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桀見眾人均無異議,開口道:“諸位,本將下令。由護軍都尉趙充國領七千步卒為偏師,攜帶武剛車、弓弩等前往朔方城支援。軍中御史許延壽輔之。
另兩萬騎待命,本將親自指揮,隨時準備出發!
此番前去,一舉打垮匈奴主力,不得拖延違背,違令者斬!”
眾人聽此紛紛起身,拱手向上官桀拜道:“諾!”
“趙護軍、軍御史,留下,其他人各司其職,散了吧。”
眾人紛紛應了一聲,各自離去。
道眾人離去,整個大帳之中只剩下護軍都尉趙充國和許延壽兩人面對上官桀了。
上官桀這時候走出了他自己的座位,走到了趙充國和許延壽的身邊,先是輕輕拍了一下趙充國的肩膀道:“趙護軍曾隨貳師將軍出征匈奴,曾被匈奴重重包圍,據先帝陛下曾說,若非趙護軍帶領一百多死士突圍,功陷軍陣之中,貳師將軍帶領士卒緊隨其后,方才得以突圍。
今日貳師將軍投降匈奴,卻被匈奴單于人祭身死,此時此刻,我大漢亟待趙護軍再次沖鋒陷陣的時候到了,還請趙護軍拼死擊之。”
趙充國聽此,全身用力,向上官桀一拜,高聲喊道:“請左將軍放心,我定當拼死以報先帝拔擢之恩!”
上官桀滿意的點點頭,接著走到許延壽身邊,他一手輕輕對著許延壽的肩膀拍了拍道:“此前,你我在宮中隨侍先帝,先帝曾令我為現陛下及你教授駕車之道,你也曾喊過大將軍、車騎將軍及我一聲師傅。
今日隨趙護軍領兵,切莫墜了我等名聲!”
到了這一步,許延壽還有啥好說的?
當即許延壽拱手向上官桀行禮道:“必不負大將軍、車騎將軍及左將軍所教。”
上官桀這才點點頭又看向了趙充國道:“趙護軍,你欽點軍御史隨你前期,千萬照顧好他!”
趙充國咧嘴一笑道:“左將軍放心,除非我死,否則絕不讓軍御史受半點傷害!”
上官桀后退一步,看了看趙充國和許延壽道:“待打破匈奴,我為你二人請功!”
說完,上官桀對趙充國和許延壽二人一拜。
趙充國和許延壽見此,趕緊向上官桀一拜回禮。
離開大帳,趙充國慷慨激昂的許延壽拱手拜道:“軍御史,今日得此良機,封侯拜將指日可待。”
許延壽幽幽說道:“趙護軍,我曾救駕有功,被先帝遺詔封侯了。”
聽此,趙充國滿是熱血的臉上陷入了尷尬,一時之間啞然了。
許延壽趕緊繼續說道:“不過趙護軍,我還是定當勠力奮戰,以報陛下封侯之恩。”
趙充國尷尬的笑了笑說道:“是啊,是啊。軍御史,你前去準備準備。我等今日便要點兵出發。”
許延壽頷首應聲道:“趙護軍告辭。”
回到呼遒城自己的住處,許延壽令韓滅胡收拾自己的東西,并通知自己那一百個直屬部曲收拾收拾準備出城。
很快,眾人盡皆收拾完畢。
許延壽領著眾人來到北城門,此時趙護軍正在清點此番隨自己出征的步卒。
許延壽走到趙充國身前,向趙充國打了個招呼道:“趙將軍,我來了。”
趙充國聽此,對許延壽道:“隨我上來。”
聽此,許延壽跟著趙充國到了那臨時壘土筑起來的高臺之上。
趙充國在前,許延壽在后,趙充國看著隊列排列完畢的眾人,高聲喊道:“朔方有我等兄弟袍澤待我等解圍!匈奴豺狼之輩,此番前往,當立不世功勛。出發!”
說完,許延壽和趙充國領著眾步卒浩浩蕩蕩出城門,向著那朔方的方向前進。
此時游弋在呼遒城旁的匈奴斥候看大軍自城門而出,紛紛散去,前往各自營地通報情況。
此時匈奴狐鹿姑單于已經登基近十年,在他登基之前,匈奴之勢搖搖欲墜。
但貳師將軍數萬兵卒覆滅之后,一改此前匈奴頹勢,此時單于威望正隆。
此時的匈奴乃是奴隸制,其治下共二十四個“萬騎”,單于直轄五個,左賢王四個,右賢王三個、左右谷蠡王分別兩個,左右大將兩個,另外還有左右大當戶、左右大都尉分別領一個。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日逐王、左右溫禺鞮王、左右漸將、左右骨都侯等等其他亂七八糟的勢力。
但均以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為尊,均是其治下。
此次前來,自然不可能二十四萬騎全在,但匈奴大軍至少也有數萬。
此時狐鹿姑單于身體染病,此前入侵,左賢王為帥。
此時匈奴主將帳下,匈奴貴族盡皆在帳中,斥候已經將呼遒城士卒出兵的情況告知了此事的匈奴決策層。
左賢王坐坐北朝南在主位子上,左右兩側分別為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及左右大將。
待斥候匯報完出征的詳情,左賢王對眾人道:“諸位,今日秦人已經出城。我等在何地圍獵。”
此時在匈奴,仍然稱呼漢朝人為秦人,這個稱呼一直延續到晉朝時候。
左賢王謹慎的說道:“我匈奴大軍五萬有余,根據斥候情報,援軍不足一萬。勢均力敵,或可戰而勝之。”
沒錯,在匈奴眼中,大漢一萬人馬和匈奴五萬人馬乃是勢均力敵的。
當年李陵未投降之前,在浚稽山遭遇到單于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李陵軍駐扎在兩山之間,以大車作為營壘,會戰匈奴單于主力,匈奴見漢軍人少,徑直撲向漢軍營壘。
無論是武剛車還是強弩,無論是熟鐵大刀還是長戟,和匈奴的骨制弓箭等武器相比,可以稱得上碾壓。
連站幾十回合,匈奴死去數千人,匈奴死去數千人。
要知道,當時李陵率領的部隊僅有五千人,若非被人背叛投降,導致彈盡糧絕、五十多萬支箭全部用完,后路被切斷,也不至于落敗被俘。
不僅僅李陵,更早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眾人盡皆多次與匈奴會戰,以少擊多,勝利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自然,這一切得歸功于大漢先進的裝備。