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慢侯拿著金匱密函,驚訝了許久。他很快就反應過來,明白了藩鎮家族的心思。
李靖是李慢侯的長子不假,但李靖的身份,其實也是一個藩鎮,他是以東洲郡王的爵位出任東藩漢海都護府職務的,特殊雖然特殊,可在東藩內部,他就是一個藩鎮。
東洲的情況其實大家都清楚,燕王長子野心勃勃,隨時可能將東洲從東藩府分裂出去。對于如今的藩鎮集團來說,交出權力換取了富貴之后,他們更希望東藩府能夠天長地久,這樣他們的子子孫孫才能享盡榮華富貴。不希望發生分裂和戰爭。另外李靖母親也沒少從中做工作,這個野心勃勃的女人,教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兒子,而她比兒子更野心勃勃。
這對李慢侯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他不選李靖,父子人倫上,兒子會恨他。他選了李靖,又不符合他的想法。在他看來,李靖并不適合這個職務。李慢侯并不在意李靖分裂東洲,在他看來,以目前的技術水平,跨越太平洋管轄另一塊廣袤的大陸,其實并不現實。大英帝國無法管轄北美殖民地就是例子,一旦殖民地有所發展,勢必跟母國產生利益沖突,母國一旦不夠強大,殖民地勢必會脫離母國獨立。這是歷史規律,早期殖民帝國都面對過這個問題。
李靖如果以東洲郡王身份執掌東藩府,那意味著他將在奪位過程中占據絕對的優勢。如果選擇李靖執政,李慢侯無異于重新立了一次世子,這是對權力承接制度的破壞。
所以他權衡一番之后,在現任東藩府令李睿、大理寺卿的見證下,選擇了綦業。綦業是李睿上任之初選定的下任府令人選,陪伴李睿執政了十年,經驗非常豐富。選他是最穩妥的決定。
勾選之后,就交由大理寺卿和綦業,他們將很快公告天下。
消息瞬間傳遍天下,宋朝朝野都對此感到憂慮。
在宋朝當權者看來,綦業跟李睿是一丘之貉,綦業本就是李睿提拔的副手,而且是山東府學兵法科畢業,跟李睿一樣,擁有在邊地都護府任職的經歷,李睿執政燕然都護府,綦業則長期在渤海都護府任職,論武功,綦業甚至要高出李睿一頭,因為女真人就是綦業在渤海都護府任上被滅國的。
東藩選擇這樣一個人當下一任府令,讓朝廷趕到了秋風蕭瑟。東藩南下,始終是朝廷最大的危機。這些年不斷掙扎,晏湲、趙鼎、張浚這些人輪番登場,卻始終沒有大的起色。反而是越折騰,越弱勢。
隨著大航海時代走向成熟階段,海外擴張不再是一個虧損項目,開始向母國反饋豐厚的利益。作為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勢力,東藩享盡了紅利。東藩控制的海外貿易基地、海外殖民地,每年可以為東藩提供五千萬貫以上的直接財富。而因為海外貿易擴大,間接帶動東藩轄區生產發展帶來的財富,根本無法計算清楚。
由于大航海經濟走向成熟,東藩境內產業發展已經明顯高過了大宋。吞并幾個藩鎮后,東藩開始以區區五千多萬人口的規模,在財政上超過了大宋朝廷。東藩每年庫入高達兩億三千萬兩白銀,而控制著一億兩千萬人口的朝廷,反而以兩億出頭的規模稍遜一籌。
隨著日本白銀、歐洲白銀甚至美洲白銀相繼被發現、開采和流入中國,東藩也好,朝廷也罷,民間貿易已經開始使用白銀計價,隨即政府收稅確定以白銀計價。銅錢作為輔幣,在民間日常交易中,依然不可或缺,但生意人已經不在用銅錢來結算了。
金銀銅三大貴金屬在長達二十年瘋狂流入中國后,中國的貴金屬購買力已經跟世界其他地區平齊,意味著中國貨幣因為稀缺而被高估的購買力正式跟世界接軌。金銀比價也開始跟世界接軌,穩定在了一比十二的比例左右,而銅錢價格則經歷了長期的貶值,一方面是大規模開發南美銅礦,導致銅的價格大幅度下降,大量銅被用于制作各種器皿,變得不再那么稀缺。還有銅票等信用化紙幣的發行流通,讓宋朝徹底結束了銅荒,而且銅錢日益貶值,私鑄行為徹底結束,因為鑄錢變得無利可圖,但銅票假鈔依舊存在,甚至有大量制作精良的假鈔紙幣跟真錢難分真假。
東藩府非常懷疑,流通在市場上的大量假幣,實際上是南宋朝廷秘密印刷的。
趙鼎保守,張浚激進,晏湲則是思維開放,晏湲執政期間,效仿東藩政策越來越肆無忌憚。卻總是落后一步。
東藩金銀銅票運行良好,晏湲沒有入朝之前,在江北曾經跟東藩府合作,接受東藩府的紙鈔。他入朝當了宰相之后,雖然繼續坐鎮江北多年,可逐步跟東藩沖突,以鄰為壑。他開始排斥東藩錢鈔,開始發行江北錢引。
