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昌等實力強一點的西域小國為先鋒,然后再讓突厥人進攻,至于波斯主力,等戰斗開始之后,再趁機破陣!至于其他小國的人,打打順風仗就可以了。
大戰一起!天地似乎都不忍看見,天空烏云密布,烈日不顯。聯軍在各自向著大唐逼近。
大唐沒有選擇死守,同時出兵,騎兵分成眾多隊伍,迎了上去。
如此大的戰場,想要全局掌控指揮,只有依靠事先制定的計劃,然后根據傳令兵傳達消息。
當然!這只是針對別人,對于大唐來說,這個問題要小許多。鄒羽和李靖,就位于距離戰場最近的一個山頭上面,用望遠鏡打量著前方。
深眼眶,高鼻梁的沙赫巴勒茲,就出現在望遠鏡下。這是大唐制作的戰場指揮利器,加大號的望遠鏡,被固定在地上,鏡筒可以旋轉,十里地,只要沒有遮擋,都看得一清二楚,這樣大大小小的望遠鏡,就有四五個,已經被調試好了距離,只需要微微轉動,就能看到想要看的位置。
大唐猛將眾多,一人統領一支萬人隊,按照制定的計劃,主動發起了進攻。
沙赫巴勒茲的算盤打得好,想要依靠人多勢眾,圍攻大唐,李靖怎么可能讓他如愿以償。主動進攻,想要攻打那里,就完全是自己說了算。
十八萬騎兵,除了火槍兵,乞活軍,一共十五萬大軍,發動了進攻,他們看上去是一個縱隊,其實是分成了幾支箭頭。
號角齊鳴,隨后萬馬奔騰,騎兵發動了沖鋒,整個天地一下子被轟轟轟的馬蹄聲所遮蓋,再也聽不到其他的聲音。
大隊人馬一起沖鋒,總是那么熱血,那怕是一個膽小之人,這個時候都不會有恐懼感,只會覺得熱血上頭,忍不住高喊著沖鋒。
大唐如此,聯軍同樣如此,兩支龐大的隊伍,向著對方沖了過去。
萬箭齊發,從空中交錯而過,隨后落下,帶起陣陣血花,同時也有人因此落馬,不過這點人,在大軍中只能算微不足道,畢竟拋射的殺傷力有限,加上剛開始大家的準備都非常充分。
尤其是大唐,如今全軍棉甲,鋼盔,根本無懼弓箭,戰馬也有皮甲保護。
兩輪箭雨之后,大唐的騎兵,突然一左一右散開,后方端著長刀的騎兵,顯現了出來。
讓聯軍非常吃驚的是,這些騎兵,戰馬全部披著鐵甲,好在騎兵身上,沒有著甲。
這當然是聯軍的無知,因為棉甲的鋼板,都在衣服夾層,沒有交過手,當然看不出來,而平時不作戰的時候,鋼板都沒有裝上。
十五萬騎兵,其中三萬重甲,在弓箭手散開的時候,沖進了敵群。
大唐如今的重騎兵和普通騎兵,唯一的區別,就是戰馬;普通騎兵,需要速度,因此戰馬只是防護正面的皮甲。而重騎兵的戰馬,除了戰馬小腿,全身鐵甲。
在重騎兵和敵人交戰之后,弓箭手也不再繞行,馬頭一轉,跟著發動女正面沖鋒。
普通騎兵和重騎兵不同,他們之中,有一部分是橫刀連弩,配合著前方的戰友,收割敵人。
十五萬大軍,形成了三個戰團,對部分敵人進行了攻擊,無視包圍過來的敵人,從某種程度來說,反而是大唐在局部以多打少。
首當其沖的就是突厥人和西域各國,不過這種大型戰爭,不可能一時半會,就分出勝負。
沙赫巴勒茲肯定密切關注著戰場,見大唐出動了大隊騎兵,發動進攻,只剩下少半據守,這種明明人少,還主動分兵的事情,怎么看都不明智。雖然感覺有問題,但是戰機不容錯過,因此波斯大軍,從戰場穿過,向著大唐留守人馬,殺了過來。
因為這是遠征,營地才建幾天,壕溝都沒有,也不在險要地勢,沙赫巴勒茲從不認為,有多難打。
剩下的全是步卒,沒法參與騎兵進攻,進攻的人,應該只是想要取得一些戰果,然后突圍,引誘自己進攻營地,這是沙赫巴勒茲的推斷。
因此他更不能讓大唐如愿,波斯大軍攻打營地,剩下的西域各國聯軍,也向著大唐騎兵,包圍了過去。
整個戰場,一下子就被分成了四塊,相隔著幾里地,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波斯大軍,攻打營地,同樣是久經戰場的精銳,他們有自己的作戰習慣,最前方是拿著弓箭的輕騎兵,在輕騎兵后面,是手里拿著繩子的騎兵,他們負責把障礙物拉倒。
