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親率五千人馬一路向南門行去,沿途站滿了前來為軍隊送行的幽州百姓,百姓們對李楊明顯比對韓豹要熱情得多,因為這支軍隊幾乎全都是由遼東青壯所組成的。
而韓豹率領的五萬人馬則由幽州青壯以及烏桓青壯所組成,烏桓人在幽州生活數年,他們終于勉強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主要是幽州的待遇好,再加上李楊的融合政策與洗腦洗得好。
李楊在百姓心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百姓盡皆奉其為主,幽州百姓只聞李楊之名,不知天子久矣。
李楊一行從州牧府到襄平南門這一路上受到了幽州百姓給予的最高規格的禮遇。
當李楊率領五千人馬行出南門時,他們的樣子反倒顯得十分的狼狽,幾乎每名士兵手里都握著幾枚雞蛋,脖子上更是掛著用麻繩串連起來的臘肉,其他的瓜果蔬菜亦是不計其數。
李楊溫柔一笑,雖身處隆冬臘月,但心里很暖!
李楊命掌管后勤的官吏帶人駕著輜重馬車行駛在隊伍兩旁,收取士兵手中的瓜果蔬菜,為其減負!
軍隊以日行四十里的速度緩慢前進,按照這個行軍速度,大約一個月左右便可抵達官渡戰場。
李楊是一個十分會享受的人,當軍隊行至房縣時,他命人為自己打造了一頂三十二人抬的暖轎。
三十二人抬的轎子究竟有多大呢?答,大約六十平左右,內分臥室和客室,暖轎上設有床榻,有幾案,甚至還有幾張客座,在不耽誤行軍的情況下,李楊還可召集沮授等人在暖轎里開個小會。
當然了,大多時候暖轎里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李楊,另一個則是隨軍出征的沮授。
行軍途中,李楊穿著便服,在暖轎里無需穿甲,即便敵軍來襲,李楊也絲毫不慌,有典韋寸步不離的護衛在暖轎身側,李楊自可高枕無憂!
只有親臨戰陣時,李楊才會穿上沉重的盔甲,要不怎么說他會享受呢。
與李楊相比起來,李虎可就實在多了,他更像一名合格的武將,因為李虎除了吃飯與睡覺之外,幾乎從不下馬,李虎時刻緊握瀝血破城槊,以防不備之策。
李虎是典型的好戰分子,雖然很多人都說李氏三雄俱為好戰分子,但是,好戰分子與好戰分子之間也還是有所區別的。
比如說李楊,李楊打仗的目的是為了通過戰爭來發展自身的實力,說白了就是他喜歡發戰爭財。
而李虎就簡單了許多,他只是為了打仗而打仗,他喜歡戰爭,縱橫沙場能夠給他帶來某種莫名的快感,主要還是心里和精神上的,李存孝對這種感覺甚至已經到了有些癡迷的程度,他才是那個為了戰場而生的戰爭狂人。
與此同時!
曹軍大營中,正在就幽州出兵之事進行著激烈的討論。
為什么說他們在進行著激烈的討論呢。
因為曹洪接連向眾人提出了幾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為什么在與李楊簽訂的協議里,李楊只承諾幫自己擊退袁軍,如果在擊退袁軍之后,他們又調轉馬頭向自己發起進攻的話,己方又該如何應對?
為什么我方不在協議里向對方挑明此事?
長文(陳群,字長文)是否在出使時,因與李楊有舊而有所怠慢?
若說長文是一時疏忽,那么,元常(鐘繇,字元常)為何不曾出言提醒?
不久前,袁曹雙方圍繞著官渡接連展開了數場大戰,曹軍接連受挫,曹操終于坐不住了,于是命陳群與鐘繇出使幽州,與李楊商議出兵伐袁之事,
曹洪一連幾個問題,徹底將陳群與鐘繇推到了風口浪尖。
陳群一臉無奈的嘆息一聲,起身向曹操拱手行了一禮,正欲開口答話,卻見曹操揮了揮手,道:“子廉(曹洪,字子廉),由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曹洪抬頭看向曹操,默默的點了點頭。
曹操說道:“李楊此番發兵七萬,與我軍共同抗擊袁紹,若說幽州軍在與袁軍大戰一場之后,他們仍有余力來攻伐兗、徐等州,那也只能說明是上天欲亡我曹孟德,非戰之罪也。若是一旦發生了此等情況,屆時,我等亦唯有順天應命。”
曹操說的再明白不過了,幽州此番發兵七萬,號稱十五萬,而袁紹是什么人?他可不是泥捏的,就連自己都不是袁紹的對手,何況李楊呢?
曹操覺得幽州軍隊的戰力不見得比自己軍隊高多少,說白了就是曹操還真就不相信幽州能夠在擊潰袁紹之后,還有余力來攻伐自己。
若是幽州擊退袁紹之后,尚有余力來攻伐自己的話,那我屆時也只有認命的份兒了。
這時陳群站了出來,躬身行禮道:“此次袁紹發兵二十萬,號稱七十萬,這還只是我保守估計的結果,說不準袁紹會發兵三十萬甚至更多,而我軍目前可戰之力,只有六萬左右,加上幽州的七萬大軍也才只有十三萬人馬,若此番大戰之后,幽州仍有余力吞并我軍,屆時,臣亦無話可說。若是果真發生了此等駭人聽聞的事情,屆時,臣愿以死謝罪。”
曹丕挺身而出,替陳群說了一句公道話:“兒子愿為長文做保,長文定然做不出背叛父親的事情,若我軍果真亡于李楊之手,兒子愿與長文一同以死明志。”
曹洪聞言,連忙替自己找補了幾句:“哎!哎!哎!我也只是隨口問問罷了,什么死不死的,沒必要說的那么嚴重吧,咱們大家都得活著,好好的活著,只有活著才能享受更多更好的美酒與美人兒!”
曹洪就是一個奇葩,他對曹操忠心耿耿,卻又十分的貪財好色,此事在曹軍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曹操對此亦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曹操為這場毫無意義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句號,他側頭看向郭嘉,道:“奉孝辛苦一趟,即刻帶人出發,向北迎一迎李楊一行人馬。”
“固所愿也,不敢請耳!”郭嘉勾了勾嘴角,道:“鞍鄉候聲名遠播,嘉對其欽佩不已,如今得以一會,終償心中所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