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報紙陸仁炳沒有使用文言文,而是使用了這個時代的官話京白,即北平白話。算是開了天下先吧。
現在雖然也有名士開始宣揚要使用白話文,但是這聲音還不是主流。市面上的報刊也大都還是使用文言。全面使用白話,還得等到辛亥以后,新文化運動興起開始。
使用白話文也是分地域的,因為各地方言的關系,白話文在不同的地區,就夾雜了大量的方言詞匯。這也是民國時期的白話文中,各地的作家中都有很多方言詞的原因。
但是京白在所有白話中,應該是最容易為大多數人接受的一種。畢竟是官話不是。
陸仁炳使用白話,并不是他自己的文言功底不行。只是因為他任務,金融時報的讀者應當是以文化水平有限的商人為主,白話文有助于他們理解和訂閱而已。
第一期陸仁炳分了幾個板塊,第一部分就是發刊詞,主要介紹金融時報創立的初衷,無外乎就是金融救國,啟發民智,以報家國一類的話,這是這個時代的主題。
在發刊詞里,陸仁炳第一次給金融下了定義,這個定義相較于后世的定義還是做了符合時代的解釋。然后就是開宗明義,金融時報,主要就是針對銀行業,保險業,信托業,證券業,物資流通業的一份報紙,然后表明金融時報的宗旨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嗯,就是這么吊!
然后就是滿滿的干貨,先是世界金融史,然后各國駐華銀行的歷史,然后就是各信托,保險公司的歷史,這些都是連載的內容,斷章那是深得某點斷章班的秘傳。然后就是滬海市面上的各股票,證券近三個月的交易信息。
陸仁炳還絞盡腦汁,畫了個趨勢圖,選取了100只只信譽比較好,資本雄厚的企業的國內的算了個滬市指數,為了這個指數,陸仁炳算是將自己平生所學的那點數學知識,全用光了。
這一百家企業包括了郵傳的企業,江南制造局,各鐵路公司,以及部分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算法參考了紐交所和倫敦交易所的,因為交易數據不全,這個指數其實可信度很差。但是國內懂的人太少,也沒人會關心一個連固定交易場所都沒有的所謂股票市場的金融指數。
租界里的眾業公所,因為僅供國外企業的股票,陸仁炳單獨為他辟了一個版面,并沒有將他們計算在金融指數內。
如果說股票交易信息,大多數商人并不關心,陸仁炳講的那些什么金融史的東西,國人都當故事看的話。這份金融報后邊用了幾個整版面刊登的,各省茶,絲,棉,煤,鐵,油等大宗貨物的價格,以及預期分析的文章,則是大多數商人都需要關心的問題了。
更讓人拍案稱奇的是,陸仁炳竟然搞到了,倫敦期貨市場,東京期貨市場,紐約期貨市場大宗貨物交易的信息,并且還做了精彩的分析,分析了這些期貨價格變動,會對國內產生的影響。僅憑這幾點,陸仁炳的這份報,就具有了讓人訂閱的價值。
現在國內出版的國外作品,大多數都是有關政治,地理,文學的。關于經濟的國富論,才剛引入中國沒幾年,看過的人都沒幾個。
專業的商業報紙,幾乎沒有。所以陸仁炳對自己的這份報紙,有著充分的信心。這份創刊號,陸仁炳十分重視,采用這個時代,最好的印刷技術,最好的紙,最專業的排版。
硬皮彩印封面,是一副大清坤輿全圖的縮影,當然是包含哪些各種條約劃出去部分的那種。然后就是剛正有力的,中國金融時報十六開本宣紙雙面印刷,插畫全用最新式的珂羅版印刷機。特意從商務印書局借掉的老師傅,來這里指導印刷。
正刊出來之后,約有100多頁,印刷水平遠超這個時代的雜志報刊,不僅陸仁炳自己比較滿意。連商務印書館的老師傅,以及喬納森都比較滿意。
陸仁炳大手一揮就是一萬冊,然后就是免費投放。并且僅限于滬海地區,先深耕滬海再說,不然的話自己的財力供不上。
因為有了身份產業,所以陸仁炳已經申請加入了上海總商會,他現在也是有組織的人了。他從總商會領了一份名單,又從滬海多如牛毛的行會中篩選了一個名單,然后雇人挨家挨戶的投遞報紙,爭取精確投遞,全面覆蓋滬海有頭有臉的商家,地方頭面人物,官員士紳。
陸仁炳想著自己這份報紙肯定會引起轟動,做好了加印的準備。果然在報紙投遞后的第二天,陸仁炳就接到了總商會會長的電話,要求陸仁炳再送一批過去,因為這份報紙已經引起了所有在滬生意人的注意,許多沒有得到報紙的人,托關系索要。
會長對陸仁炳說,如果力有不歹的話,這些人可以出錢。陸仁炳當然不能砸自己的招牌,說免費就是免費。于是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陸仁炳的這份創刊號,一版再版最終印刷了五萬余冊,這其中有一萬多冊是外阜訂購的。陸仁炳無論內外一律免費送,連郵寄費用都不讓對方出。
他的這種豪氣,贏得了所有人的欽佩。當然也收到了最佳的回報。這部這些收到報刊的客戶,基本上都選擇了續訂,最終這份剛誕生的報刊,一舉有了五萬的訂閱,超過了老牌的報紙申報。
這也沒辦法,含金量不同。用收到金融時報的人的話說,這本書哪是報紙,簡直就是錢啊。這上邊的信息哪個做生意的不需要呢。
現在一份普通的報紙,年訂的話,也就需要五六元,但是陸仁炳的這份不同,單冊售價就達到了12元,全年訂下來需要100元根本不打折。這在普通人看來無疑就是在搶錢。
但是因為客戶都是富豪的原因,陸仁炳的賬戶很快就不可思議的膨脹起來。無論哪個時代,都是做富人的生意最劃算。
五萬年定用戶,給了陸仁炳帶來了驚人的500萬銀元的進賬簡直驚人,這個數字,連陸仁炳自己都覺得手有點抖。這個時代的人都這么豪爽嗎?
雖然錢有點多,但是陸仁炳花錢的地方更多。那些提供消息的人,都需要拿銀子去填。為了得到更真實的消息,陸仁炳需要一只完全屬于自己的團隊。
這點錢其實也就是那么回事,好在陸仁炳有錢。陸仁炳先同那些提供消息的人,簽訂了密約,他們都成了金融時報的信息員,只要按時提供基本消息,每月有固定的薪水拿,有了重大的內幕消息,還會有數額不等的獎金。
陸仁炳為這些信息員制定了專門的信息表格,只要按規定填滿表格,就算完成任務,如果有表格之外的額外信息,就會有獎金。這些信息員的身份都是秘密的。他們只跟陸仁炳的指定的秘書團成員聯系。
這樣既是保護他們的隱私,也可以有效的防止他們數據作假。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他周圍有沒有其他的信息員在。
除了分散在滬海各個貨站,茶樓,股票交易所的信息員。陸仁炳還向全國各地的水陸要沖,重要城市,派出了記者站。這些記者站的負責人也都出自秘書團,在當地收買信息員,掌握第一手信息。因為陸仁炳沒有自己的親信,這些秘書團也都是新人,因此陸仁炳給他們設計了嚴密的監督機制。各站人員定期輪換,防止信息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