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青的宋人身份,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得到李靖的絕對信任,帝王有猜疑的本能,但他能壓抑本能,前提是目標能給他帶來更大的利益。
晏青要開發南方,李靖不反對,因為開發南方的利益確實遠遠高于北方。可李靖認為,開發漢海南岸地區更有價值,大瀑軍太遠,即便開發起來也有價值,但控制力太弱。只是宰相堅持,他也不認為是什么大問題。
但修建運河,就讓李靖開始懷疑晏青的立場了。
如果李靖控制著東洲東西兩岸,他當然很支持修建一條溝通兩岸的運河,但問題是,西岸十二都被燕國牢牢控制,這里有一千多萬人口,有燕國建立的高效官府,修建一條運河,確實能讓漢國和燕國聯系更加緊密,但危險也隨之而來。
漢海大道這種陸路通道,都讓李靖和十二都進行過激烈爭奪,最終李靖控制東端,十二都控制西端。由于兩國目前的敵對狀態,雖然沒有繼續大戰,但雙方都在邊境陳兵,只是誰都無法翻越西岸的連綿山脈,保持著無可奈何的和平,一旦打通運河,爭奪勢必更加慘烈,而且誰都沒有后路。
這相當于是將大漢跟大燕朝全面開戰方向進行引導!
李靖可以不在乎晏青這個宋人在漢國為大宋謀求一定的利益,就好像秦國派張儀到魏國做丞相那樣,但李靖無法接受晏青試圖用陰謀來左右大漢的命運。
所以他堅決拒絕了修建運河的提議,理由是成本太高。
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將晏青免職,盡管他徹底不信任這個人了,但這個人還能給他帶來好處。就算沒有每年數十萬移民,他都不會免除晏青,因為除了移民,晏青還帶來了更大的資源,來自中州的智力資源。
晏青的科舉,吸引來了大量中州世子。不僅僅有宋國大量失意書生,連燕國的府學才子都被吸引到了漢國做官。三年時間,晏青招募了一萬多這樣的優秀人才。
如果不是晏青,換一個人未必能做到。至少李靖很確信,他自己來做,可能就做不到。哪怕他背景比晏青更深,但在中州的人脈,真的未必有晏青深厚。
晏青吸引來的大量士子,來自宋國的讀書人自不用說,各個階層都有,但燕國的府學才子,則主要來自揚州。揚州這座城市,如今日益沒落。大戰中長期被圍困,大大影響了這里的經濟。大戰之后,宋燕兩國隔長江撐起對峙,南北貿易中斷,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如今只能靠走私維持貿易,導致揚州這座溝通南北的商業城市失去了地利,沿著長江的優勢,卻完全無法跟上海、通州等城市相比,于是當年力壓上海的揚州,如今一再沉淪,人口下降了一大半,已經不再是一個能影響全國的中心城市了。
揚州自身的萎縮,導致揚州府學的學子很難在這里找到前途,只能大量前往其他地方。其中一部分就被晏青吸引到了東洲,給予他們直接做官的機會。當然,揚州府學子弟也可以去燕國做官,可他們必須經歷十年軍旅生涯,這勸退了大部分府學子弟。另外,晏氏家族在揚州的影響力巨大,親朋故舊無數,揚州豪族,跟晏氏家族或多或少都有聯系,因此晏青這個晏氏子弟背景,讓他可以吸引到很多揚州人。
當然,李靖在揚州的影響力也很大,他母親可是揚州夫人。他的號召力,加上晏氏的號召力,才能讓他吸引到大量揚州子弟投奔。換另一個宰相,就做不到這一點。
從中州吸引來的上萬優秀讀書人,大大提高了大漢朝廷的水平。雖然還是比不上宋國和燕國,可比世界上其他國家,已經遠遠超越。
晏青在其他方面的才能,也讓李靖十分滿意。尤其是經濟上的,他選擇的北方防御,南方開拓,將國家資源投入到了消耗最少,產出最大的方向。用同樣的思路,晏青將大漢民間的經濟潛力開發的淋漓盡致。
他將大量曾經折彥文主持興建的管辦產業變賣之后,不但沒有影響生產,反而更加的靈活,許多民間商人參與進來,許多中小作坊開辦起來,漢國許多商品的價格大幅度降低,取代了進口。
許多商人,并不是大漢本地人,都是直接從中州移民來的,揚州商人就占了很大比例。
這些商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本,相反,許多商人就是因為破產才移民東洲的。他們帶來的是商業知識、經驗和技能。
其中有個抱著發財夢的年輕商人,帶來了蒸汽驅動的商船模型。晏青給予他資助,很快寬闊的苦水河上就出現了冒著黑煙的蒸汽輪船,大大加快了苦河流域的貿易。
這個發明家之所以來東洲,跟其他大多數商人一樣,是來找機會的。他發明的蒸汽船在燕國沒能獲得專利,因為專利局認為,他沒有什么創新,船和蒸汽機都是舊有的技術,他不過是把蒸汽機安裝在了船上,這算什么發明?