只是很可惜,波斯人遇到了大唐,踏弩,床弩首先發威,把波斯人穿成一串一串,第一時間,遏制了波斯人進攻的浪頭。
只是沙赫巴勒茲的手下,那都是與羅馬常年戰爭的精銳,不會就這么容易被嚇住,而且他們都明白,對付步卒,只要靠近,就是屠殺。
進攻,不停的進攻,而且一下子就散開進攻,這就是他們的戰斗本能,對付密集的遠程打擊,最好的辦法,就是松散陣型。
踏弩,弓箭還在不停攻擊,只不過間隔時間長了,因此就有波斯騎兵,沖到了營地。
營地的拒馬,柵欄被拉倒,隨后騎兵沖了進來。
如果李靖布置的營地,如此容易被破,那他就不是李靖,在第一道防護被破的時候,弓箭手就向后撤退了,在波斯人面前,是大量的馬車。
這些馬車當然是大唐運送物資的東西,如今堆積在那里,用樹干固定在那里,還有一些拒馬,形成了第二道防線。
這一道防線,并沒有完全封起來,反而留出一條條兩三百米寬的通道。
出于人性的心里,有通道,自然就沒人會去破壞那些馬車,波斯人順著通道,就殺了進去。
“殺!”一聲大喝,一排排舉著長長斬馬刀的士卒出現,毫不畏懼的正面擋著通道。
“殺!”又是一聲大喝,隨著大喝聲,士卒向前一步踏出,高舉的斬馬刀一刀揮下。
“殺!”沒有停歇,又是一聲大喝,緊接著,同樣一群士卒,從第一排士卒旁邊,踏上前一刀揮下。
“殺!”
“殺!”
“殺!”
一名將領不斷的按照一個節奏高喊,而士卒一排排不停的揮刀,收刀。
雪白的刀光,形成一片連綿不斷的光影,猶如風扇一般,不停的輪轉,波斯騎兵,也不斷的倒在斬馬刀下,無論是人或者戰馬,都沒有一個突破。人馬具碎,無一例外。這一幕發生在每一條留出來的通道。
波斯人因為沖進大營,時間上肯定有差別,因此沖擊通道并不是整齊的隊伍,當然也就更沒法擊破通道的防守。
終于!波斯最精銳的重騎兵出現了,重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就是一個無解難題,重甲步卒,也難以抵擋,通道自然也就被突破了,雖然付出的代價不小。
沖出通道,波斯人以為可以大開殺戒,哪里知道,看上去空曠的地上,也有陷阱,戰馬跑過去,立即被絆倒了,完全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空無一物的地上,沒有陷馬坑,也沒有絆馬索,但就是有許多戰馬,突然摔倒。
在付出好上萬人馬受傷的代價以后,波斯人終于沖過了這一段地帶,見到前方密集的盾陣,他們心里,反而松了一口氣。
波斯人大量受傷的地方,當然是鐵蒺藜,這種隱蔽而又廉價的東西,雖然不會殺死多少敵人,不過會讓許多戰馬受傷,從而摔倒,還會絆倒后面的戰友,引起連環車禍。
騎兵并不怕盾陣,那怕盾陣后面正不停的射出弓箭,都知道盾牌是保護弓箭手的,一但突破,就可以對弓箭手進行屠殺,因此波斯人一下子精神就來了,興奮的吼叫著,催動戰馬,向前沖去。
一百米,五十米,越來越近,波斯人已經迫不及待的舉起了武器。
就在波斯人即將接近的時候,突然!從盾牌中間!上面!出現大量的長槍。
這種情況,波斯人當然也碰見過,并沒有因此慌亂,只是最前面的騎兵,做好了保護自己的準備,然后義無反顧的讓戰馬撞了上去。
結果再次讓波斯人吃驚,戰馬撞上去,雖然盾陣搖搖晃晃,但是并沒有突破。
一波!一波!又一波!就那么一層盾墻,死死的擋住了他們。
按照以往的經驗,戰馬沖鋒,撞在夾雜著槍林的陣型上面,很快就會槍斷盾破。
波斯人當然沒有時間細心來看,不然他們就會發現,大唐從盾牌中,伸出來的三米長槍,完全是由鋼鐵制作的,戰馬別說撞斷,撞彎都困難。
至于長槍后面,一塊在地里的木樁,死死的抵住,這也是為啥撞不退的緣故。而且大唐的士卒,準備的鋼槍,那是雙份!沒辦法,就是那么有錢,任性!
