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應對蒲察石家奴的反游擊戰方案很簡單,甚至簡單到令人發指的程度——你游任你游,反正金國的地盤也不算小,你蒲察石家奴帶著四十萬大軍想怎么游就怎么游,反正十萬宋軍就這么直奔沈陽。
這種打法一下子就把蒲察石家奴給打懵逼了。
斷糧道?人家宋軍的糧食主要是通過海上轉運,金國本身就沒有足夠的海上力量應對宋國的水師,再加上復州、建安等地都已經落入宋軍的手里,所謂的襲擊糧道戰術自然也就成了笑話。
分兵襲擾?無論自己怎么分兵,人家宋軍就是保持十萬大軍的陣型往沈州進發,一襲擾就是鋪天蓋地的炮火打過來,接著就是十萬打一萬的局面,怎么襲?
現在擺在蒲察石家奴面前的路有兩條,其一就是繼續分兵,把萬人隊拆分成千人隊,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千人隊來誘使宋軍分兵,再想辦法形成局部優勢來打擊宋軍。
至于第二條路,則是合兵一處,把四十萬大軍全部集中在一起,直接跟趙桓帶領的十萬宋軍干一梭子,贏了會所嫩模,輸了地府干活。
在仔細權衡了兩種方案的利弊之后,蒲察石家奴選擇了對自己、對金國都是損傷最小的那一條路。
繼續分兵。
既然以萬人隊為基礎的游擊戰術作戰效果不明顯甚至經常出現無法奏效的情況,那就以千人隊為基礎玩游擊。
他宋國皇帝不是打算帶兵直奔沈州么,那這游擊隊伍也不用往別的地方去了,就埋伏在前往沈州的路上等著宋軍。
他宋軍不是有熱氣球那玩意能提前發現伏兵么,那就提前挖好坑洞,人馬都隱藏在坑洞里頭,等宋軍過來了就忽然出去干他一梭子,干完了就跑。
不得不承認,以千人隊為基礎的游擊戰術確實給宋軍帶來了一定的襲擾,而提前挖坑埋伏的打法更是讓熱氣球都吃了好幾回癟。
萬幸的是,大宋的軍隊在進軍的過程中,始終都有探子在前方探路,所以就算蒲察石家奴的伏兵突然出現,也沒辦法給宋軍造成太大的困擾。
那個誰曾經說過,癩蛤蟆趴腳面子上,這玩意它不咬人但是它惡心人啊。
一個又一個金兵千人隊的襲擾雖然不能給宋軍造成什么傷亡,但是也成功的拖延了大宋進軍的腳步。
種師中甚至想要分兵去干死蒲察石家奴——干死蒲察石家奴跟官家進軍沈州的目標完全不沖突,也不知道官家為什么就非得認準了沈州,再說了,直搗黃龍多帶勁!
“直搗黃龍?”
趙桓笑瞇瞇的問道:“朕從灤州兵進黃龍府叫直搗黃龍,朕從沈州再兵進黃龍府就不是直搗黃龍了?”
“按照原定計劃進軍,蒲察石家奴那邊暫時也不用去管他,游擊戰這種戰術,他蒲察石家奴把握不住。”
種師中一愣,問道:“他把握不住?”
趙桓嗯了一聲,指著大帳中的地圖道:“玩這種游擊戰術,除了戰略縱深之外,還有兵力補充和物資補給這兩個問題,他蒲察石家奴上哪兒去補充兵員和物資?”
蒲察石家奴玩出來的千人隊游擊戰術確實有點兒效果,但是這種千人隊游擊戰術必然會造成兵力更加分散,物資補給和兵力補充也就更加的困難。
別忘了,就算是種花家還有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說法,大宋時期的遼東那是正兒八經的苦寒之地,用人煙稀少來形容都嫌不足,甚至可以說是千里無人煙的荒涼。
在這種情況下,他蒲察石家奴上哪兒補充兵員?上哪兒補充物資?
單純的依靠黃龍府?
完顏晟家也沒有余糧…
然后,蒲察石家奴作出了一個讓趙桓做夢都能笑醒順便醒來還得罵他蒲察石家奴傻逼的決定——就地補給,就地補充。
所謂就地補給就地補充,就是讓金兵走到哪兒就在哪兒補給物資和兵員,而兵員和物資的來源…
反正趙桓這個大宋皇帝不會給金國的游擊隊送物資兵員,而完顏晟這個金國皇帝家無余糧,就算是想給蒲察石家奴補充補給,黃龍府方面也沒有那么多的物資和兵員。
更重要的一點是,完顏晟根本就沒有那么強大的后勤。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強大的后勤系統,再牛逼的名將也玩不出什么花來,更別說蒲察石家奴還算不上什么名將。
所以,所謂的兵員和物資來源也就只能是那些金國百姓。
而金兵也確實做到了不拿百姓一針一線,因為金兵根本就沒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覺悟,感覺拿了百姓的針線并沒有什么鳥用的金兵直接選擇了拿百姓的糧食。
然后,趙桓這個大宋皇帝還沒來得及在遼東地區展開大規模勞工招聘活動呢,遼東的金國百姓就先被金兵給禍禍了。
再接下來的場面就可以參考八國聯軍進北京了。
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建奴眼中可以肆意踐踏禍害的“賤民”給八國聯軍帶路,被金兵給禍害夠嗆的金國百姓也選擇給宋軍帶路。
所以說,游擊戰這種戰術不是誰都能玩的,最起碼他蒲察石家奴就把握不住。
仗打到這個份上,蒲察石家奴無奈之下又不得不選擇了第一條路——糾集四十萬馬仔,跟趙桓帶領的宋軍慢慢死磕!
但是蒲察石家奴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還沒等他帶兵死磕趙桓呢,自家的后院卻先失了火。
之前大金國衍圣公孔呼朋喚友,召集了一大批的儒門世家去給金國效命,這事兒要說起來吧,對于大金國也算是件好事兒。
但是那個誰曾經說過,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還有句老句說的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他孔衍圣公是個什么樣兒的貨色,他召集來的那些儒門世家也都是什么樣兒的貨色。
一大堆的“正人君子”們到了大金國的朝堂上,大金國直接就“眾正盈朝”了。
大概就跟崇禎末年的“眾正盈朝”差不多,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起碼,那個百姓的錢三七分賬這事兒,你孔公爺不能獨吞吧?
大家伙兒也都是出了力的!
那個誰誰誰還把家具都拉到街上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