤色了一下,只待補充TAS和GIWAXS的結果。

  周四。

  許秋累計做了三批器件,已經將學姐的FTAZ:IDTICIN體系效率從5.19,逐步優化到了5.86,離現有ADA體系的世界紀錄(6.02),還差半個身位(0.16);PCE10:IDTICIN體系的效率也優化到了4以上,達到了4.13。

  這期間許秋沒有借助模擬實驗室力量,主要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才不是為了節約積分。

  馮盛東老師給許秋發來消息,表示已經收到了TAS的樣品,現在開始安排測試,盡量在三天之內得到實驗結果并寫好描述部分。

  韓嘉瑩的第三代B4T5/6/8系列3DPDI分子合成完畢,同時她也合成了第三代B3T6系列3DPDI分子,用來和前期第一、第二代B3T6系列分子進行對比。

  陳婉清看著每天器件效率數據都在穩步上升,她做實驗的工作效率直接提高了20,PCE10:IDTICIN和FTAZ:IDTICIN兩個體系的表征數據已經湊齊了九成,就差周五的TEM和周六的GIWAXS了。

  不過,她這周光忙著做實驗了,大多數的數據只是處于原始數據狀態,還沒來得及處理。

  許秋將韓嘉瑩合成出來的幾種材料復制進模擬實驗室II中,開始性能摸索,隨后和學妹一起進入實驗室,準備光源樣品,從在裁硅片開始。

  周五一大早。

  許秋進入模擬實驗室II,查閱結果。

  學妹的B4T8系列3DPDI受體和PCE10給體搭配下的有機光伏體系的效率最高。

  最高值9.17!

  “最高效率還真被爆了啊,還沒捂熱乎呢。”許秋嘀咕了一句,“不過,至少曾經擁有過。”

  許秋心態倒是很輕松,就算學妹做的更高,她發的文章自己也是二作,四舍五入一下,大概就相當于是自己破了自己的記錄嘛。

  而且對于這個結果他也不是很意外,畢竟學妹的二代6系列效率最高值都已經7.5了,而現在是三代8系列,后者采用了在許秋體系中頗有成效的兩步分子結構優化手段——氮原子位側鏈修飾、引入硒原子,效率飆升也很正常。

  而且,這次的模擬實驗,許秋整合了前期3DPDI體系的所有器件加工策略,花了整整十二個小時,測試了數百種條件,為的就是一步到位,直接把效率做上去。

  換言之,想進一步優化器件加工條件,使得效率向上提升,空間并不大,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材料的性能上限。

  想要進一步提升,除非拓寬給體庫或者顛覆現有的涂膜方式。

  前者很好理解,但是需要時間積累。

  后者的話,指的是研究者們開發出來的特殊涂膜方式,包括許秋之前開發的熱旋涂法;還有一些文獻中報道的,比如“一層又一層”旋涂法,就是把給體、受體分開旋涂兩次;“倒著涂”旋涂法,在旋涂成膜的最后過程中,讓基片正面朝下旋轉等等…

  關于特殊涂膜方式的文章,只有零零星星的三兩篇,被報道后幾乎沒什么模仿者,而且效果看起來也一般。

  就比如ACSAMI的一篇文章,用的就是“倒著涂”旋涂法,他們采用的標準PCE10:PCBM體系,正常旋涂得到的器件效率為8.0,而“倒著涂”之后,效率提升至8.8,然而這個體系,許秋隨隨便便做出來的標樣效率都在10以上,所以他總覺得他們在玩雜技,也就沒有模仿他們的興趣。

  反復看了幾遍9.17這個數據,許秋開始盤算:

  “今天周五一整天都要準備光源樣品,周六要光源測試,周日休息一天,現實中的實驗結果要等周一才能拿到了。”

  “雖然要拖幾天,不過好事多磨嘛,這點寂寞我還是耐得住的。”

  “不過,這個工作的定位似乎有點尷尬啊…”

  一方面,在許秋的體系打算沖擊NC的前提下,她這個體系效率雖然更高,但也沒機會上NC了,除非她能在許秋之前搶先投稿,不然文章的上限最高就是AM、JACS、EES這類的材料、化學頂刊。