晏湲發行的錢引,跟朝廷的錢引最大的區別就是,有鑄錢做儲備。用一定比例的儲備,撬動更大規模的紙幣,這期間的杠桿作用,可以讓鑄錢成本下降到大幅盈利的程度。他還要求江北稅收必須使用錢引,將政府稅收的信用注入了錢引紙鈔。很快江北就再次恢復到了兩個金融體系并存的時代,但運行比以前穩定多了。因為晏湲打造的金融系統也很穩定,不像朝廷不是發不兌換的錢引,就是鑄造鐵錢,對金融體系的擾亂太嚴重。
晏湲在江北的做法,最后隨著他斗倒趙鼎、張浚,入朝大權獨攬,開始通行朝廷。大宋朝廷這才有了穩定的金融體系。
除了金融,在其他經濟領域,晏湲還大量引入東藩制度。開海、殖民、貿易,稅制改革等等,許多都是在他在江北大權獨攬時期進行過成功試驗的。
但他無法改變的,是大宋朝廷的祖制。他無法取消大量特權階層的特權,士大夫階層、權貴階層、寺院,都擁有很大幅度的免稅特權。依靠這些特權,他們不需要在自由競爭中戰勝對手,而是從一開始就跟其他人不在一條起跑線上競爭。因此大量兼并,都是源自特權,而不是競爭力。
積少成多,宋朝的各個階層,都擁有鮮明的特權屬性。他們的特權,讓他們在宋朝控制區競爭,無往而不利,可一旦走出大宋疆域,在廣闊天地中跟東藩同行競爭,就寸步難行。大宋的商人做買賣,始終做不過東藩出身的野路子們,大宋的大地主種莊稼,始終都種不過東藩出身的農場主。同樣的資本在兩個群體中的收益不同,同樣的土地在兩個群體中收益也不同。
東藩的商人,對市場更加敏銳,更加富有進攻性,更懂得隨機應變;東藩的地主,對市場更加關心,更加愿意按照市場來經營農場。而大宋的商人,頑固的死守傳統產業,大宋的農場主不管市場需要什么,只種他們熟悉的農作物。結果就是,東藩商人總是最先一頭扎進新興產業,站在產業風口攫取第一桶金,東藩地主總是種植最熱門的經濟作物,用同樣的土地生產出最有價值的農產品。
一家一戶對比不出什么,但擴大到上億人的規模,這種差距就十分明顯。最優秀的那批人,可能只比最不優秀的那批人優秀百分之一,一個九十分,一個八十分,可這十分的差距被市場放大之后,就決定著誰是老板,誰是苦力。大宋就在這樣的不明顯差距下,逐漸被競爭放在了東藩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從技術上來講,最新的技術,總是誕生在東藩境內。這絕不是東藩的百姓更有創造力,當然如今東藩百姓教育水平確實更高,整整一代人接受了基礎教育,都能讀書識字,其中有天賦的,肯用功的,即便考不入府學,也能自我學習提高自己。許多發明創造,就是這些民間小民搞出來的。
可是東藩從世界各地引入的各種知識,在大宋境內也廣為傳播,對發明創造有推動作用的《機械學》等科學著作和大量齊州學宮發表的力學、數學知識,宋人也能輕易獲得。一億多人口中,總是不乏天才的存在,因此宋人的發明也不少。
但是很可惜,這些宋人的發明,依然優先選擇送去東藩。不是他們愛東藩,而是東藩有一套對知識和技術獎勵的制度,專利權法如今已經形成共識。宋人的發明家發明了新技術,一定是先去東藩進行注冊,在大宋反倒要嚴防死守生怕泄密。
晏湲不是沒想過要推行專利權法,他在江北就推行過,揚州運行的就很好,從李慢侯在揚州的時候開始,這里就形成了為知識費錢的習慣。但在其他地方推行的并不順利,反對勢力太強大。
最大的反對勢力,就是耕讀傳家的士大夫階層。大批士大夫階層轉化為商業資本,經營的項目往往跟土地關系緊密,比如紡織業就是士大夫階層最能接受的手工產業。但是大量棉紡織技術、絲織技術,都是東藩引進或者進行過革新的,如果要推行專利權法,這些士大夫階層就要給東藩境內的發明家付錢,他們不愿意。他們有知識,還能提出一大套道理來,說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自古皆然,沒有道理不勞而獲。
結果就是,新技術不敢在大宋境內推廣,反而要想方設法的防止技術被宋人竊取。
晏湲推行的大量新政,更像是在東藩壓力之下的縫縫補補,大量特權階層,如同沉重的鉛錘一樣墜住了他想要快速奔逃的雙腿。
最有成效的改革,也正是在東藩施加壓力最大的領域,軍事領域的改革,反倒是頗有成效,打造出了一支頗為強悍的大宋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