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 215章 以退為進

  永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張千重領兵將蜀地全境收復,肅清了境內勢力較大的吐蕃殘部,而后整頓好邊軍的張千重和衛允,押送著那兩萬多名俘虜,踏上了回京的路。

  如今蜀地邊軍損失慘重,吐蕃方面的情況又不明,是以南境六路剩下的那八萬府兵在張千重的安排之下,暫領邊軍的職務,戍衛蜀地邊境,以防備吐蕃再次興風作浪。

  至于具體該如何部署蜀地防務,也只能等張千重回京稟明永安帝之后,由永安帝,曹太后以及滿朝諸公一起商議過后再另行安排。

  蜀地戰事已了,西北那邊亦不甘落后,戰局也在十二月上旬的時候急轉直下。

  當初衛允和張千重出京之后,永安帝和曹太后開始物色出使遼國的人選,欲行衛允所提的連橫之策,可誰也不敢保證自己能夠說動遼帝耶律洪基,說服遼國朝臣。

  最后,還是衛允的師伯秦尚書,毛遂自薦,以工部尚書之尊,二品大員的身份,作為使節,代替鴻臚寺卿,前往遼國,說服遼國君臣。

  永安元年十二月底,遼帝耶律洪基答應出兵。

  永安元年一月初五,遼國興三十萬大軍,兵分三路,越過西夏和遼國的邊境,橫穿河套平原,一路走河曲,一路走贛州,最后一路則是攻向銀川。

  與此同時,榆林延州一帶。

  自英國公退守延州之后,榆林便落入了西夏之手,成為了西夏大軍的大營所在,可同時,張千均帶領八萬四千黑甲軍自慶州而出,一月之內,便攻占了鹽州,宥州,大軍直逼夏州。

  而夏州乃是西夏二十萬大軍的后勤來源,若是夏州被攻克,那還在榆林和英國公僵持不下的西夏大軍,便成了甕中之鱉。

英國公又命威北侯沈從興為右先鋒,領五萬大軍北上,直娶  取綏州,沈從興不愧是連顧廷燁都贊不絕口的猛將,只花了十日的時間,便攻占了綏州。

  當然了,這也和西夏將二十萬大軍匯聚在榆林有著密切的關系,西夏疆域本就不大,人口也遠不如遼國與大周。

  舉全國之力,也只有五十萬大軍,二十萬在河套平原之上的幾個州縣防備遼國,二十萬在榆林,三萬在西夏國都,剩下西夏全國各地的州縣加起來也只有七萬的地方軍隊。

  別看七萬人很多,可是分散到西夏全境之后,每個州縣能分到多少?

  邊境的多分一下,其余地方的少分一些。

  那也沒有多少。

  沈從興帶領五萬大軍,晝夜不歇的猛攻綏州,綏州城內雖有守軍五千,沈從興以十倍兵力,將綏州團團圍住。

  再加上西夏西北邊境遼國大舉來犯,綏州臨近的州府自顧不暇,哪有力氣來救援。

  十日之中,有六日是在趕路,右路軍真正攻城所花的時間,只有四日。

  位于榆林境內的西夏大軍,收到消息之后,立馬分兵前往兩地救援。

  可英國公要的就是西夏分兵去救這兩地。

  不論是張千均還是沈從興,一開始的目的從來都不是那幾個州縣,而是前去救援的西夏軍隊。

  這是明謀,可西夏統帥又能如何,若是不救,待后路被截斷,彼時大周軍隊給他來個三面夾攻,把西夏二十萬大軍堵在榆林之中,甚至不需要攻打,只要斷了西夏大軍的糧道,將其活活困死在榆林即可。

  至于撤退,那就更別想了,打了老子那么久,老子會讓你就這么安安生生的退回西夏去?

  別逗了,我們大周的那些兒郎們就白死了?當真以為榆林是那么好占的?

  不得不說,英國公這一手以退為進,聲東擊西玩的真的很溜,就在張千重和衛允的蜀地之戰落下帷幕的時候,西夏統帥分兵出去,救援夏州和綏州兩路的八萬大軍(夏州五萬,綏州三萬)!

  皆損失過半,只余四萬左右的人馬,且戰且退撤回了榆林。

  往夏州去的那五萬人馬,還沒趕到夏州就遭遇了伏擊,一萬九千的風字營分做兩部,分別在兩邊的高坡之上,以箭雨覆蓋西夏大軍。

  山字營立于風字營之前,攔在了上坡的道路上,西夏的騎兵再厲害,也斷然無法在斜坡上進行反沖鋒。

  光是那段斜坡,就讓普通的騎兵提不起速度了,更何況全身重甲的鐵鷂子。

  而風字營的輕騎,則仗著弓弩的射程比西夏軍的遠,便遠遠地拉開距離,不斷的用羽箭襲擾,不求最大程度的殺傷敵人,只求讓他們疲于應對,時刻都得緊繃著精神,小心翼翼的躲避箭矢。

  這一次分兵救援,是西夏自出兵以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

  和西北軍在榆林對抗了數月,二十萬大軍也只不過損失了兩萬有余,不到三萬,可這一次救援,就損失掉了真正三萬多的人馬,最后被周軍驅趕著退守至榆林,而此時榆林城城內的所有西夏大軍加起來,總共也只剩下十三萬左右。

  而這一次,攻守雙方的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張千均的黑甲軍和沈從興的右路軍在榆林城外順利會師,而英國公老人家,也帶領著兗州城中剩下的十二萬兵馬,圍在了榆林的另一側。

