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二百八十八章:改革朝堂和一五計劃(上)

夢想島中文    日月永在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當朱允炆這個皇帝有心要做某件事的時候,那么這件事一定是享有最高級別的優先級。

  幾乎在短短幾天的功夫,內閣就擬好了草案,關于興辦學堂的計劃和選址,包括第一批招生的規模。

  南直隸、江西、浙江三省每個府各建一所童學和少學,而在南京、南昌、杭州三城各建一所青學。

  童學的招收線為十二歲以下,人數上限為三百;少學的招收線為十二歲以上、十五歲以下,人數同樣為三百;而青學暫不面向民間直招,凡有各省府縣教諭推薦的儒林學子皆可持憑證往省城入學,只要是三十歲以下,十五歲以上皆可,人數不設限制。最后,開辦學堂的前期一戶無論你有多少的適齡上學兒童,但是只能有一個孩子享受免費入學,哪怕你想花錢送孩子上學也是絕對不允許的。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第三條,那就是特意為前兩條服務的了。

  后世早期有一種腐敗現象,叫做開奔馳領低保。

  同樣的道理,官辦學堂,第一批入學的絕大多數一定會是當地府縣有實力的地主豪強,他們家的孩子雖然本就讀書識字,但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總能給他們省掉一筆請家教的開支。

  而且官辦啊,任何的東西只要在前面掛上一個官辦的名頭,那么在古代這個時期都會讓民間趨之若鶩,讓人想要見識一下。

  這年頭家庭有條件的孩子難免會很多,不同的歲數段自然也是都有,他們必須要做個選擇。

  童學、少學、青學,這些豪強大戶只能選一個學校來進。

  天家重長子、百姓愛幺兒。

  這些地主豪強雖然不是天家,但他們的家私殷厚,最重視的自然是培養出一個能幫助家族的即戰力,那么青學作為三種學府中的首席,就會成為他們首當其沖的第一檔選擇。

  如此一來,也算是給童學、少學讓了路。

  省的他們過度擠占平民百姓家孩子的名額。

  三十多個府,就是三十多所童學和少學。計劃滿員招生兩萬余人,這個龐大的數量,豪強地主階級是消化不完的。

  架子搭好,剩下的就是往里填充內容。

  朱允炆本想借著這次興辦教育的機會放開男女大防,讓女童也可以入學,但卻遭到了內閣四人口徑一致的反對。

  什么‘婦女能頂半邊天’這種話壓根就不是這個時代應該提倡的。

  女性可以入學,那將來是不是也有等同的資格考官?

  本來就坑位有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官場仕途,在把幾千年專屬男人的權利讓出去,那可不行。

  內閣不會同意、朝堂不會同意,因為天下的士子都不會同意。

  這不是急的事,別弄得地方烏煙瘴氣。

  雖然只要朱允炆愿意,他能強行推行下去,但全是弊端毫無好處的事,他自然不會做,內閣反對,他也就閉嘴不說。

  碼過這件事,朱允炆又想起標點符號的事,這個想法就得到內閣的一致稱贊了。

  古代詔書、文書等沒有標點符號,同樣一句話,如果斷句沒有斷好,那讀出來可就是兩個天壤之別的意思了,容易鬧出大烏龍來。

  所以古人們有的時候在寫奏本的時候,會在應該停文的地方加重筆墨,怕的就是皇帝看不懂,悟錯了意思。

  推行標點符號進行分段,恰當其時。

  前置的辦學事務商議完,那剩下的便只有教材和擇師了。

  擇師最是容易,翰林院可是有著幾百名整天閑著沒事干的游蕩學子呢。

  除去翰林學政這個中樞的干部梯隊不動,其余的翰林學子根據各自的長項擔綱不同教材的教師,雖然還有些名額不足,地方上予以補充即可。

  另擇各省府軍衛所挑選幾名武藝精湛的擔綱所謂軍訓課教官,每所學校每日課程中要有一個時辰的體訓課。

  擇師的事好安排,而教材的事內閣和翰林院開了足足四天的研討會,按照朱允炆四大主課的要求,也算大致有了一個方向。

  國學這邊最是簡單,四千余年文明,文學典籍浩如煙海,內容由淺至深的則選就行,童學開蒙可以拿《三字經》、《百家姓》之類,而后由淺至深到《唐宋詩詞》之類的比較輕松的娛樂文學。

