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263 不用四舍五入都有兩個小目標入賬啊

夢想島中文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接下來的段云和田晴都沒有PPT,各自口頭講了幾句話。

  段云“銀納米線摻雜PVDF基熱電材料”的工作,上周四投了Small期刊,這周打算“沿用之前的PVDF基體材料,采用鎳納米線替代銀納米線,制備熱電器件”。

  田晴關于“鈣鈦礦電荷輸運機制”的深入研究工作,上周五投出,目標期刊為JPCL。

  他們兩人兩篇文章,再加上吳菲菲那篇Adv.

  Sci.,魏老師在一周內一共投了三篇文章,非常之高產。

  魏興思交予田晴接下來的工作,是和瑞典隆德大學的馮盛東老師合作撰寫一篇綜述,他瞄準了最近幾年鈣鈦礦材料研究的非常火熱,但人們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新材料的研發,以及沖刺光電轉換效率上,很少對電荷輸運動力學方面的進行總結。

  他們討論過后,取了一個比較洋氣的標題,暫定為“有機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載流子動力學研究:從薄膜到太陽能電池”,目前正在寫綜述計劃書,這也是魏老師這次出國時的收獲。

  當然,這篇綜述主要出工出力的還是田晴和馮盛東,最多再加上一個吳菲菲打輔助,魏興思和Tnu,一個負責統籌,另一個則是院士大佬,負責掛名當吉祥物,提升稿件被送審、接受的概率。

  這次魏老師拉上了Tnu院士,因此野心非常大,一篇AM、EES這類材料頂刊都已經滿足不了他了,他打算沖擊一波Chem.

  這是RSC旗下綜述類期刊的扛鼎之作,地位類似于ACS期刊公司下的Chem.

  Rev.,影響因子40左右,原則上只接受綜述,年文章數非常少,只有200篇不到,期刊的H因子250左右,即被引用次數超過250次的文章數量超過250篇。

  簡而言之,能發一篇Chem.

  Rev.,可以吹一年。

  說起來,這也和田晴之前表現出來“不愿意做鈣鈦礦量子點合成實驗”的意向有關,魏老師充分參考了她的意愿,給她安排了這個新的任務,田晴很開心的接受了。

  孫沃匯報了上周的各項表征數據測試數據,他沒有做器件,所以沒有效率數據。

  魏興思沒太在意孫沃的實驗結果,因為對他來說并不重要,他現在對孫沃的期待放在了最低,他心里的想法是“已經有了許秋和韓嘉瑩兩員本科生大將,收下孫沃就當綜合一下人品”,反正只要會所有的基本實驗操作,能幫吳菲菲做做實驗就好。

  因此,魏興思只問了一句“新接觸到的那些儀器操作有沒有學會”,得到對方肯定的答復后,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口鼓勵了幾句。

  接著,陳婉清匯報,她上周的實驗工作還不少,滿滿當當的準備了六頁PPT。

  雖然早上受到那篇《自然·材料》文章的影響,讓她有些患得患失,但作為博士二年級的學生,基本的情緒調控能力還是有的。

  至少從表面上來看,她已經恢復了平日的鎮定。

  不過,一開口就露餡了。

  學姐沒有感情的對著PPT看圖說話:“我測試了…,結果表明…,又測試了…,結果表明…,還測試了…,結果表明…”

  一共“測試…,結果表明…”了七次,陳婉清終于結束了匯報。

  魏興思見她這個狀態,也沒轍,他是導師,又不是輔導員,更不是心理醫生。

  陳婉清剛來那會兒一直做不出成果,他還可以黑著臉“開導開導”她,可現在她有成果了,之前那一套就不太好拿出來用了。

  魏興思說了句“不錯,抓緊時間把文章寫出來”,然后就擺擺手讓許秋接替。

  許秋首先匯報他上周幫學姐做的器件光電性能,效率最高達到5.86,這個結果魏老師已經知道了,他就講了兩句直接帶過。

  然后是光源的數據,按照文章中的思路講了一遍,“…3DPDI分子弱結晶性…與TEM、DSC數據相吻合…”。

  最后才是重頭戲,也就是之前給馮盛東老師那邊送樣測試的TAS結果。

  為了弄懂這個實驗結果以及馮盛東老師繪制的一張圖片,許秋在周日晚上還和馮老師語音聊天,聊了近半個小時。

  但機理這玩意,就和《高等數學》考試復習一樣,前一天復習后覺得自己都會了,甚至產生“我能考100分,是因為卷面只有100分”這樣的錯覺,然而第二天轉頭上了考場就忘了一半,最終喜提59分。

  因此,周一早上起床后,許秋還專門復習了一遍,但后來到辦公室發生了魏老師被緊急召喚的事件,導致他現在思路又有點斷。

  不過,當許秋操作激光筆翻頁到TAS結果那一頁的時候,突然發現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于是他輕咳兩聲,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來:

