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1338 經略白山河水,反對的呼聲?

  先是聽魏軍主將發出警告通牒,而中原王朝的艦隊旋即擺開戰斗隊形。態度強硬、聲勢兇猛的直接朝著這邊撞來......

  死皮賴臉的伎倆沒有半點用處,泰封國水軍當即亂作一團,然而是打是退,也務必要盡快做出抉擇,否則再遲疑一會,魏朝舟師施發的猛火油彈,便將落到他們的船只上。

  泰封水軍方面的主將又氣又急,對此卻毫無辦法,與中原王朝直接開戰,他也是絕對沒有這個膽子。是否當真要動武,估計國主王建也是不敢打的...至少現在還不是時候。

  “轉舵...速退!”

  眼下也來不及多做它想,泰封將領氣急敗壞的連聲叱喝,命令由他指揮的那三十多艘船只趕緊調轉方向,回避正面硬抗。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魏軍舟師掛起滿帆,全面加速,如此堂堂皇皇地直朝著開州港汊的方向駛去......

  關乎是否要與契丹以外的勢力打響國戰,于前線統軍的將領不敢怠慢,立刻遣人火速趕赴汴京,稟說泰封國利用大光顯,已經有意欲占據遼東的動向...李天衢聞報后便立刻意識到,如今的時局,已不同于史載軌跡,泰封國王建那廝,現在要吞并遼東的野心,較之正史線恐怕也會變得更為強烈......

  畢竟契丹遼國,便與原來史載中的王氏高麗先后進行過三次大戰...王建立國之后,非但要繼承新羅(別稱雞林)的領土,更是企圖將疆域擴張到鴨綠江南北地域,遂稱其“操雞搏鴨”之志,還給他的后世子孫定下了北拓疆土的國策。

  如今泰封國支持渤海世子大光顯,并收納了大量的渤海遺民,這本來會使得契丹大為震怒。只不過當時后唐未亡,后來又有石敬瑭認耶律德光為義父,承諾愿意獻出燕云十六州,所以契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原王朝那邊,也沒功夫搭理暗做手腳的王氏高麗。

  結果后來雙方的邊界沖突愈發嚴重,王氏高麗得寸進尺,與契丹的國書中宣稱“上國之東京,皆在我境,鴨綠江內外,也我境內”...也都已恬不知恥地叫囂遼東遼陽府,都是我國故土了...而王氏高麗先后遣使往后晉、宋朝,意圖相約聯手伐遼,終于招致遼朝大舉發兵南下,幾次胖揍,打得王氏高麗服軟稱臣,而不敢圖謀北擴兼并遼東......

  所以原本史載軌跡中的王氏高麗、如今的泰封國,在遼國強盛時期,都敢蹬鼻子上臉,頻頻加劇爭端...如今契丹正值風雨飄搖之際,王建又怎會錯過這個趁火打劫的天賜良機?

  契丹遼朝,雖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與中原王朝呈對持之勢,而且也有過入侵中原、屠戮漢民的暴行...但是這個帝國的存在,對于中華疆域傳承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是粉碎了王氏高麗向北擴張的野心。否則后世朝鮮半島南面某國,叫囂中國東北自古以來是我國領土的無恥行徑也將更為猖獗。

  李天衢心說我既然要兼并契丹,也意味著要接手這個屬于中國史的帝國所將肩負的責任...泰封國王建果然還是會有侵占遼東,乃至東北全境的野心,那么也便由魏朝代替遼國,讓泰封國知道他們又將付出何等慘痛的代價。

  然而關于泰封國插手遼東時局,有意北擴疆土的動向,魏朝眾臣的反應,倒著實出乎李天衢的意料之外.....

  “陛下,臣以為泰封國如果對我大魏恭馴順服,由其去與契丹爭斗,北擴疆土倒也無妨...盡管觀望契丹、泰封以及意欲復辟的渤海遺民相互攻伐便可。”

  汴京內朝大殿,李天衢先聽工部尚書任圜出言說罷,第一反應便是勃然色變...任由泰封國向北擴張,去兼并遼東疆土,這他娘的是什么混賬話?

