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八百八十五章 都不算實誠人

  “黃水縣令!”

  李鴻儒思索自己的官職,只覺黃水在哪兒都搞不清楚。

  以他外出數月的情況,李鴻儒覺得自己當縣令的政績就是那樣了。

  有太子的安排,又有他被唐皇委任派去送親,李鴻儒覺得太子應該安排較為妥當,只是到時需要他去走走過場。

  這個當縣令的事情過掉,李鴻儒還詢問了李淳風朝廷近期的相關。

  “我聽聞吐渾國生了一場大內亂,朝廷派軍前去鎮壓,似乎將吐渾國宰相的腦袋都刴了!”

  李淳風看了一眼四周,這才低聲做著交流。

  他還特意看了看李鴻儒的臉色。

  在吐渾國諸多事情上,都不乏有李鴻儒的影子。

  但見李鴻儒一臉正常之色,李淳風想了想,只覺隱隱約約似乎有些明白了狀況。

  弘化公主塞過去,李鴻儒似乎解脫了出來。

  如今慕容忠烈背靠大唐皇室,難于牽扯到李鴻儒。

  這小伙還是具備斬斷后續小尾巴的敏銳,沒有沾染到在這場渾水中。

  再能瞎掰的朝臣,此時也沒可能因為吐渾內亂拉李鴻儒下水。

  “可惜宣王了!”

  李淳風打量時,李鴻儒不免也有著一些感慨。

  在吐渾國的動亂中,宣王作為曾經十二名王的存在,最終也沒逃脫隕落的結局。

  他難于清楚吐渾王庭的實際狀況,但宣王有一定的智慧,也具備識機風險的能耐,即便王庭爭議多,應該也不會如此輕易就反叛王庭。

  這與反叛大唐沒多少區別。

  李鴻儒不需要去猜測,就很清楚宣王家族的下場。

  “外面鬧哄哄,咱們朝廷可是一片祥和,前有太子殿下讓顏師古等人注釋《漢書》,后有魏王殿下糾集諸多文人著《括地志》,儒家之勢當真是不可擋!”

  李淳風說這句話時有些痛心。

  儒家著作紛紛出爐,但道家被敲打的有些疼。

  這十余年中,唐皇雖然有不斷承建寺廟和道觀,又不斷度人入道,但也有太多寺廟和道觀被查處。

  度人入道便是往各種寺廟送探子,不時的被查也與這些人相關。

  這是朝廷送的人,不收便是抗拒,收了便是隱患。

  這種查處便是上清派都沒落下。

  李淳風不在意上清派發展什么樣,但上清派掌教是自家婆娘,少不得需要他操心一些事情。

  與儒家愈加的輝煌對比之下,李淳風只覺自己話語中都夾帶了一絲酸溜溜。

  “《括地志》是什么書?”李鴻儒問道。

  他清楚顏師古注釋的《漢書》,但還沒搞明白《括地志》是什么書。

  能讓李淳風如此對比,《括地志》不會亞于注釋《漢書》。

  “這應該是我們當代最為詳細的地理志”李淳風道:“以大唐各州為綱,分敘州下各郡縣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跡、物產、風俗、人物、掌故、傳說、重大事件等,我聽聞此書當前分為五百五十卷,涉及內容龐大無比,蓋晗了諸多隱秘之事,一番通讀可知天下。”

  “這等書要如何去完成?”

  李鴻儒一時也有著詫異。

  大唐不是扶馀國,地域數十倍于扶馀區域。

  扶馀國拿出一份地理志都要三年,李鴻儒一時沒想明白魏王如何完成這種大工程。

  這其中耗費的人力龐大,精準校訂所需更是需要權威判定。

  一件件事情下來,李鴻儒覺得十余年數十年能完成都算是快速。

  “魏王殿下廣納賢才,門客滿庭,又統籌有方,更是廣召天下文人相助,單我們長安之地便有上千文人匯聚魏王府,如何不能完成這等盛事”李淳風笑道:“魏王殿下還不得不買了好幾處佳宅來做人員的安置!”

  “原來是這樣!”

  李鴻儒總算清楚自己的府邸為何賣了個高價,還有中書舍的官員蹲守在府邸門口,就等著他歸來。

  皇三代們開始綻放著各自的光輝。

  這種光輝并不以誰的武力強弱定性,也不以對外的軍事才能做對比,而是涉及統籌分配,也涉及識人做事。

  相較于唐皇等皇二代的武力,皇三代們傳承的是儒家文化,且不斷發展發揚這種文化。

  道家在落寞,又有釋家的縮退,儒家此時無疑光輝閃耀。

  “這可真是好”李鴻儒贊嘆道。

  但凡大儒、文人、儒生、書生們能齊齊同心協力,便能將文化推動到一個新的高度。

  武將駐守邊界殺敵防衛國度,文人傳承發展文化,讓后代更為出色。

  這是一個極為良性的循環。

  相較于教派的布道傳承,以皇朝為單位的儒家文化在發力時會極為恐怖。

  這是整整一個群體的齊齊邁步前進,引導是一個國度,而并非一個人,也不只是出一個高手、一位高僧。

  “數年之后,大唐將一片鮮花燦爛之地!”

