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著滿清挖出來的防御工事。思前想后,朱國強還是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壕溝來對付壕溝。
其實,也就是的土工作業。
在仔細觀察了建奴的前沿陣地后,曾經看過許多一戰甚至南北戰爭電影的朱國強很清楚強行進攻的結果會是什么。
會造成很大的傷亡!
要想減少傷亡,只有盡可能地減少沖鋒距離。而挖掘交通壕前進的土工掘進作業就是好的選擇了。
土工坑道掘進作業,也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情。
事實在遼東二十幾年的戰事中,以壕攻壕,以壕破壕的戰例早就是屢見不鮮。
隨著一聲令下,平虜軍的戰士們就準備好工兵鏟,開始準備挖交通壕進行土工作業。
平虜軍裝備的工兵鏟實際上就是仿制的另一邊的205工兵鏟,盡管這種木柄鋼身的工兵鏟看似結構簡單,可仿制它也不容易,畢竟全鋼的鏟頭,在工業社會或許很容易生產,但在這邊,依靠現有的兵工廠設備批量生產出來并不容易。以至于即便是直到現在,因為成本的關系,也就只有20的官兵配發有工兵鏟,而且主要集中在工兵的手里。相比于工兵鏟,鐵鑄的工兵鍬反倒更多一些,不過它相對沉重,并不直接配發到個人,只有在土工作業的時才會發下來。
平虜軍的官兵大都是農民出身,挖交通壕實際上與農活的區別并不大,在部隊動員以來,開始挖掘長壕從多個方向逼近建奴的時候。
站在長壕里,朱國強用望遠鏡觀察著建奴的防線,然后他召集了三個主攻鎮所有的營總以上軍官,進行戰斗部署:
“現在是九月二十六,上午九時十分…明天。”
頓了頓,他又說道。
“明天下午三點,準時開始進攻。”
“首先,各炮隊,用炮彈轟開建奴設置的鹿砦,打開幾個口子,為部隊打開進攻通道,同時構建前進平行壕。”
“一但開戰后,限你們兩個小時之內從平行壕挖掘進攻坑道推進到離建奴長壕五十米的位置。”
“各鎮的獵兵在平行壕作好準備,掩護工兵進行土工作業,建奴敢冒出頭來就反他們打下去。”
“世子爺,建奴的炮壘怎么辦?”
身為前敵總指指揮的陳無敵,盯著沙盤上的堡籃土筑炮壘說道。
“部隊逼近的話,炮壘可以用霰彈攻擊將士們。”
“炮兵對炮兵,咱們的炮兵也不是吃素的!”
隨后朱國強沉聲說道。
“三鎮兵分六路,同時又進攻,以兩營兵連為突擊隊,一營兵為預備隊,盡量多配手榴彈,三鎮沒有主攻,沒有助攻,鎮內三營兵也是如此,一路突破后,預備隊立即投入進攻和,千萬不能猶豫,總之還是那句話,沖鋒的時候要堅決果斷,主攻部隊逼近后,立即把手榴彈全部扔進建奴的長壕里面,然后發動刺刀沖鋒,掩護預備隊向縱深第二道防線進攻。立即擴大戰果…”
或許,朱國強并不是職業的軍人,但他的心里裝著別人永遠也不可能掌握的東西。——那是人類整整個四百七十余年時間所積累的經驗,是整整四百七十余年的歷史。
也正是這種經驗以及對歷史的了解,讓他足夠的自信去指揮這場戰斗。
“預備隊向第二道長壕發進沖鋒后,突破營在第一道長壕清掃殘余敵軍。未突破部隊,立即變成預備隊伴隨進攻。”
其實,這一套打法并沒有什么新鮮的,不設主攻部隊,每支部隊都可以變成主攻或者助攻。
安排妥當,朱國強掃視了指揮部里的這些營總們,沉聲說道:
“打仗的必勝之道是什么?就是以虎搏羊!以強凌弱!所以不管敵人多弱,也要用盡全力去打,爭取一次突擊就把建奴的防線沖破,不要瞻前顧后擔心損失。用用最堅決的進攻摧毀建奴,瓦解他們的抵抗!”
“是!”
在營總們紛紛離開時,離開指揮掩體的朱國強,看到除了整裝待發的部隊之外,還有征發來的幾百名朝鮮民夫——在進入朝鮮后,為了保障軍需,平虜軍就雇傭了大量的民夫,這些民夫并不是用扁擔挑物資,而是用背架背著各種物資,除了背架之外,他們還推著獨輪車——上面除了裝彈炮彈的木箱外,還有一些長度接近一米的彈藥箱,里面裝的是黑爾火箭。
而在他們的不遠處,還有十幾輛炮車,于普通的炮車不同它的上面架射有很多根鐵管,一層五根,一共有四層,不足20根發射管!
看著那些火箭炮,朱國強的唇角輕揚——這完是意外收獲。出于引進的技術的需要,朱國強為兵工廠提供了大量19世紀江南制造局等機構翻譯的圖書,書中除了介紹蒸汽機、機床等機器設備外,當然還有大量的武器資料,畢竟晚清的洋務運動說白就是——洋槍洋炮。
一個月前,去兵工廠時,朱國強意外的看到了這種“旋風火箭”——海勒氏造旋風火箭,使藥氣不全從尾孔泄出,而并從近鄰處五孔泄出,一面向前,一面旋轉…其實就是傳說中的黑爾火箭,而且還是終極發展形。
看著那些架在地上的發射管,朱國強自然是興致勃勃的親自點燃了幾發。在他看來這種19世紀水平的火箭很科學,射程就是近了點。其實在這個時代,射程二三公里也不算近,于是朱國強便借鑒了現代火箭炮一樣的多管結構,弄出了二十管的火箭炮,它在打近距離目標的時候很有威力,適合在進行火力覆蓋和心理打擊。
當然,這種火箭也不是十全十美,要是自轉推進噴口失靈,火箭就有可能亂飛,甚至打回自己人的頭上。不過是即便是如此,朱國強還是下令制造了二十門多聯“旋風火箭”發射器以及一萬發火箭彈。
而眼下的平壤的建奴防線,正好充當了這種“旋風火箭”的試驗場——旋風火箭,這名字不是朱國強命名的,是晚清時翻譯過來的名字,或許也是根據它發射時有如旋風一般猛烈特點。
看著朝鮮苦力拖曳著“旋風火箭”發射車,閻爾梅有些好奇的問道。
“世子爺,那些大炮就是“旋風火箭”,這炮車可是夠輕的,這么大的家伙兩個人就拖走了。”
““旋風火箭”火箭最大的特點就是輕便易攜帶,除了有這樣的多管發射器,還有單管的。與大炮相比,它還很便宜,現在兵工廠已經研制出了軋制薄鐵板的工藝,制造火箭的成本下降了很多,”
所謂的工藝,其實就是用火車軸充當軋輥制造出來的土軋機,那臺軋鋼機借鑒了特殊時期的土軋機的一些設計理念,或許以20世紀的標準來說,那種設備太過簡陋,甚至生產的產品也不是合格的產品。
但是在這個時代,它的出現卻有如橫空出世一般,解決了薄板的生產問題,胸甲的原料來源,再也不需要依賴另一個世界了,當然,這個時代的原料質量肯定比不上另一邊。
其實,現在大連那邊已經開始制造一些簡陋的機械設備,即有19世紀的,也有特殊時期的土法設備。正是這些設備讓大連正在一點點地步入工業社會,盡管這個工業社會和相對原始,而且看起來非常不起眼。但是,他最終會慢慢的展現出它的力量。
當他的力量展現出來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為之而改變,也會為之而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