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一場大雨落下的時候,整個廣州各縣的主要道路全部修完。
修完的意思是能夠趕車,有的路段不好修,只能一輛車通行。
屬于將就著用,等百姓們休息一下,處理好家中的事情,再慢慢修。
土路、石子的路。
旁邊堆放沙子,雨天的時候用來把被雨水沖走的沙子補上,不然石子突出,傷車輪和牲口蹄子。
土路更需要鋪沙子,冬天的廣州下雨,本就叫人難受,走路的時候泥濘,大家就不愛走了。
陸州那里的煤在用船源源不斷運來,連著矸子一起,沒洗過。
倒是沒有多少煤面子,煤粉陸州當地就制作成煤餅子或煤坯。
兩只鴿子從長安飛來,張九齡看過信中的內容,眼中露出不舍的神情。
帶有潮氣的海風吹拂,他緊了緊身上的衣服:“現在不想回去,應該再呆一年啊。”
信里告訴他,年底回京城,準備當宰相,讓他想一想當上宰相要干什么。
不能沒有任何自己的見解和想法,需要寫好了給陛下看,施政方針。
“我能有什么想法?你們不是都考慮好了么?我的想法就是聽李易的。”
張九齡嘟囔一句,他有想法,他想回去后收拾官員。
趁著戰事穩定,大唐沒有大的動蕩,該抓的官狠抓一批。
他卻知道,自己說出來,要看李易的打算,李易不同意,自己白說。
他考慮一番,寫回信,想要等到明年夏天再回去。
告訴李易,廣州無數山民下山到衙門入籍,衙門得安排。
并非山民在山下生活,該回去還是要回去,山下沒地方。
自己在此坐鎮,有什么情況,能夠通過鴿子快速往來。
山民入籍屬于開始,山民是否交租子?朝廷給山民什么好處?僅僅是截瘧丸和抗蛇毒血清?
鴿子放出去兩只,張九齡找到其他人商量,包括覃水。
“長安來信,讓我年底回去,你們怎么看?”張九齡沒有絲毫高興的樣子。
“回去干什么?”覃水滿眼好奇回去是被收拾?因為張公在這邊做得不夠好?
“回去當宰輔。”簡卿知道情況。
“升官?好啊張公當上宰輔,定然能夠幫朝廷管理好大唐,只是之前的三個宰輔呢?再加一個?”
覃水高興了她覺得自己在這邊和張九齡相處得不錯。
張九齡當上宰輔,自己再有事情去長安又多個熟人。
“可是這邊的事情沒結束呢,老夫怎么放心離開啊。”張九齡搖頭,他現在對于當宰相并不是那么急切。
簡卿想了想說道;“張公可是回信說明情況?”
“自是說過方才的兩只鴿子便是。”張九齡臉色還是不好看他覺得事情沒有結束自己回去的話,尾巴留下來 將來萬一廣州府有什么變動,別人即便不提,他的心中也不好受。
“既然張公說了,何必擔憂,東主那里自然會考慮情況,等待即可。”
龐匡倒是想得開,既然張九齡把事情告訴給東主,東主會琢磨慮。
“也只好如此了。”張九齡沒有其他的辦法。
一天之后,也不知道是鴿子懂得情況緊急,還是覺得廣州的氣候不舒服。
兩只鴿子使勁飛呀,中間就一起喝了點水,啥都沒吃,便飛回到李家莊子。
‘咕咕咕!咕咕咕!’李家莊子的鴿子看到熟悉的隊友回來,叫喚著表示歡迎。
李隆基晚上提前回來,看到鴿子的信,張九齡說出當地的情況,和他自己的想法。
“易弟,這個如何處理?”李隆基同樣糾結。
地方上的那些個縣令和氏族,在他眼中不是問題。
他是皇帝,謀一國而不某一地。
“山民入籍踴躍,當免租十年,讓覃氏幫忙開墾梯田,派一些學子們過去吧。”
李易知道山民為什么愿意入籍,山民的想法很簡單。
入籍之后,就有更多的截瘧丸和抗蛇毒血清。
看上去是要交租子,但同時朝廷花錢修路,還高價收購以前沒有人要的草。
那個是藥,草就是藥。
包括蘑菇什么的,都能賣價錢。
“派莊子里的人出去?第一批還是第二批?”李隆基同樣看中廣州邊貿。
“第一批,去二十個,除了刺史之外,其他的縣都要當一把手。”
李易給出一個答案,把他最不想往外派的人派出去。
他不想派,不是說這些人學得不好。
李易不舍得,他還想教更多的知識。
但廣州那里,涉及到了當地的氏族、山民、貿易關系。
如此情況下怎么辦?張九齡不想回來,他不放心。
說實話,一個張九齡坐鎮地方,足矣!
可是朝堂需要增加人手,宰相的工作得細化,宋璟管的地方太多,分心。
把張九齡調回來,先負責與突厥、吐蕃等地的外交。
之后分宋璟的權,四個宰相比三個宰相好。
下一步收拾世家的話,三個宰相無法形成相互牽制。
一個同意,一個反對,第三個人變得重要。
四個人基本上能形成二對二的局面,若三對一,挨收拾的是三個的那邊。
二對二,最后的決定權在陛下手中。
“他們過去可會被架空?”李隆基擔心李家莊子第一批學子過去面對當地的勢力政令難出。
“他們過去架空黃氏,黃氏在地方勢力最大,別人想架空他們,付出的代價過大,我準備提高當地官員的俸祿。”
李易的手法簡單直接,用錢砸。
學子過去叫人干活,被致使的人不干,直接拿掉官,換一個上來。
正常的俸祿,地方要對抗,誰上來都不聽話。
五倍俸祿呢?額外的福利呢?考評后發的大紅包獎金呢?
百姓的日子好過,民眾基礎雄厚,區區地方人多一點的家族算個什么?
他們敢殺官,必然滅族。
李隆基還是擔心,卻選擇相信李易,至少有鴿子在,飛來飛去的。
張九齡回來時會帶很多廣州養的鴿子,學子們過去,帶李家莊子所養的鴿子。
“駛遠縣得晏氏最后當如何處理?”李隆基想起來那只‘雞’。
“等李豐,李豐他們找到晏氏謀財害命的證據,按照死掉的人多少判晏氏和與他們同流合污之人的絞刑。”
李易不手軟,叫晏氏去撈好處,屬于主觀陷人于罪,行為不好。
用這個理由來處理晏氏在駛遠縣的問題,結果完美。
晏氏若不曾害死人,自然不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