  少學的國學課,就該引申一些蘊含古人思想的文章或者更深層次的文學作品,如《詩經》、《楚辭》、《春秋》以及雖不被朱允炆所喜,但仍代表華夏文化的四書五經等。

  青學的國學課,就開始擇選一些青史中重要名人的文章、語錄收集,讓這群已經算是半大小子的學生好好體會這文章更深層的感悟,內閣眼下擬選的有荀子、墨子、韓非子、公羊高等春秋戰國時代的先賢,也有曹操、劉勰、陳壽等魏晉君臣。近現代的有文天祥、王安石、阿合馬等宋元名臣。

  當朝的更有太祖高皇帝和朱允炆這個現任皇帝。

  最后兩個是朱允炆這個皇帝厚顏無恥要求加上的。

  而數學這一課,可是讓翰林院好一陣折騰撓頭才弄出來一份目錄。

  劉徵的《九章算術注》、賈憲的《黃帝九章算法細草》、楊輝的《詳解九章算法》、祖沖之的《大明歷》、秦九韶的《數學九章》等都是翰林院挑出來系統整理的。

  “減加乘除、增乘開平方、增乘開立方、三斜求積、正負開方、圓周率......”

  朱允炆拿捏著這份數學的目錄不住點頭,在數學這一塊,中國古代可一點不怵歐洲人,只能說這些東西在古代被運用在科學領域太少,而在重大的國事上那更是一點都用不到,說直白點,就是數學這個東西在古人眼里是無法影響國家發展的,上不所喜,自然也就逐漸被束之高閣之中了。

  “由淺至深,你們按照學習的難易度來排吧。”

  數學是科技的基礎,但是朱允炆畢竟不是專業的教師出身,他自身不懂如何系統的教學,還是只能委任給內閣和翰林院。

  “不過朕只提一點要求,回回留下了許多天方的數學知識,這些都要應用上,也不枉咱們先人費心費力的編譯。”

  幾人都應了下來。

  數學之后便是青史,也是最簡單的一塊。

  童學是沒有青史的,十二歲以下的孩子教哪門子青史。青史是厚重且血腥的,朱允炆沒打算修飾和美化,更不可能去抹除某些歷史,那是對整個民族進行的最惡劣犯罪,死后,就沒臉見祖宗了。

  “對待青史課這一塊,朕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務實。”

  朱允炆的態度是堅定不移的:“對與錯不應該由咱們來評判,咱們只負責整理并編輯成冊,青史課的教師要實實在在的把青史的原貌說給咱們的孩子知道,至于如何看待歷史上的問題和事件,要讓這些孩子自己學會獨立的思考。”

  思想政治這一課也相對比較簡單,童學期叫做思想品德,無非就是一些小故事、小寓言之類,什么臥冰求鯉二十四孝的故事。

  忠孝仁義、謙恭明禮。這些都是童學時期要學的,而忍讓兩字之類的故事被翰林院砍了下來。

  皇帝不喜歡放羊,他們就得學會養狼!

  因為在少學期的政治課,扉頁上的第一句就是朱允炆這個皇帝的一句話。

  “大明疆域之大小,皆取決于我大明之少年,少年心有多大則我大明有多大。”

  自少學期開始,楊士奇的意思便是在政治課中大量飲用朱允炆的思想和許多理論金句,連前幾日剛說的學習強國、大明夢都現學現賣的搬了出來。

  學習要從娃娃抓起,忠君,也要從娃娃抓起啊。

  教材的事,朱允炆跟著內閣又議了兩天,便也就一個大概定了下來。

  摸石頭過河,朱允炆不是什么天才,可以手到擒來的就憑空造出成系統的教育體系,但有著后世教育的可借鑒例子在,他總還能跟著內閣這群這時期天底下頂聰明的人一群人在一塊商量著來,還是那句話,后期發現,后期改進。

  治國不能理想化,治國同樣需要理想化。

  不能光空談說要想出一個萬無一失的政策,然后召集成千上萬人天天在一起開會,沒等事開始辦之前就面面俱到的考慮會不會有這個漏洞、那個漏洞之類的,恨不得整的一點毛病都沒有再拿到社會上去適用。

  就算如此,那就能保證一定不出問題了嗎?

  到時候時間浪費了、人力物力浪費了,事情又回到原點:那就是發現后改良。

  后世有著中央政策研究室,有著兩會,很多的國策一樣是推行之后再慢慢的修改完善,適應社會。

  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這樣。

  是不是理想化政策、是不是烏托邦式的狂想,一定要先拿出來接受實踐的驗證,如果問題不大,那就完全可以改良后貫徹落實下去。

  不能因為出現一丁點的小問題,就忙著叫囂庸政昏政,然后廢除掉推行新的。

  那就不是治國,而是過家家了。

  “教育是國之根本,天下有無數雙眼睛看著,出了哪怕一丁點問題,都會有人對朕、對內閣加以批評,所以你們要慎重,朕也要慎重。”

  幾人自然又是一番拍胸脯打包票。

  還沒等他們把這事消化完,朱允炆的下一句就讓他們臉色大變。

  “天下事多且冗,朕打算,在六部署衙之外,添置新的中樞官衙。”

  想要擁有更高效的中樞領導機制,必須先從拆分六部開始!