  另一方面,她手里第二代6系列的工作已經進行了大半,表征基本齊了,文章都快寫出來了,不可能直接放棄第二代分子,直接去寫第三代的文章,而一旦她第二代分子的文章發表了,第三代的分子新意就會打很多折扣。

  科研同行也不是傻子,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兩種分子的相似性,尤其還是同一個課題組的文章。

  也就是說,學妹的兩個工作很難同時發表兩篇頂刊,不過一篇AM級別的肯定是有了,另外一篇差不多能發一篇CM、JMCA之類的弱一區。

  當然,如果魏老師是院士,這一切都不成問題,兩篇AM都是小意思。

  畢竟,學術圈子也是人的圈子,也有所謂“學閥”、“山頭”的存在。

  “學閥”指的是憑借勢力把持和壟斷教育界、學術界的人,又可指在特定的職業或組織中,由某個學校畢業的人們所形成的排他勢力。

  通俗來講,就是一個領域內的研究者,大多都被同一個派系給占據了,比如都是師兄弟的關系,師承一家,而其他的人想要進來分一杯羹,就會大受排擠。

  國內“學閥”現象的嚴重程度,大致介于漂亮國和霓虹國之間。

  漂亮國科研氛圍在世界范圍內確實數一數二,也是很多科研工作者趨之若鶩的地方,好多人都是從國內跑過去就不回來了;

  霓虹國呢,因為終身世襲制的制度,以及圈子相對比較小等原因,造就了以各個大學為核心的學閥圈,壟斷著霓虹國的各行各業。

  “學閥”在發文章這方面的表現,就是掛著大佬的通訊作者,相對容易的發一些頂刊。

  不過,期刊公司畢竟主要是國際上的公司,你老板厲害,偶爾搞幾篇頂刊,操作一下還成,一直搞也不現實。

  至于排擠外來者,不讓他們發文章也很難操作,假如一個工作做的確實好,夠檔次的話,想攔根本攔不住的,期刊公司的編輯也不是傻子,同行評審的時候找幾個國外、圈子外的審稿人就是了。

  “學閥”帶來的主要“好處”,還是科研申請經費這方面,如果背后有人,會順利不少,比較容易拿到好項目。

  此外還有就是升遷,跟對了人的話,隨便混一混,就算沒什么成果,講師轉個副教授并不難;

  或者教授想評個“杰青”、“長江”等帽子,人脈多多少少也是有點用處的,不過能到這種程度,人脈更多的是錦上添花,更重要的還是個人的能力,類似于廳官想往上進步,主要就得靠自己實打實的政績才行。

  許秋和韓嘉瑩相約早鍛、早餐,之后兩人來到實驗室,一起準備光源樣品。

  這回的樣品數量比較多,有機三人組加起來一共做了接近一百個樣品,忙活了一整天才做完,其中學妹的數量最多,有14個體系,42個樣品,學姐的其次,有8個體系,24個樣品,許秋的反而最少,只有7個體系,21個樣品。

  周六,三人前往光源,耗費了整整十二個小時零二十分鐘,才把所有樣品測完,首次把全部十二個小時的時長都用盡,還額外吃了下一組的二十分鐘。

  好在是白天測試,三人輪換,雖然有些累但還是可以接受,如果通宵測試的話,怕是測完了得休息十幾個小時才能回過神來。

  在測試的過程中,許秋的樣品被安排在第一優先級進行測試,同時他已經把GIWAXS數據順便處理了出來。

  結果和之前猜測的結果一致,3DPDI分子的結晶性在共混薄膜中并不強。

  許秋將測試結果放入正文文章中,并按照之前預留的模板補足文字描述部分。

  周日,馮盛東老師返回了許秋樣品的TAS測試結果,并補充了三段描述文字;同時TRPL也重新測試了一遍,由于測試儀器的不同,新的結果與許秋之前測試結果略有偏差,不過主要結論基本一致,馮盛東老師額外補充了半段描述文字。

  許秋把TRPL和TAS的結果整合到自己的文章中,得到了NC文章的最終草稿版本。

  真是一個充實的周末啊!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全集TXT電子書!

夢想島中文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