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楊廣真的是雄才偉略,你們都認為前往江都是錯的,可實際上,即便是到了現在,真也要說楊廣到江都的選擇是沒有錯的,錯的是他錯估了人心,估計錯了宇文化及,他沒有想過他深信之的宇文化及和驍果軍會造反,也沒有顧及到我這個表兄會利用鎮守太原的機會…”
李淵咬了咬牙,還是把話給說明白了。
“朕以太原留守的身份,招募兵馬,對抗突厥和山西的群盜,都讓朕有足夠的理由來完成軍隊的組織化,并且拉攏了關隴貴族,然后摘取了最大最肥美的桃子。”
“楊花落盡李花開,真是誠如此言,楊廣一死,朕就直接拿下了關中,坐視天下云卷云舒,花開花落,我自巋然不動,慢慢的將天下群雄給磨死了,在玄武門之前,我大唐才真的平定了天下,然后就是突厥南下了。”
說到這里李淵嘆了口氣,他的大唐和大隋還真是一脈相承,這兄弟相殘也都是一樣的,只不過自己沒有死的不明不白而已。
“要不是秦王不孝,妄動刀兵,哼,渭水之盟怎么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李淵這一大段話讓所有人都有些暈頭,他們都認為是楊廣前往江都,才讓天下大亂的,卻沒想到李淵會說,楊廣做的沒錯,這然他們有些受不了了。
于是就紛紛開始了詢問。
然后李淵就從突厥開始了講解,因為這一切都不能不談突厥。
要知道,突厥汗國對于曾經的北周、北齊和初生的隋朝而言,曾經是無法抹去的恐怖記憶,曾經的北周王朝甚至要迎娶突厥公主作正宮皇后,這種“和親”,在整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其間關系的不平等,或許可以與元朝向高麗王下嫁公主相提并論。
直白地說,曾經的北周王朝,根本就是突厥的臣仆。
而隋代周之后,統一的突厥汗國仍舊是控弦百萬、東西萬里的龐然大物,直到長孫晟北上離間突厥內部,分裂為東、西突厥,隋朝又打又拉,才讓元氣大傷的東突厥汗國臣服,稱隋文帝為“圣人可汗”。
而西突厥卻一路向西占據了整個的西域之地,對隋朝依舊是大威脅。
只不過圣人可汗在得到這個稱謂以后就放任了東突厥,沒有在對東突厥進行打壓了,就像是后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得到了天可汗的稱謂之后,就放任了草原各個部族休養生息一樣,讓東突厥去休養生息了。
在楊廣即位之后,立刻發動百萬之眾整修北方的長城,同時挖掘長塹,以做為防御突厥進攻的準備,這些舉措,在《資治通鑒》中有詳細的記載,而他所作的這些工作,都是在突厥仍在啟民可汗這個時時對隋王朝保持恭順的“臣屬”控制之下所進行的。
在那個突厥仍像楊堅時代一樣向楊廣稱臣的和平時期,楊廣已經意識到了突厥經歷了幾十年休養生息的威脅,卻又不能像他父親的時代一樣,通過挑撥離間,促成突厥內部的分裂和瓦解,屬于顧著面子就沒法顧里子的窘境。
楊廣即位時的東突厥,已經緩過勁兒來了,更重要的是,突厥人已經摸準了隋煬帝的脈搏,或者說“中式帝王”的脈搏:愛面子,要面子不要里子,這個儒家當道之后,帝王的通病。
所以,在大業三年,隋煬帝大肆鋪張地北巡榆林時,啟民可汗為“圣人可汗”引薦了一群特殊的客人,高句驪。
這些人不負突厥的期望,讓隋煬帝君臣都大為火光,因為高句驪不是來朝覲楊廣的,而是去朝覲突厥可汗的,然后這一點讓楊廣十分的不滿,要知道這個時候啟民可汗親自為隋煬帝的御駕拔草修路,資治通鑒有記載:于是發榆林北境,至其牙,東達于薊,長三千里,廣百步,舉國就役,開為御道。
在這個突厥都已經俯首稱臣的時候,高句驪居然不朝覲天子,而是去朝覲可汗,這讓楊廣十分的不滿,在楊廣看來,高句驪人就是不肯服從于以隋朝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它是在和隋爭奪東北亞的主導權。
然后他和高句驪之間就爆發了一場持續了好幾年的面子戰爭,也就是三征高句驪。
這場面子戰爭本就是演給始作俑者突厥看的,是表演,也是威懾,只是“演砸了”,反倒刺激了對方的野心。
然后在大業十一年,當楊廣在被突厥始畢可汗圍困在雁門郡之后,整個北方的政治格局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突厥這個龐大勢力的介入,徹底抵消了圍繞隋煬帝本人的正統朝廷和禁軍的威懾力。
然后楊廣非常果決的做了一系列的決定。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楊廣非常清楚自己被包圍對于帝國威信的傷害有多大,那相當于承認自己已經喪失了“武力優勢”,如果再發生一次,等到解圍時,可能隋帝國就已經不復存在,各地的隋官,早就自謀出路去了。
所以,他延續了隋文帝時代的戰略布局,用他認為最可信賴的成員,親孫子代王、越王分別鎮守長安、洛陽,親表兄李淵鎮守太原,形成鎮守根本之地的“鐵三角”,這三人的任務就是讓關中這個大隋的根本之地不止有失。
而他自己,則帶領禁軍主力鎮守江都,一方面,避開再次被突厥圍困孤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監視蠢蠢欲動的江南,同時,坐觀關東地方的“自相殘殺”。
這可不是什么愚蠢和懦弱,而是真正的目光長遠,而楊廣到了江都以后根本不是整日享樂無所作為,反而一直盡力維持著運河交通線的暢通和流域地區的平叛,比如陳棱統帶宿衛兵攻李子通、左才相和杜伏威,楊義臣、楊善會打敗高士達、張金稱和格謙,王世充斬殺盧明月。
然后有意思的事來了,在大業十二年前,反叛者仍以地方的土豪、賊帥為主,也在隋煬帝派出的十二道討捕使者面前紛紛戰敗,但是進入了大業十三年,反叛者開始向隋官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