  朱允炆決意要拆分六部,改革大明的中樞署衙機構。

  他是一個穿越者,天生就是堅定不移的革新派,大明的六部權力太大,而且過于集中,集權制官衙制并不會保證高效的執行力,反而會拖沓和滯緩。

  眼下大明的六部之中,權力和工作量最大的自然是戶部和工部。

  戶部承擔著田畝清量、戶口登記、各種課稅的征收、官辦鹽鐵糧布四市的管理、各種礦場的產量匯總、主要河道漕運轉運使司的收入、鹽糧轉運使司衙門的管理等。

  戶部一個部門的職權,等同于后世最少十余個中央機構,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加上朱允炆這個皇帝頻繁的進行革新和添設新的工作任務,夏元吉這個戶部尚書都快謝頂了。

  忙、亂是工作常態,也因此不可避免的導致工作效率的下降,會直接引發行政機制變得拖沓滯怠,既然到了這般地步,不革新,難道就非得抱著舊制等死才叫正確嗎?

  工部的主要職責應該是科技的研發和國有工程的督辦,而不是還要花費一半的精力去給皇帝一大家子找吉地、蓋陵寢。還要留出人手,來時刻巡查、修繕皇帝老祖宗或者娘家老祖宗的墳墓。

  除去戶部和工部,眼下的大明最清閑的無非就是兵部和禮部。

  前者已經淪落到只負責征兵募兵,而后者更是只負責祭祀以及外交。

  “添設新的中央署衙,加添官吏人手,這又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對這一點,朱允炆看得很開:“該精簡的地方一定要精簡,但該花錢的地方也不要吝嗇花錢,戶部眼下恨不得一個人劈成兩半來用,各省清吏司的衙門忙的焦頭爛額,而南京城里的部堂很多官員更是一天天忙到子夜。

  殫精竭慮、鞠躬盡瘁。這些都是我大明的肱骨,既然他們能做忠臣,朕自然也要做明君。不能讓卿等活活累死在任上啊。”

  幾人自然是一番謝恩云云,而后便開始商量,如何拆分六部職權。

  “戶部的鹽糧轉運使司和漕運轉運使司拆出來,這兩個部門合并。”

  第一個被拆分的,便是轉運使司,這個衙門是戶部來回折騰跑腿最多的一環。

  “中樞添設商貿部,專司這幾個部門的運轉管理。”

  經濟改革需要重視商業,那么添設專門的商業流轉管理部門就勢在必行。

  “商稅的征收也要從戶部拆出來,包括官辦鹽鐵糧布四市的稅課司,這兩個職權內的司衙合并,于中樞設置稅務總署衙門。”

  商稅事關國家基本,一旦稅務情況糟糕,朝廷的控制力和中樞權威都會下降,這是朱允炆看重的地方。

  “各省礦場采礦的事包括山西官辦煤場的監管一并拆分,添設國家資源部,由內閣管理。”

  內閣四人互相對視,郁新笑了起來。

  “如此一來,那夏元吉將來倒是輕巧了不少。”

  轉運使司拆分出去、商稅稅課司拆分出去、礦業和煤業拆分出去,戶部將來唯一要做的就只剩下管理各省的清吏司了。

  每個省有多少畝田、多少人丁戶口,國庫有多少存銀、官倉有多少儲糧。每年的財政收入和支出規劃怎么做,這就是戶部唯一的工作了。

  職權分明,效率才會更高。

  “拆完戶部再說一下工部。”

  朱允炆正色道:“工部專司國家基建,掌研究創造。諸如給皇帝選吉地測風水、修繕宮殿、各地祖宗陵寢的事將來就不用工部操持了。

  宮殿需要修繕的時候,皇室出錢給工部,讓工部招工來做,在這一塊,內帑和國庫要涇渭分明。

  將來朕死后包括后繼的任何皇帝想要給自己建陵寢,都由皇室一力承擔。

  鳳陽祖地的祖宗陵寢,由宗人府和御前司來負責。

  孝慈高皇后娘家的徐王陵,由徐王府自己負責,工部不用派人或者從國庫領錢去修繕了。

  皇后娘家的高祖父陵寢修繕工作,也由國丈一家自己負責。”

  國家財政就這么多,能省的地方必須要省下來。

  “工部是大明的工部,不是朕一家的工部,錢要花在刀刃上,人力同樣要用在老百姓的身上,這些工作悉數砍掉,每年能多修多少里的大堤河壩?能建多少條路,開多少條渠?