  周軍也不立即進攻,而是在榆林城外修筑起了防御工事,連夜在榆林城外挖了十多萬個陷馬坑,九條七尺寬,五尺深的壕溝,還連夜用樹泥土做了遮掩,雖然簡陋,但若是隔得遠一些,就根本看不出異樣。

  壕溝里頭并沒有布置任何陷阱,可在壕溝與壕溝之間卻灑滿了黑甲軍專門打造的三十萬顆鐵蒺藜。

  黑甲軍加上沈從興的右路軍合計十一萬人馬,就這么在壕溝之后扎起了營,不過卻派出了斥候,隨時觀察城門處的動向。

  只要西夏大軍一出城,十余萬大軍便立即結成陣型,山字營在最前方,刀盾手其次,其余步兵再次之,而風字營和火字營以及右路軍之中的神機營,在負責火力輸出。

  風字營江上火字營可就有三萬多人了,再加上右路軍的一萬神機營,將近五萬人馬,被張千軍分成三個梯隊,每個梯隊約莫一萬六千人左右,準備以三段射之法迎接西夏大軍。

  周軍也不著急了,就這么圍著不打,以靜制動,看西夏大軍如何應對。

  不就是幾十萬大軍的糧草了,大戰都已經持續了半年了,也不差這一兩個月,大不了朝廷再擠一擠,可榆林城內的十余萬西夏大軍就不一樣了。

  英國公從榆林撤出去的時候,可是連一根毛都沒有給他們留下,前些時日夏州雖然陸續運送了一些糧草輜重過去,可后來袁文紹帶著風字營不斷地襲擾,攻擊西夏大軍的糧道,嚴重的影響了西夏糧草的輸送。

  后來就是張千均直接陳兵夏州城外,徹底斷了西夏大軍的糧道,如今榆林之中西夏大軍的存糧,頂多也就夠吃十幾日的,若是省一點,每日都少吃一些的話,估計能堅持的久一點。

  不對,他們還有戰馬,若是把馬也給殺了,那就還能夠多堅持一個七八天的樣子。

  這么加起來,西夏大軍的糧草還是能夠堅持一個多月左右的樣子。

  可這么坐以待斃絕不是辦法,必須要想辦法突圍。

  西夏大軍的第一次試探,以一千鐵鷂子為前軍,兩萬輕騎為中軍,準備從黑甲軍的陣型之中撕開一個口子,然后后續人馬在繼續進攻。

  兩萬多的西夏騎兵剛剛發起沖鋒的時候,城外的一座矮丘之上,便燃起了狼煙!

  從頭到腳,從人到馬都被鐵甲包裹著的鐵鷂子剛剛發動沖鋒的時候,鐵蹄大地,方圓數百丈范圍內的整個地面都開始震動,細碎的石子,土塊被震得從地面彈起又落下,如此反復。

  鐵鷂子的騎兵之間,用鉤索絞聯,雖死不墜,雖然讓鐵鷂子的威力倍增,可也帶來了一個致命的缺點。

  只要一匹馬受阻摔倒,那么和它絞聯在一塊的那幾匹,同樣會被鐵鏈拽倒。

  張千均之所以在榆林城外挖了這么多的陷馬坑和壕溝,就是為了防止西夏最為強悍的鐵鷂子。

  至于其他的普通騎兵,且先破了山字營的重甲再說吧!

  鐵鷂子加速才加到一半,就沖到了陷馬坑的區域。

  戰無不勝的鐵鷂子第一次遇上了克星,只要有一匹馬的馬蹄踩入坑中,那馬兒的行動就會受阻,可旁邊的馬兒還在前行,可前行的慣性還在推動者它前行。

  然后的接過就是要么馬兒折了腿,要么就是馬腿直接被扯斷,反正結果都是一樣,連人帶馬直接栽倒。

  與之絞聯的騎兵也就遭了殃。

  “怎么可能!”

  榆林城頭之上,西夏大軍的主帥一臉不敢置信的看著眼前的場景,在他眼中所向無敵,縱橫披靡的鐵鷂子,竟然還沒沖到周軍的身前,就率先折損了大半。

  與此同時,大周軍陣之中,將近五萬的弓弩手同時朝著陷馬坑夫君的區域的覆蓋箭雨。

  因為那一千鐵鷂子后面的兩萬騎兵,也即將沖入下馬坑的區域。

  一萬六千多支羽箭,無差別的覆蓋一個區域,所能夠造成的殺傷力,是無語倫比的。

  那些西夏輕騎有不似鐵鷂子那般身披重甲,利箭難傷。

  而且看到了鐵鷂子人仰馬翻的下場之時,那兩萬輕騎紛紛開始勒馬減速,可還是有不少人踏入了陷馬坑的區域。

  而這時,箭雨落下。

  不過數息的功夫,兩萬騎兵,便有四五千人馬,死在了周軍的箭雨之下。

  余下的騎兵趕忙調轉馬頭,屁滾尿流的朝著榆林城逃了回去。

  可陷馬坑處的一千鐵鷂子,卻連逃都做不到,此時此刻,身上的重甲在保護著他們不受箭雨所傷的同時,也成了拖累他們逃跑的累贅。

  只能選擇棄馬,步行小跑著朝著榆林撤去。

  羽箭落在他們身上,發出叮叮當當的金鐵交織之聲,隨即便被彈飛到四周。

  也有那么些個不怎么幸運的,被射中一些鐵甲沒有辦法覆蓋住的地方,或者是甲胄比較輕薄的地方,也只能飲恨倒下,成為一具尸體。

夢想島中文    從大周開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