  發兵收復前朝唐廷安東都護府故地,憑什么要讓王建的泰封國白占便宜?那石敬瑭喪權辱國,愿割讓燕云十六州于契丹,那也是因為對方勢大而有求于契丹...魏朝憑國力足以碾壓泰封國,那么坐視外邦入侵遼東,這又圖個什么?

  震怒之余,李天衢心說按任圜其為人秉性也不應該啊...他素以善于言談,論議縱橫而著稱,按史載軌跡還會是后唐明宗仁政時節的賢相,而且又有些恃才傲物,那么坐視泰封國去攻取遼東這種話,又怎么說得出口?

  然而任圜方自說罷,另有翰林學士盧質也出言附和道:

  “臣以為任尚書所言甚是,正所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遼東苦寒,山勢崎嶇,屢番興師動眾出關,其耗費糧草難以估量。

  而按前朝安東都護府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之制,對關東諸族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而任命當地酋渠治理一方。那么無論是泰封國也好,渤海宗室也罷,臣以為對遼西乃至關外疆土,施以間接控制便可。

  那么有泰封國代為討伐占據渤海國故地的契丹,只要愿意向我朝俯首稱臣,這又何樂而不為?”

  李天衢的臉色已愈發的難看,然而任圜、盧質先后說罷,看來卻還有不少朝臣打算附議...看來反對繼續添兵攻取渤海國故時領土,而支持坐視泰封國向北擴張,任憑它與契丹爭個頭破血流的臣子竟還占了多數......

  李天衢甚感詫異,然而又過了片刻,他便想清楚了個中因由...實則當年唐朝于武則天在位時期,便曾打算放棄囊括遼東半島、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等廣袤疆土的安東都護府。甚至還是由在后世中國人中的知名度應該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于武周當政時的名相狄仁杰提出的建議。

  而狄仁杰上疏武則天,提議放棄安東都護府的奏章有言“今以海中分為兩運,風波漂蕩,沒溺至多,準兵計糧,猶苦不足...且中國之與蕃夷,天文自隔,遼東所守,已是石田,靺鞨遐方,更為雞肋。今欲肥四夷而瘠中國,恐非通典...且得其地不足以耕織,得其人不足以賦稅。臣請罷薛訥,廢安東鎮”......

  所以按狄仁杰的主張,如果某些治理邊疆地區的土地與人口收益,若是與統治成本不成正比之時,那也就莫不如直接扶植當地臣服于中原的部族勢力,形成宗主、藩屬國的關系,扶持傀儡便可。而武則天雖然沒有全盤接受狄仁杰的主張,還是相應許以當地部族首領更高的權力,再到唐朝玄宗皇帝當政時節,便冊封渤海開國君王大祚榮,而正式承認其自立建國。

  這與漢朝時節,由于南匈奴、西羌叛亂,當地軍事力量孱弱,無法鎮壓叛亂勢頭,便曾建議放棄涼州的外戚鄧騭所出的昏招還有所不同...遼東與漢四郡等地,早在東漢、曹魏時節,當然是中原王朝治下疆土,可是歷經五胡亂華之后,當年高句麗國從南北朝北魏時節,便全面控制住了遼東,再到唐朝討滅高句麗,而于其故地設立安東都護府,這又隔了幾百年的光景......

  所以由于中間斷隔的時間太久,中原王朝先前在遼東根本就沒有施政的根基可言。諸如前朝唐廷安東、安北、北庭...等主要施行羈縻統治的都護府下轄疆土,對于魏朝這些臣僚而言,能輕易拿下固然最好,如若攻取所將付出的成本太高,那根本也沒有必要非要去打。

  然而李天衢雖然大致理解了多數朝臣的想法,心中卻仍暗念道對于遼東乃至白山黑水那廣袤疆土的直轄統治權,由鮮卑、高句麗、渤海、契丹...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可無論先前由哪個民族統治也罷,卻絕對不能讓泰封國的三韓人有染指的可能!

夢想島中文    唐末大軍閥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