  武有武的霸道,文有文的出彩。

  即便太子等人不擅長武藝和文法,同樣可以治理國度,而且能讓大唐越來越強大。

  這是與教派完全的不同之處。

  李鴻儒極為滿意從李淳風這張烏鴉嘴中聽到的好消息。

  每一代的帝王們都有著各自的目標。

  大唐從分裂走向統一,又從統一中走向強大。

  沒有朝代會一直打仗,在皇朝的后續上又以穩固為主,皇三代們做的事情無疑就是穩固。

  “那也要給我們道家一點點傳承呀!”

  看著李鴻儒滿臉歡喜之色,李淳風只覺心理有些不平。

  “我們道家并非以羽化飛升仙庭為主,我們還是有相當多人只是喜歡鉆研天文、星相、歷法、醫藥等科目”李淳風道:“你們多給道家一點活路,不要一棒子打死呀。”

  “那又不是我說了能算的事”李鴻儒回道:“您這事得找皇上!”

  “我找皇上,皇上就問我歷法的事情!”

  李淳風重重的嘆上了一口氣。

  如果說《括地志》需要的是各類人力,但在涉及日歷年歷的事情上,則需要有人常年累月的去做記載和糾正。

  人越多,歷法反而越具備爭議,只會扯出一地的雞毛。

  這事情只能由欽天監最具權威最忠心的團隊去完成。

  李淳風和傅人君爭執未休,也是擔心再次扯出爭議,導致事情半途而廢。

  在欽天監的團隊中,往昔只有他,而后有極具能力的袁天綱加入,再到袁天綱出走,他又重新恢復了一人。

  這是一項需要漫長歲月打磨才能完成的事情,李淳風心中也沒底。

  他心中念著《黃庭經》,哪敢再對唐皇提要求。

  唐皇對朝臣很大方,但確實一直提防和鉗制道家,即便上清派不斷靠攏朝廷也是如此。

  他所需的《黃庭經》不會這么輕易到手,甚至這輩子難于拿到也不乏可能。

  “我好歹也救過你的命,你總得幫襯幫襯我,不提讓劉仁景收手,你讓劉仁景適當的放放水總成吧”李淳風請求道。

  “這事兒我幫不了你”李鴻儒搖頭道:“但若是你想完成歷法之事,我倒是能給個建議,你看看有沒有用。”

  東土諸多書籍在戰亂中不斷損壞,只能讓大儒復原,又或各抒發見解形成文字,又或如太子和魏王一樣請人不斷著新書。

  李鴻儒在吐渾國避難時曾經進入過爛陀寺。

  他在爛陀寺中看到過漢字版本的《大皇天歷》,在吐渾國一些寺廟中,依舊保存著往昔的一些歷法書。

  這是他不曾在大唐聽聞的歷法書。

  此前的歷法不乏缺陷,但有著一定的參考性。

  若是能做一些結合,李鴻儒覺得李淳風至少能輕松一些,或許可以在老死前拿出一份靠譜的歷法給唐皇過目。

  問了的沒法幫,沒問的卻偏偏能幫。

  這種東邊不亮西邊亮的行為,李淳風只覺收獲來得讓他猝不及防。

  他哪能知道吐渾國中哪個寺廟收藏了哪本書,這種重要的書籍對他確實是剛需。

  上清派被查封了幾個道觀讓人很不舒坦,但相比之下,李淳風覺得被查封幾個道觀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相較于歷法的重要性,這些事情確實可以放一放。

  “你為什么沒早點說《大皇天歷》的事,這可是爭議了數次的重要歷法,曾經掰倒過傅人君遵循前朝的那份《大業歷》,一份完整的《大皇天歷》對我而言非常重要啊。”

  半響,李淳風才反應過來,很是痛恨李鴻儒沒早點向他敘說這種事情。

  “你以前也沒問!”

  李鴻儒的回答讓李淳風很想抽對方的嘴。

  跨行如隔山,他當然不會問李鴻儒涉及歷法的相關。

  但這是其他歷法者著書,具備重大的參考性,事情有著全然的不同。

  李淳風就覺察李鴻儒這小伙不實誠,沒事老是藏著掖著。

  這隨便掏一掏,就掏出了他往昔不可得之物。

  想到吐渾國如今動亂還未完全平息,李淳風只覺自己一時心急如焚,恨不得立馬飛到吐渾國爛陀寺中。

  “對了,我那婆娘聽說你有鉆研《道德真經》《文始真經》《南華真經》等道經,若是你想找一些道家原籍,可以去找她幫幫忙。”

  李鴻儒心急火燎準備遠行時也隨口提及了一句。

  這讓李鴻儒同樣想噴對方一臉。

  他卡在這些道家基礎典籍上很久了,難于湊到100的完整度。

  這讓李鴻儒難于知曉這些道經究竟能產生什么樣的能耐。

  李淳風知曉他研讀的典籍名字都如此詳細,定然一直在窺探他,早就知道他的處境。

  李淳風這是壓根沒將他當一回事,這種重要信息到現在才開口。

  “你為什么沒早點說…”

  “你以前也沒問!”

  李鴻儒剛想問一句譴責譴責,隨即被李淳風堵了回來,這讓他覺得李淳風壓根就不是個實誠人。

夢想島中文    我若修仙法力齊天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