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場一邊倒的大毆斗,混亂了幾個月的朝局突然安靜了下來,雖然如徐階、高拱都心知肚明,但其他人并不知曉隨園會在如此關鍵的時刻橫插一桿子。
一次性將十幾個科道言官送去醫館,而且全都是有名有姓的徐階門生,所有人都能判斷得出,隨園參戰了。
雖然隨園士子大都出仕只五六年的光景,但在之前這些年內,隨園或者說錢淵的戰績太過彪悍,消息一傳出,各方肅然。
特別是科道言官這一邊。
徐府書房中,被打得不成人形魏時亮在被送去醫治之前,在咬牙切齒發誓賭咒要報仇雪恨,被扔進金水河的鄒應龍喝著姜湯,垂頭喪氣的不吭聲,而林潤如對大敵。
后兩人都想起了嘉靖三十六年的那件事,朝中彈劾隨園彈劾錢淵的奏折幾乎要堆到天花板了,那氣勢比這次彈劾高拱也差不了太多,但錢淵隱忍多時,誘敵深入,以后手讓那些彈劾全都成了笑話。
“隨園必有所圖。”林潤低低道:“只是不知道,他的后手在哪兒…”
鄒應龍試探問:“師相,浙江那邊可有消息?”
矮小的徐階嘆了口氣,搖頭道:“前些日子去信,命侯汝諒、胡克柔籌備海運。”
林潤和鄒應龍對視一眼,都明白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浙江巡撫和寧波知府聯手籌備海運是給還在東南的錢淵找麻煩,但現在看來…沒什么效果,或者說錢淵早就打定主意要下場了。
鄒應龍咽了口唾沫,低聲問:“師相,還要繼續彈劾新鄭嗎?”
這句詢問得到的是徐階那冰冷的眼神,鄒應龍縮著腦袋不吭聲了,林潤開口道:“不能停,也停不下來了。”
徐階沉默的點頭,的確停不下來了,如今局勢,有進無退,一退就是萬丈深淵。
這個晚上,很多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鄒應龍、魏時亮這些徐階門生有的人是身上疼的睡不著,有的人寒氣入骨患了風寒,有的人憂心隨園插手后可能帶來的變化。
躺在床上的徐階總覺得有些不好的預感,他想起了很多的過往,從嘉靖三十四年開始,那個青年正式進入自己視線開始,每當自己在某件事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他就會橫插一桿子,無比精準的打斷自己的節奏,讓那些優勢化為烏有。
最典型的就是去年西苑事變和后來為曾銑翻案這兩件事,本以為成竹在胸,沒想到卻有神兵天降,讓自己吞下苦澀的果實。
徐階有一種非常古怪的念頭,似乎這位孫女婿對自己的了解要比任何人都要更深。
此時的張居正剛剛離開高府,他和高拱都有著同樣的判斷。
從張居正和徐渭談妥條件之后已經五天了,隨園一直沒有動作,今日突然出手,只可能是因為錢淵。
書房里的高拱嘴角勾起一絲微笑,心想張叔大還是太嫩了點,不是錢淵來信,徐渭得其指使出手,而是…錢淵很可能即將入京,甚至已經入京了。
半年前,錢淵請單獨奏對,當夜秘密出京,高拱的判斷是,這一次,錢淵很可能也會秘密回京。
雖然通過張居正、張四維和隨園的接觸得知隨園有一定的把握,高拱也相信那位青年一旦出手,必然是準備齊全,雷霆萬鈞…這是他一貫的做派。
和徐階一樣,高拱對去年西苑事變和為曾銑翻案兩件事警惕不已,他到現在也沒弄清楚其中的緣由,只知道錢淵肯定不會隨隨便便的出手。
高拱在心里想著,說不定明天就有好戲看。
這一點高拱倒是猜對了,第二天,通政司的一份奏折內容不脛而走,浙江巡撫侯汝諒上周,建言啟海運,糧米直抵天津,轉內河入京。
高拱和徐階的反應不一,前者神色大變,他察覺到徐階在搗鬼,而后者心頭暗喜,如果侯汝諒能順利的開啟海運,高拱和隨園之間的交易就算不斷,也會受到影響。
不過這兩個人怎么想其實并不重要,侯汝諒的奏折入閣后,唯一留守直廬的閣臣吳山還沒想好怎么辦,戶部尚書方鈍已經徑直入西苑,拉著吳山去覲見隆慶帝了。
古怪…隆慶帝有點撓頭,自己之前讓徐渭去信東南,讓錢淵籌備海運,但現在卻是徐階黨羽侯汝諒上書。
“陛下,唐荊川當年大力儲糧,于寧紹臺三府遍修糧倉,糧米先后援遼東、福建、江西。”方鈍唾沫橫飛的說:“現任寧波知府胡應嘉頗有理政之能,糧米儲備理應頗豐,可部分入京,部分停駐山東沿海,黃河泛濫,災民遍地…”
隆慶帝有點心不在焉,心想侯汝諒上書搶功也就算了,還帶上寧波知府胡應嘉,兩個都是徐階黨羽門生…明明是高師傅先提起的,現在功勞卻都落到徐階頭上,對現在的局面可真不是什么好消息。
錢淵那廝是怎么辦事的…隆慶帝親自批紅,不批紅不行啊,須發盡白的方鈍站在這兒不走了。
但等批紅完看著方鈍、吳山離去,隆慶帝轉頭吩咐,“去,把文長召來。”
隆慶帝這一等就是一個多時辰…沒辦法啊,太容易被找到,顯得徐渭早就等著召見了,這是他長時間侍候嘉靖帝留下的習慣,注重細節。
徐渭氣喘吁吁的出現在殿門口,還沒等他行禮拜見,司禮監秉筆太監李芳手持奏折一路小跑著過來。
“皇爺,皇爺!”
“嗯?”
“皇爺,浙江巡撫的奏折…”
陳洪皺眉瞪了眼過去,“已然批紅過了,出去!”
“不是之前那一份。”李芳顯然跑的急了,頭上都在冒著白霧。
陳洪疾走幾步,劈手搶過來打開一看,兩只眼睛登時瞪了出來,“這,這這這…”
隆慶帝好奇的看了眼陳洪,若有所思的轉頭去看徐渭…這位隨園二號人物顯得比他還要好奇,正探長脖子試圖瞄一眼呢。
“皇爺,浙江巡撫上奏…”陳洪咽了口唾沫,“彈劾刑部、都察院、大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