李靖的安排,當然不會只防守,除了盾陣后面的弓箭手,遠處的弩車,山丘背后,一左一右,殺出了兩支鐵騎。
這是一支混雜的騎兵,有重裝,有普通列裝,不過非常強大,這一點波斯人就深有體會。他們分出去阻擋的人馬,一面兩萬,居然直接被鑿穿!
這自然是王牌軍隊之一的乞活軍,乞活軍駐守京畿地區,是工作量最小的大型軍團,平時最多也就種點蔬菜水果,他們的生活也是大型軍團之中最好的,還加一個裝備最好,雖然都是冷兵器。當然,訓練強度也是最大的。
京畿地區,各地的物資,都會送到這里,加上為京城提供食物的養殖場。近水樓臺先得月,因此分到他們手中的物資,非常豐富。
產量最大,雞鴨鵝的蛋,每天都有得吃,魚肉也沒有斷過,這樣練出來的兵,怎么能不強大。更何況乞活軍經過大小戰斗數十場,無論是經驗還是心態,也都是一流的。
乞活軍也對得起鄒羽對他們的重視,無論多么艱難的任務,都沒有拉稀擺帶,很漂亮的完成了。
乞活軍的軍團名字,是鄒羽定的,血紅色的大旗,也是獨一無二,因此他們非常在意維護自身的驕傲,如今甚至形成了傳統。那就是絕不丟臉,也決不能丟臉,無論是面對誰。那怕是大唐其他軍團,都不允許丟臉。
乞活軍一出,立即吸引了波斯人的火力,鑿穿阻攔的敵人,逼迫波斯人不得不再次一面增加了兩萬騎兵,前去配合剿滅。
乞活軍吸引了八萬敵軍,進攻大營,前后投入了十萬人,給波斯人留下的后備力量,就只剩下了兩萬。
就在波斯人頭疼的時候,讓他們更臉色大變的事情,再次出現。
從大營后方,居然殺出一支步卒,奇怪的是這些步卒居然對騎兵發動了進攻,向他們沖了過來,更加奇怪,這些士卒居然拿著一根很短,像棍子一樣的東西。
沒有讓他們好奇多久,就揭開了謎團,這些士卒一出現,跑了一段距離,然后就站住,把手中的武器,舉在眼前。
波斯騎兵當然不會放過沖出來的步卒,只不過他們剛沖上去,就發現原本以為到嘴的肥肉,居然是要命的死神。
“砰!砰!砰!”陣陣聲音響起,大唐士卒和重甲步卒一樣,不停的一排一排,輪番前進。
火槍兵攻擊騎兵,效果非常不錯,尤其是這些輕騎兵,沒有鐵甲,根本防不住子彈,而且騎兵目標大,不容易放空槍。
火槍威力強大,只要中一槍,無論是士卒,還是戰馬,立即喪失戰斗力。
關鍵還是這種攻擊莫名其妙,只見人倒下,看不見是什么東西傷人,加上那不斷響起的聲音,很難不讓人想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對于未知的事物,人們總是畏懼多過于好奇,恰恰大唐就是波斯人一個不了解的地方,他們只知道,大唐強大,富饒,還很傳奇。
波斯距離大唐非常遙遠,這傳言嘛,自然越傳越離譜,難免就帶了不少神話色彩。這次攻打大唐,波斯的士卒肯定會私下討論,這樣一來所有人都知道了一些大唐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