蒸汽機在中州也不實用,效率很差,只有煤礦用來抽水。在人力相對便宜的中州,使用漕船更加合理。但在東洲不是如此,哪怕蒸汽機效率很低,燒煤很多,但也比用人來拉纖更加廉價。
于是苦水中上游一帶的物產,開始大量從南方出口。經濟快速發展,稅收在三年中,增長了近一倍。
可以說,除了搞軍事之外,晏青這個在宋國歷練出來的年輕宰相,方方面面都比折彥文更優秀。
唯一可惜的是,心似乎不在大漢,始終是個宋人。
李靖察覺到晏青有意將大漢引入宋燕爭霸之中,讓他不由得開始思考跟中州的關系。
三年前,他登基是一怒之下做的決定,大多數人都反對,甚至他自己也知道實際不對,但他實在是無法忍受向小弟李炎效忠的結果,李炎登基稱帝,他也登基稱帝。如果他當年沒有登基,如今他依然是燕國的漢海大都護。
由于他稱帝,導致東洲這塊土地,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首先是跟燕國十二都隔著哭山對峙,雙方貿易斷絕,猶如在東亞大陸上宋燕雙方隔江對峙一樣。斷絕跟燕國這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貿易,對大漢的經濟影響巨大。
但更大的影響,還是在人口上。以前東洲的主要移民,實際上是來自燕國控制區的夫妻移民,是被淘金熱吸引來的。現在兩國對峙,燕國的百姓無法來到東洲,哪怕是淘金,燕國也嚴加限制。三年來的百萬移民中,九成都來自宋國,讓李靖不由得懷疑,這是不是也是晏青的陰謀之一。一旦這種情況維持個十年,恐怕大漢大多數人口都是宋人。
登基稱帝之后,長期站在帝王的角度思考問題,讓李靖越發的理性。他開始考慮跟燕國和平的問題,現在影響雙方平衡的,還是他的皇帝頭銜,但他又有些逼上梁山。
燕國也不想一直跟大漢對立,畢竟跟東洲的貿易,大漢占了很大一塊。來自瑪雅地區的棉布、大平原的黃金、煙草,都是目前大漢控制下的物產,之前一直是燕國重要進口商品,如今突然斷絕,大量燕國商人損失慘重。
燕國也不試圖徹底控制大漢,甚至都不需要李靖回到漢海都護府的位置上,只要求他取掉帝號,重新向燕國稱臣,燕國表示,愿意冊封他為漢王,統轄哭山以東地區。
去帝號不是不可以,但換不來實際利益,李靖就無法接受。至少僅僅是商業利益,不足以讓他放棄帝號。他好容易稱帝,稱帝后帶來的政治利益巨大,一旦去帝號,則造成的政治損失同樣巨大。
所以李靖提出,只要大燕愿意將十二都中的第六、第七兩都冊封給他,他就愿意去帝號。他也沒有獅子大開口,只提出要這兩個都,目的只是控制漢海大道。兩個都很有誠意的談判對象最后沒有談成,只能說雙方的底線相差太大。
大燕朝廷想要一個名義上的利益,卻絕對不會為此付出實際的領土,燕王同樣如此。
可是跟宋國之間,并不存在任何無法解開的死結,宋國面臨著燕軍南下的危險,哪怕失去了整個東洲領土,晏湲也沒有承擔任何政治風險,江北的燕軍就是他最大的護身符,燕國威脅越大,他的相位就越穩。
所以這幾年,漢國和宋國的貿易不但恢復的很順利,而且貿易量持續擴大。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漢國的黃金、棉布和煙草、蔗糖大量出口大宋,大宋的絲綢、瓷器、鐵器大量出口漢國。
主要貿易形勢,還是漢國出口原材料和特產,宋國出口手工業品為主,長此以往,漢國將越來越依賴大宋物產。
宋國的心態,李靖很能理解,他不介意跟宋國加深關系,哪怕宋國隨時可能跟燕國再次開戰,雙方在長江沿線屯兵數十萬,可不是過家家,打是遲早要打的。宋燕開戰,大漢幫宋國也不是不可能,甚至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三國時代,合縱連橫,總是要弱國結盟對抗強國的,不然燕國吞并宋國之后,下一步肯定不會放任大漢逍遙。
可以幫宋國,也樂意幫宋國,但李靖不能接受他不得不幫宋國的處境,他不能失去主動權。
所以在宰相之外,他開始有了新的動作,繞過宰相,開始直接行使皇帝權力。
他的目光看向了東西兩個方向,兩股難纏的邊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