  “通過415納米和670納米波長的單色激光,分別激發單獨給體、單獨受體以及給受體共混薄膜,利用兩種不同波長的激發光源,可以實現只激發受體材料和同時激發給體、受體材料的效果…”

  “對于單獨受體的薄膜,通過415納米單色光激發,并截取555納米處瞬態光吸收的電荷動力學過程…,對于共混薄膜,通過415納米單色光激發,并截取555納米和680納米處瞬態光吸收的電荷動力學過程…”

  “…漂白帶…奇異值分解發…全局變量擬合…”

  “TAS結果表明,有別于富勒烯衍生物體系,基于3DPDI的非富勒烯體系,無論給體還是受體,在受到光激發后都會產生電子/空穴對,對光電流的形成有貢獻…”

  “共混薄膜中光電材料被光激發后,存在三個過程,時間尺度分別為1皮秒,240皮秒和3.7納秒,分別對應著…”

  順暢的將整個結果講了一遍,許秋感覺自己升華了,之前總擔心回頭忘,現在當著眾人的面演講了一遍,瞬間感覺對TAS的數據分析和解譜能力提升了一個檔次。

  果然,學術圈子里經常外出做報告還是有點用的,不光可以公費旅游,還能切實升華自己的學術水平。

  定下神來,許秋看了看周圍。

  韓嘉瑩撲閃著大眼睛望著他,仿佛在說“師兄,雖然我聽不懂,但覺得好厲害的樣子”,陳婉清也是呆呆的,一只手托著腮,另一只手抓著黑色水筆,在實驗記錄本上不斷寫著字,粗略看去,上百個“陳”字占了滿滿的一頁。

  田晴似乎聽懂了一些,畢竟她主要是做機理研究的,而且上周開始準備綜述的時候,從馮盛東老師那邊拿了一些文獻過來,對TAS手段有著初步的了解,不過她并沒有說話的意愿。

  魏老師張了張嘴,似乎想說什么,但沒有說出來,頓了幾秒鐘才說道:“嗯,講的挺好的。”

  最后,韓嘉瑩登場,她匯報了GIWAXS數據,因為結構和許秋的類似,所以結論也是類似的。

  同時,她還表示上周完成了她的四種3DPDI分子的合成,凸顯了一下工作量。

  下午一點半。

  模擬實驗室II歷時四個多小時,已經得出了學姐體系的優化條件,效率突破6,達到6.12。

  許秋在最優條件里面摻了兩個次優條件,推薦給學姐作為進一步優化的方向。

  同時,學妹的新體系,三代B4T8系列,也就是上周五在模擬實驗室中得到的效率高達9.17的體系,因為最佳的器件加工條件和許秋的第三代體系很類似,所以他沒有直接報出最優條件,而是讓學妹去參照他的體系,自由發揮。

  安排好學姐和學妹,許秋自己帶著U盤前往魏老師的辦公室,修改文章。

  對魏老師來說,他作為文章的通訊作者,要是正文中有什么問題或是錯漏之處沒有找到,最后文章發表后被其他研究工作者發現,落的都是他的面子,也因此雖然改文章非常耗費精力,但魏老師每次都是非常認真。

  期間,魏老師發現了許秋的一個遺漏之處,沒有列舉每個作者的分工。

  對于《自然》系列的文章來說,要求比之前發表AM的時候要多,在文章中不僅要注明每個作者的具體分工,還有很多其他附加的規矩,比如上傳原始數據等等。

  這個倒是不難寫,許秋很快完成:

  “許秋設計、合成、制備了小分子受體材料。許秋、韓嘉瑩和陳婉清制備、測試了太陽能電池器件。許秋進行了UVvis、PL、DSC…等表征手段的測試和數據分析。馮盛東進行了TAS、TRPL的測試和數據分析。韓嘉瑩和陳婉清修改了論文草稿。魏興思修改了論文草稿并指導了整個項目的進行。所有作者都討論了實驗結果并對論文草稿發表了評論。”

  花費了一個下午的時間,改了三個版本,終于修改完成,許秋將最終版本發給學姐和學妹做最后的核驗。

  晚上八點半過后,文章順利投出。

  “完成了,第四篇,”魏興思長呼出一口氣,“你這工作還是很扎實的,NC大概率沒問題,不過這文章的版面費,是真的貴啊。”

  “要多少錢?”許秋好奇問道,他只知道NC作為純線上的開源期刊,任何讀者都可以免費閱讀上面的每篇文章,期刊公司將本該向讀者收費的閱讀費用轉嫁給了作者,大幅提高文章的版面費,但具體是多少他還真不清楚。

  “喏,自己看,”魏興思指了指電腦屏幕,說道:“有三種資費標準。”

  只見電腦屏幕上顯示著:“3790英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5380美刀(美洲各國,種花家,霓虹國)、4380歐元(歐洲,其他國家地區)”

  許秋內心默默“臥槽”一聲,發一篇NC版面費就要三四萬。

  要知道NC一年收文5000左右,光這一個期刊,一年不用四舍五入都有兩個小目標入賬啊…

  請:m.laidudu

夢想島中文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