  這天底下除了太祖高皇帝的孝陵,再也沒有第二個人配得上讓工部來費心操持!”

  朱允炆多次強調過,孝陵哪怕建一百年,花再多的錢他都不心疼,因為洪武皇帝配得上,除了太祖,誰也不配讓工部花著國家的錢來伺候!

  內閣幾人都一陣心旌神搖。

  皇帝,是真夠狠的。

  將天家的私事跟國家的公事拆開,如此一來,私事就有私人獨力承擔的開銷,跟國家完全分割開。沒錢?那就別辦了!

  “禮部的事亦然。”

  砍完了工部,朱允炆下一刀緊跟著便落在禮部上。

  “禮部掌祭祀和接待使臣、安撫番邦,以后祭祀的事就不歸禮部了。

  祭祖由宗人府操持,而這個天,以后就不祭了!”

  年年祭天,年年天災不斷。

  那還祭個屁啊!

  暴雨、洪水、地震、山火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東西,你祭不祭,該來的還是一樣會來。

  那你祭天的目的是什么?強調受命于天嗎。

  “陳勝吳廣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朱允炆目光所過,四人都面色突變。

  皇帝腦子又抽風了,怎么好端端說這么一句話。

  “當年安童榮也說過,‘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

  朱允炆渾不在意的說著這么兩句在古人眼里極度犯忌諱的話。

  “使民開智,百姓自然不再會去相信所謂的受命于天,不會相信什么是天人合一者即天子。

  太祖皇帝起自寒微,斗倒了那么多大地主出身的豪強,原因不是因為太祖他老人家承天命,而是因為太祖順民心!

  因為太祖順民心,所以太祖兵強馬壯!所以太祖得天下開國我大明。

  遮遮掩掩不敢說沒有這個必要,朕就算把這兩句話說給天下聽,難不成就四海皆反了嗎?”

  百姓或許懵懂,但大明的每一位將軍、大臣哪一個不知道這兩句話?

  為什么他們不造朱允炆的反呢。

  因為他們知道百姓的民心向著朝廷,軍隊中的軍心向著皇帝,他們就算拿著這兩句話招搖過市,也沒人會響應他們。

  “很多的事情說道本質上其實很簡單,是你們這些人把他給弄得復雜化了。”

  朱允炆手指虛點,四人便有些不好意思的訕笑兩聲。

  “把什么皇帝啊、君權啊弄得云里霧里,讓百姓、卒武看不懂,以為他們看不懂就會害怕和畏懼,你們要知道,一旦他們吃不飽飯的時候,什么玩意在他們眼里都不可怕!

  而只要讓他們吃飽飯,誰動他們的飯碗,他們就會跟誰拼命。”

  這么簡單的道理,基本上是有點智商的都懂,卻偏偏還有那么一小撮人鼓吹著一旦皇帝面上那層神秘的面紗拿下,就國之不國了。

  “禮部只負責外交,祭祖由宗人府操持,我大明不需要天地庇佑,太祖活著的時候太祖在保護我大明,同理,朕只要活著一天,自然由朕來保護我大明!”

  以人代天之責!

  有江西抗洪的事坐底,朱允炆有這個底氣說這句話。

  誰在皇帝這個位置上,誰就要擔負起這個位置的責任!

  “至于興辦教育的事也不歸吏部或禮部分管,添設教育部,由內閣直接領導。”

  朱允炆說道這里也有些累了,端起茶碗一飲而盡:“目前朕的想法也就這些,把各部署衙的事都細分出來,各領一攤,各管各事。內閣統一領導,向朕負責。”

  吏、禮、工、戶、兵、刑是傳統六部,然后便是新添設的商務部、國家資源部、稅務總署和教育部,中樞衙門從六個變成十個,六部的權力稀釋了,但內閣的工作量則加了不少。

  內閣四人仔細想想,覺得拆了六部也挺好,起碼位置多了不少,外廷的權力被稀釋掉,任何一個部門都不具有獨立影響朝廷或者皇帝的能耐,算是皆大歡喜。

  “部門增多了,各自的職責也明確了,那么接下來就要定一個指標。”

  為什么要拆六部出來,因為朱允炆打算給他們增添點壓力。

  那就是政府工作計劃和績效指標!

  “自明年建文六年開始到建文十年止,每五年內閣要拿出一份詳實的工作計劃,領導和監督朝廷各部堂署衙的工作,內閣和各部堂署衙向朕簽署軍令狀!完不成,一律撤職歸鄉。”

  內閣四人互相對視,都苦笑起來。

夢想島中文    日月永在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